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82|评论: 61

对联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天看电视(我比较粗心,没有记住是那个台了)里说对联,一下子来了兴趣,觉得我们论坛也可以来个类似的节目:对联欣赏

  但愿有兴趣的朋友能把自己看到的觉得好的、印象深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发这里大家欣赏。

  我先来一个:

  窥园圣学传繁露

  纳履玄机获素书

  这是启功先生写给港台作家董桥的联,也是近年来倍受大家称道的好联。为什么好,好在哪那里,容我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窥园圣学传繁露==纳履玄机获素书

  首先从平仄上讲:

  窥园圣学传繁露  平平仄仄平平仄

  纳履玄机获素书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个非常标准的句式,丝丝如扣

  其次从意义上讲,粗看:“窥园”、“纳履”,动宾结构的词相对;“圣学”、“玄机”偏正结构相对;“传繁露”、“获素书”动宾结构词组相对。细看:“园”与“履”名词;“繁露”著作名,“素书”说的著作。

  再就是此副联最妙的地方是用典。上联用董仲舒的典故,下联用张良桥上纳履的典故。最为精妙的是,在此用这两个典故很容易的就能让人想到“董”和“桥”,而其联正是写给董桥的联。故见者无不称妙

发表于 2007-3-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绵阳论谈有个你切对三!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莫名堂主在2007-3-2 17:51:00的发言:

 绵阳论谈有个你切对三!

   谢谢你告知。

  我们这里主要是集对联故事,让大家看着好玩,当然也欢迎出联对联。

  我也是试一下: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看这样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当年郭沫若与于立群婚礼上,有人以出席婚礼的两位程姓名士(程思远、程远,并且程思远对程远似有怀愫)出了一上联:

  程思远思程远,越思越远,

 号称大文学家的郭沫若没有对出。

 嘿嘿,我再卖一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号称大文学家的郭沫若没有对出。

 嘿嘿,我再卖一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思远思程远,越思越远,

张学良学张良,不学不良。

  程远,现在几乎没有人记得她了,但在三四十年代,却是一位社交界的名媛,人称“黑牡丹”

  程思远,原国民党桂系政要,六十年代陪护李宗仁先生自海外来归。

  此下联为当时一不很出名的人对出。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关东辽阳城里有位才华出众、文笔惊人的才子叫王尔烈。王尔烈小的时候,一年秋天,老师领着他和同学们一起去郊外野游,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要求大家对出下联。同学们都面面相觑,王尔烈却思索了片刻,回望城中,目视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这副对联构思巧妙,形象逼真,诗意浓烈,好象一幅美丽的图案。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纪晓岚为一穷苦铁匠而写的对联: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4-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阎锡山做山西王的时候,有一次到无锡的锡山,口出一上联:

          阎锡山上锡山,锡山无锡!

    很是工整有趣,一时无人以对。后有我国的名记者,作家范长江,在重庆过长江的时候,偶来灵感,也巧对一联:

          范长江过长江,长江江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曾是僧 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 女又可为奴

   据说这是苏小妹与佛印掐架时出的对联。确实精辟!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挖苦说:“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捞起来,,,添点花样~~

  一秀才上山游玩,不小心迷了路。见一担柴樵夫,赶忙上前询问。樵夫见是一个读书人就说:“你是秀才,我出个对联让你对怎么样?”秀才心想“樵夫的对联还能对不上吗?”就说:“请出上联”樵夫用手一指说:“此木为柴山山出”。秀才无以为对,即跟着樵夫缓缓而行。走到山下看见村庄时,已是暮色沉沉,炊烟袅袅。秀才灵机一动有了下联。立即说道:“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发表于 2007-4-2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在烟雨在2007-4-3 15:11:00的发言:
   阎锡山做山西王的时候,有一次到无锡的锡山,口出一上联:

          阎锡山上锡山,锡山无锡!

    很是工整有趣,一时无人以对。后有我国的名记者,作家范长江,在重庆过长江的时候,偶来灵感,也巧对一联:

          范长江过长江,长江江长!

无锡-江长

无锡是地名,锡是名词

江长是什么?长是形容词

 楼主| 发表于 2007-4-2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好功夫,好眼力!

  那个联还有一说:

  "抗日战争初期,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去上海,途经江苏无锡,游罢太湖,顺便又上锡山。事后有人突发奇想,出了一副上联:

  阎锡山,过无锡,上锡山,锡山无锡
将此联发在报章上,征求下联,十年过去了依旧无人应对下联。1948年,《新华日报》记者范长江去安徽天长县采访,触景生情提笔应了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过长江,长江天长
  此联巧用地名,对仗工整,前呼后应,堪称妙对"
  
  以前的故事,久了就是有出入哈~~
 
  
   

发表于 2007-4-2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自在烟雨在2007-4-27 11:51:00的发言:

楼上好功夫,好眼力!

   阎锡山,过无锡,上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过长江,长江天长
   
  
   

无和天怎么对,锡和长又怎么能对。偶不想说了,还说什么绝对!偶[em05][em05][em05]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长是地名,大概在安徽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由彭元瑞出句,由纪晓岚应对,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阳节前。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辰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为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虽为应制之作,可称对联极品。

  此联为寿联,用四言句祝颂最合适,中间插五句使全联端庄而有生气,加上文字游戏,就更加有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养涵挽胡粹士联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

  此联写得有声有色,唯美唯哀。以“落花风雨”对“潦草文章”非常工丽。“哥了”谐音“吉了”,又名“了哥”,是岭南一种“能言”的鸟,与“了无言”对照; “子归”谐音 “子规”,又名杜鹃,与“归不得”对照。因此,“哥了了无言”和“子归归不得”都是双关语。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堪称挽联精品。在结构上,此联五言句由合成,将二言末字与三言首字设计成“叠字”(“哥了,了无言”/“子归,归不得”)是此联对仗艺术最精彩之处。

  胡粹士(1888-1946),太仓沙溪人,1913年春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1927年改名交通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

  据报载:抗战期间,为保卫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当时统计:“远征军出征时总兵力约十万人,回国时仅有四万人左右。”仅杜聿明第五军4.2万人中就牺牲了2.1万人,占全军总数的一半。当时滇缅公路战线两侧,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杜聿明在踏上祖国土地的瞬间,跪地嚎啕,深感代价的惨重。

  吴养涵先生系太仓知名学者,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太仓中学国文教师。此联作于1946年。上联含义是“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含义是“令郎想回也回不来了,只有让风雨中的落花把您的诗魂埋葬。”

 楼主| 发表于 2007-5-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对联格律·对联谱》第298页)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江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李调元四川罗江人,字雨村,号墨庄,乾隆进士,官潼商道。李调元来京会试,适逢四川会馆落成,悬奖征联,此联一举夺标。

  上联话四川山水之雄之秀,下联望四川人文之盛之优。主题鲜明,用词典雅,乡情浓郁,抱负非凡。“偶话”与“难望”的用法,非常得体。是才士工丽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举诗、儒、吏、仙、四个历史人物,生发感慨;下联就湖、江、山、城、四种不同物体,引出思考。起势奇特,行文跌宕,随心所欲,余味无穷。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系之。是陈子昂一类人物,豪放之作。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博涉群书,书法自成一家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博涉群书,书法自成一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