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舞台美术之 服 装 川剧演出服装是以明代服饰样式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通用于各类传统戏里。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又有其独具的特色。袍服和小生褶子均无水袖,以内里所着长筒窄袖白布香汉衫伸出袍服和褶子数寸,覆盖指端,均为袖头子。小生褶子除领口外全不绣花(青褶子领口亦不绣花),开高衩,里、面均以柔软的绉、绸制作,便于演出时施展褶子功。排苏是川剧中独有的剧装,圆领对襟,身短袖大,袖下和衣边长穗成排,衣上绣金龙、云、鳞花纹,三国人物吕布专用。 清末民初,成都地区的戏班多演出于万年台、城乡会馆、庙台或“出堂会”(到府宅厅堂演出),那时剧装质地也不高,制作简朴,品种不多,但其作用概为剧中人物造型服务,所谓“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清末成都的太洪班,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定。例如该班演出《磐河桥》,赵云尚在河边放马,按剧情赵云便只能穿黑色彩裤。服装色调上的选用,亦有不成文的规定:黄色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黑色和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上述色调之配用,亦非一成不变。 服装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戏班的规模与经济实力。20世纪初至30年代,三庆会、新又新剧社、成都大戏院、三益公戏院的服装配置或初具规模,或由私人经营租赁。剧装中的蟒、靠、官衣以5件为堂,又有上下五色之分。民国5年(1916年),四川督军总司令熊克武在成都提倡发展川剧,举办汇演,评选名旦,薛月秋演出《问病逼宫》已穿宫装,此为当时高级剧装。 辛亥革命前后,川剧掀起改革浪潮,服装也随之变革,在引进外剧种服装过程中,吸收、改进后,川剧服装有了新的变化。三庆会成立后,排演的《离燕哀》,剧中人任尚义的穿着,吸收了京剧服装样式;天籁自编自演的《吴汉杀妻》,亦借鉴了京剧《斩经堂》的穿着。民国10年,薛月秋到上海观摩梅兰芳演出回蓉,将京剧“古装”引进川剧,演出《梳妆夺戟》、《杜十娘》;筱桐凤观摩了京剧徐碧云、醉丽君演出后,将原来短小的青衣褶子改长过膝头。早年川剧青衣褶子均有水袖,使用少,用法简单。筱桐凤借鉴京剧。汉剧多姿多彩的水袖功,将青衣水袖加长,之后又在技法上总结了若干套子。川剧的闺门旦。奴旦均穿短袖褶子,女褶子戏多,冬季亦如是,故有“冷不死的小旦”之说。经过筱桐凤的实践,又将短袖改为长袖,一直长齐手颈,使之更加美观,给表演者带来 抗日战争前后,一些有名的演员,如天籁、薛艳秋、黄佩莲、筱桐凤等,均自置有私人剧装。 民国29年末,川剧舞台上出现了古装、时装混穿的处理。如《打胖官》是一出传统戏,剧中的胖官太太身着旗袍,头烫卷发,足登高跟鞋,怀夹“摩登皮包”;又如《春庭院·排院》,不论男旦、女旦,皆穿各式旗袍,烫各种卷发。 建国以后,各剧院(团)的衣箱都得到充实、完善。通过日益扩大的艺术交流,引进了一些兄弟剧种剧装中的软官衣、软靠、坎肩、绣花褶子、彩帘等。1950年始,特别是1964年大演革命现代戏后,现代戏装得到大量充实。各院(团)均按剧情和人物需要,专人设计,部分新置,部分购置。所设计的服装力求实用。美观、艺术。 以上文字引自《成都市志·川剧志》 小生褶子
排 苏
红 蟒
彩 帘
宫 装
古 装
小旦服
丫头褶子
软 靠
旗 袍
(说明:照片中两个帅哥、美女都是川校的同学,其中有个还是我们论坛上的,至于是哪个就等他自己看到后现身说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