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现代社会,新旧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在发生着强烈碰撞和冲突,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色情、暴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弄虚作假等,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污染社会空气,腐蚀社会肌体。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是非判断力差,难以抵制不良诱惑,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少子化趋势的扩展,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变得简单,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单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未成年人普遍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痴迷感官享受,稍有挫折便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就学校来讲,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未成年人缺乏集体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达3.67亿。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双双关注的眼睛。因此,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在家庭中, 父母是孩子为人处事的启蒙老师; 在学校里, 老师是学生的道德表率; 在社会上, 公民大众也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示范的任务。因此, 必须让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
其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着手于“底线”。在其懂事时, 就要经常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尔后,再逐渐教给他们应该做什么。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地进行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这里的不要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可以说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底线教育, 这个教育搞好了, 对于以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着力于“点滴”,着重于实践。现在的未成年人有相当数量是独生子女, 他们由于家庭的溺爱和客观环境的限制, 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要相信未成年人的实践能力, 要给他们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真正成为思想道德实践的主体。
学校、家庭、社会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主导,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综合系统。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来达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要通过体验教育, 构建知与行相统一的平台。通过体验教育、组织具体活动,拉近思想道德培养同未成年人认知的距离。要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 净化文化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避免由网络文化场所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未成年人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大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执法力度, 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