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7|评论: 9

[原创·图文] 幸福好比香椿面:精彩的日子在于心情好,有爱的日子,天天都精彩!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12-2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幸福好比香椿面

                                                                         文 / 邓四平


    小时侯,我家门前的地坝里有几株香椿,那树高大秀颀,亭亭玉立犹如穿旗袍的淑女,小碗般粗细的树干,光滑的树皮略有淡淡的晕圈,每逢春天来临,青翠碧绿的枝叶就会从树顶上像雨伞一般慢慢地撑开来,随风摇曳,极似海边的椰子树,婀娜多姿,清秀极了,挺拔极了,更是妩媚极了。
    香椿有紫香椿和绿香椿两种,尤其是那种紫香椿,幼芽绛红,光滑润泽,香味极浓,远望去,让人极易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觉得:那紫色的香椿就是蒙蒙春雨之中,诗人笔下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美丽而凄婉,楚楚而动人,高贵而芬芳。
    每逢春二三月,家中青黄不接之时,一场润滑如酥的蒙蒙细雨之后,家中母亲便会在一根长长的竹篙顶端,绑上一把锋利的镰刀,走到高大的香椿树下,仰望着树顶,双手举起竹篙,像乡村的木匠改锯似的,一上一下割下香椿的枝桠来,那婆娑的枝桠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轻轻地飘落,就像剪断的美女的秀发一般,凄婉地飘零,含情脉脉地投入了地母的怀抱。将香椿叶一一拣拾回家,倒出一大盆清水,略微洗洗,择下枝桠顶端鲜嫩青翠的椿芽来,就像采茶一般,只要那顶端鲜嫩青翠的叶片,带露的更佳,那种颜色深绿稍老的椿芽叶,母亲也不会丢弃,那往往会用来腌制咸菜。鲜嫩青翠的椿芽就会用来煮面,吃母亲煮的香椿面,那是我们全家最大的乐事。
    母亲先在一个泥巴色的陶钵里,倒进一瓜笠雪白的小麦面粉,面粉中间用手刨上一个圆圆的洞,就往洞里慢慢地添水,然后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那面粉渐渐地凝聚成团时,母亲就会扎起衣袖,反复用手揉搓面团,那面团在陶钵里被揉搓着,就像耍魔术一般,由雪白慢慢地变成了金黄的颜色。接着,母亲就会在灶台的锅沿边,摆上一个大大的木菜磴,将面团置于菜磴之上,用菜刀一一切成二指宽的小面块,然后,母亲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捏住小面块的两端,像运动员拉拉力器似的,向两端拉开,瞬间那小面块竟会魔术般地变长,变细,母亲又会将拉长的面条在面前折叠成好几股,然后像跳绳似的挥舞,又拉长,又折叠,反复几次之后,刚才的面团竟在母亲的手中,一会儿就变成了小面块,接着又变成了面筋,最后竟魔术似的变成了雪白如丝的面条,然后丢进烧得翻天覆地的开水锅里煮,又将那青翠嫩绿的椿芽一一均匀地撒进锅里,再盖上锅盖煮。这时候母亲就在灶沿上摆上一溜碗,一一先后往碗中放进油盐酱醋,然后揭开锅盖用筷子高高地挑出面条,儿时的我们的目光往往随着那挑面条的筷子上下移动,最后母亲又在热气天腾腾的面条上撒上几粒切细的香椿芽,芳香扑鼻,诱人至极。很多时候,我们都争先恐后地端上面碗风卷残云,将自己碗中的香椿面一扫而光之后,又馋涎欲滴地盯着父母的碗里了,往往这时,慈爱的父母都会争先恐后地又将碗中的面条挑给我们分吃,全家大小沐浴在父爱母爱的滋养之中,其乐融融,其情也泄泄,多年以来,那情那景,刻骨铭心啊!!!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现在回想起来,即使在那贫穷而饥饿的岁月里,我们全家大小在勤劳的父母的辛苦操持下,家里的日子依旧是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极了。其实,从那时,全家大小同吃香椿面的往事看来,现在我才觉得: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心里的感觉,穷也好,富也好,精彩的日子在于心情好,有爱的日子,天天都精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12-26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邓老师    你写得这么活灵活现的    我都开始咽口水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单不是寂寞 发表于 2012-12-26 2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邓老师    你写得这么活灵活现的    我都开始咽口水了

我如果连这点雕虫小技都莫得话
我还有法对含辛茹苦生育我养育我教育我的父母双亲大人交代吗
我还有法对我邓家列祖列宗交代吗
因此
这些都是必须的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冬月初二母亲去世,距2012年12月14日农历冬月初2的今天刚好是整整8年。深切缅怀母亲去世8周年,特发此文, 怀念我的母亲:


                                                            
布鞋情深  

                                                                                              邓四平/文
                              
        母亲离我而去已8年有余了。夜阑更深之际,思念漫上心头,总想寻点什么,聊作慰藉。翻箱倒柜,竟一无所获。倒是在不经意的高组合柜的最角落,觅到一双布鞋,掸落灰尘,捏在手里,仿佛掂着沉重的往事。
  我穿过多少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怕是难以尽数了。其中有单鞋,有棉鞋;有浅口的,也有深帮的;有样式拙扑的,也有形式俊俏的。每次穿上布鞋,那种轻松、踏实和温馨,是现在的城里人远远无法体验的。每每吟咏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时,我心里总有一种别样难过的感觉。
  记得23年前我在蓬安县城读师范那年,年迈的母亲在灯下连夜赶制,然后一大早就将一双崭新的布鞋塞进了我的行囊。我只看见母亲满布血丝的眼,心中说不出的酸涩。
  穿上母亲缝制的精致的布鞋,走在学校校园林荫小径间,踯躅在当时蓬安县城大街小巷的水泥路上,步履轻健,了无声响。不像城里的学子,一双油光滑亮的皮鞋,沿途敲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感觉踏实而温馨,一点儿也不张扬。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脚踏实地的生活。
  记忆中,那时老家蓬安兴旺区乡下的妇女们几乎人人都是会做布鞋的。会不会做布鞋,会不会打袜底,那时候也是老家的婆家衡量一个媳妇能不能干的一个重要标准。母亲命苦,我的外公是当地一个著名的裁缝,同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阴阳先生。
  母亲是家中老大,很小年纪便跟着外公学会了裁缝手艺。做鞋子也是母亲的必修课程,童鞋,成人鞋;男鞋,女鞋;单鞋,棉鞋;应有尽有,装满整整针线笸箩。村里的大姑娘,刚过门的小媳妇,邻里婶子大妈,常到我家索取鞋样。用我母亲剪的鞋样做的布鞋,总是俊俏俏的,穿出去惹来一大串羡慕的目光。
  初冬飘雨飞雪时,母亲夜夜坐在火炉边,为新鞋上线。外面雨打瓦檐,雪扑窗棂。母亲对着昏花的油灯,长一针,短一线,手冻僵了放在火炉上烤一烤,继续忙到夜阑。有时鸡打鸣了,才上床休息,而我们早在梦里走过好几回了。
  一进腊月,在裁缝铺子里忙碌的父亲,在济渡高中读书的大哥、二哥、三姐还有最小的我,全家人的新鞋做好了。为使新鞋不夹脚,母亲给新鞋一一上栓,且放到阳光下晾晒。新年,我们穿上新鞋访亲串友,无论走到哪家拜年都免不了受到夸赞。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行走在蜿蜒的田埂路上,攀爬在崎岖的山道间,穿越过狭长的人生旅途,漫步于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没有炫耀的足迹,没有夸张的足音,步履轻轻,行云流水,不滞不涩,划过乡村,划过都市,只留下淡淡的飘逸的足迹。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兄妹四人8年有余了。我常常生活在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里和泪水中。仅剩的一双布鞋,我也洗净了,贮藏起来,这是母亲留给我唯一的遗物。我只能让回忆穿上它,在遐想中,在思念里,走回梦里依稀的永兴乡村的老家,于黄昏灯前,在烟气腾腾的灶旁,在老屋繁荫的洋槐树下,在满园青绿的菜畦边,在波光粼粼的池塘岸,去看一看我那一生勤俭而瘦削的母亲。

发表于 2012-12-27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雄风A 发表于 2012-12-27 08: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

发表于 2012-12-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12-2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

发表于 2012-12-2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令慈还在,一定亲自拜访!誓学此艺!

发表于 2012-12-2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紫云仙子 发表于 2012-12-28 1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令慈还在,一定亲自拜访!誓学此艺!

教会了先请你尝尝可否?!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