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22 01:16
|
|阅读模式
戏 迷 谈 戏
2011-3-15 22:55 中国戏剧网
秦香莲 唐山八贤王铡美案 辕门斩子杂谈
网上遇到一个戏迷,看过全国的剧种,知道的太多了,给大家分享下,看这位朋友的说的在理吧。以下是他在我博客上回复。
谈梆子
我听梆子戏的《辕门斩子》听得多了,梆子戏多数是以八贤王求情为主,所以我每次看这出戏都把主要经历放在琢磨这场戏上。即使京剧我也这样欣赏,京剧是以“见娘”为主。豫剧老艺术家贾庭聚常演《辕门斩子》,他曾问我:“赣剧《辕门斩子》的唱词和豫剧一样吗?”过后好久我才看到赣剧《辕门斩子 ,很不满意:其他剧种的八贤王这场,给人感觉都是两个剧中人在争吵,最差的也是俩人在交谈,赣剧的则像是两个演员在吊嗓子,豫剧有的唱词赣剧都有,就是顺序不一样,两个演员想起哪段唱哪段。浙江的婺剧、绍剧《辕门斩子》都是以穆桂英求情为主。不同剧种或不同地区的地方戏演《辕门斩子》,可以从剧目的改编和发展来看戏的主要场次在何处:京剧《辕门斩子》,以“见娘”为主,新编戏《点帅破阵》,八贤王驾到,六郎不见;晋剧《三关点帅》仍然以八贤王这场戏为主;越剧新编剧目《穆桂英挂帅》,则把穆桂英求情作为全剧的主。越剧如今有三出不同的《穆桂英挂帅》,一个是老艺术家吕瑞英留下的《穆桂英挂帅》“53岁又管三军”,一个是吕瑞英留下的《穆桂英》,是25岁破洪州的故事;“六郎斩子”的是青年演员新编的,从穆柯寨招亲直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江苏淮剧《白虎堂》是把杨家将故事里跟白虎堂有关的著名故事连缀成一出大戏,前半出是《辕门斩子》后半出是《寇准背靴》。河北梆子有很多版本:有不完整的,磁带就那么长,就录那么多;完整版的也只有“斩子”没有前边的“穆柯寨”和后边的“破天门”。《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前边的不错,后边的武戏纯属卖弄,看不懂情节,不如越剧《穆桂英挂帅》——越剧的这场,每个人物都有名有姓,情节完整;《穆柯寨·辕门斩子》,八贤王唱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没有破阵的情节。以前一直用光盘替换磁带,总是先买了光盘,看过之后淘汰相应的磁带。可是王玉磬的《辕门斩子》光盘还没买我就把磁带给扔了,买来光盘一听,跟磁带的有区别,再去买磁带,没了!河南怀邦《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主要场次是“穆柯寨招亲”和“辕门斩子”——“辕门斩子”是一场戏,三个求情的几乎分量一样。很多剧种都有孟良焦赞的插科打诨,京剧是你逗你的,六郎不管不问也不参与,河北梆子是你逗,我六郎比你还逗,豫剧的六郎不准孟焦逗,孟焦一逗六郎就瞪眼,怀邦的孟焦几乎不去逗,但是俩人都有唱腔,不长但是有好几段。只是穆桂英求下情来之后焦赞找孟良,给她学穆桂英说话的声音,孟良不让他学——这个不让其实也是逗着玩儿,但是演员演得不到位,严肃了。山东梆子《大辕门》《穆桂英下山》、山东莱芜梆子《辕门斩子》,八贤王求情,六郎最后急了,问八贤王是骑马来的还是坐轿来的,八贤王说是骑马来的,六郎命孟焦把他的马蹄砍了,孟焦就真的去砍了,八贤王屈服了不再求情了;云南滇剧《大斩子》,孟焦并没真的去砍八贤王的马蹄,而是商量着把后帐那头老病驴的蹄子砍了。八贤王信以为真。听老人说,京剧过去也有砍马蹄的演法。
谈秦香莲
吴心平也收了不少弟子,可是仅仅吴心平本人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包青天》,发声方法也不尽一致。其中一个版本,吴心平前演王延龄后演包公,吴派女弟子轩秀芝反串皇姑。不同演员演唱的包公唱段,唱词基本沿用电影的,但是发声方法和行腔方法都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的也不同。近几年,李斯忠李派大弟子王青海和青年演员合作恢复了后本《铡美案》,唱词、行腔和李斯忠的不同也和其他演员的不同。我在网上搜到豫剧黑脸演员张钰东的《铡美案》的光盘,也在北京买到了张钰东《包青天》的光盘。张钰东的《包青天》是由5出大戏组成的连台本戏,不包括《秦香莲》,而张钰东的《铡美案》,我还没来得及买,不知道是什么版本。豫剧早年有连台本戏前本《秦香莲》后本《铡美案》,《秦香莲》演到王延龄大骂陈世美结束,第二天的《铡美案》从陈世美差韩琦开始。也有过一个晚上演完的《秦香莲》,从投店一直到铡美。豫剧的《秦香莲》是豫西调大师崔兰田的代表剧目。豫剧花脸有黑脸王李斯忠李派。李斯忠先生有《秦香莲》唱片传世。1979年,剧作家根据前本《秦香莲》后本《铡美案》改编成《包青天》并搬上银幕,老生演员吴心平演包公,崔派大弟子张宝英演秦香莲。从此,《包青天》成为张宝英、吴心平(吴派)的代表剧目。电影中的陈世美由女小生阮静反串老生。后来,豫剧的很多花脸演员都演这出戏,叫《包青天》《秦香莲》都行。河南曲剧名家张人民也在豫剧《包青天》中演过包公
河北梆子,叫《秦香莲》《铡美案》《明公断》都行。“大堂”中包公陈世美的唱词,不同剧团的差异很大。有这样两句唱:“你与爷击鼓升堂带原告,带上来秦香莲与他对照”,有的演员用了翻高的嘎调,但是用嘎调的位置不同,有用在“告”上,唱成“带原告哇——!”,有的用在“对照”上,有的唱成“对呀——照——!”,有的唱成“对呀——照哇—— 啊——!”有的根本不用嘎调。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胡满堂、李化州唱的这一段,我听过4个不同版本,一个是北京音像公司的磁带,一个是光盘,一个是天津人民剧场的现场演出录音,还有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风格迥异。我听秦香莲的戏关注的是剧本、唱词,比如唐山皮影,同一剧团、大致相同的演员阵容,戏名叫《秦香莲》《铡美案》《琵琶词》,它的唱词大不相同。唐山皮影、唐剧的《琵琶词》是整本大戏不是折子戏。陕西安康汉剧必须叫《铡美案》,我听到的唱段是秦香莲离开陈家庄之前的一段唱。越剧《秦香莲》,我从网上看到两个版本,唱词也不一样,一个是“怒冲冲打坐在开封府”,一个是“包龙图打坐在南衙”。很多年前看过一个节目,介绍的是浙江金华农村的一个家庭婺剧业余班社,父女三人演唱的《秦香莲》“大堂”,包公陈世美的对唱,他们处理成一段有韵律的念白,像诗一样,直到“现有你府东东杀人刀”才唱起来。而网上的这段唱是从头到尾都唱。我过去听戏有的时候只关注一个唱段,比如听《秦香莲》,我只关注包公陈世美的对唱。可是江苏锡剧《秦香莲》偏偏没有这一段。戏的领衔主演是小生小王彬彬(扮演陈世美)和青衣袁梦雅(扮演秦香莲)夫妇,扮演包公的是得过奖的青年小生演员——这两年记忆力减退,他的名字我忘了。他可能是反串花脸。戏里,《闯宫》《琵琶寿》《大堂》都有大段的秦香莲和陈世美的对唱,包公只在《大堂》中二人对唱的最后插了几句。后边就是包公劝公主认下香莲的唱段和赠银的唱段。这戏演得过分的生活化了,公主听完包公的劝告,坐到地上就哭。这也太有失作为一个皇家女的身份了吧?秦腔《铡美案》包公陈世美的对唱,我听过很多版本,唱词完全一样。晋剧《明公断》的这一段,唱词倒也大同小异,陈世美唱24句。但是换了牛桂英牛派剧本,包公的唱词变化很大,陈世美只唱了18句。唐山百灵皮影团的同一演员阵容,《秦香莲》《铡美案》《琵琶词》的唱词大大不同。《琵琶词》不是折子戏是大戏。评剧《秦香莲》,各个院团的唱词完全一样。京剧《秦香莲》,包公有裘派花脸的、海派(上海)老生的、外江派(东北那一派)老生反串花脸的,唱词不同。这两天看到了永济蒲剧团和襄汾蒲剧团的这一段,感觉和运城的不完全一样。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