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909|评论: 49

开江县 简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江县位于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一个农业县,素有“川东小平原”之誉。
        幅员面积1033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10镇15乡,294个行政村。县境内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盛产多种农作物。
        开江历史悠久,南北朝两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开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涌现出了王元善、王剑鸣、王国状、胡子珑、田雁宁、张建华等一大批文化界名流。

通讯
        开江通讯发达,程控电话达4万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全县各乡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3-2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开江变化很大,衷心祝愿老家越来越富裕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3-29 18:46
好想回到我的家乡。文明,富强,包容,和谐的开江

发表于 2007-3-2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好想我的家乡,祝福开江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07-3-29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是开江长岭的,现在的长岭越来越富裕了.
发表于 2007-3-3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江是一条江吗?

还是需要开凿一条江?

 

[em25][em25]
发表于 2007-4-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有“川东小平原”之誉

 

我觉得“川东盆地”更贴切。

 

[em18][em18]

发表于 2007-4-9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湖北的川娃子在2007-3-30 12:58:00的发言:

开江是一条江吗?

还是需要开凿一条江?

 

[em25][em25]

发表于 2007-6-16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行政区划,开江隶属四川省,老四川(指重庆市没有从四川划出来之前)则位于川之东北,新四川(指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则处于遥远的川之正东了;论山脉,开江属大巴山南麓。

所以,从地形地貌,土质物产看,开江就是大巴山上的桃花源了,是大巴山上的温柔富贵乡了。特别是在原始的小农经济时代,这温柔富贵乡里盛产的大米可以说就是巍峨巴山滋生的膏腴了。

从行政建制看来,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浮萍,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飘云,一则与左邻右舍的县相比,开江的幅员面积较小,仅一千零三十三平方公里,相当于相邻的宣汉县的三分之一;现今的人口五十五万,相邻的达县、大竹、开县等都是百万人口以上。二则这个县建制极不稳定,四立三并,三合三分,三撤三建,不东即北,不北即东。开江立县是在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即公元553年(清乾隆《新宁县志》载: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道光、同治《新宁县志》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为新宁。),立县43年之后,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98),新宁县被撤消,并入石城县,即今天的达州市所在地。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消失了21年的新宁县重新恢复。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之时,新宁县又从当时中国的行政建制上消失,合并入了梁山县(现今的梁平县),10年后,又得以复县。清朝康熙七年(1668)又撤去了新宁县,再次合并入梁山县,这次时间延续较长,达61年,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得以恢复,直到现在。可见,开江人和达县人、梁平人是有很紧密的血肉关系的。

在建县之前,开江归属哪里呢?据史志里说,夏朝属梁州,商、周属雍州。当时中国有九州,梁州雍州都属九州之一,春秋时候先后归属于庸国(地址在今湖北省竹山东四十里)和巴国(在今重庆等地),战国时归属于楚国,秦朝时归属于巴郡,西汉时为宕渠县(今渠县境)地,东汉、三国、魏晋时为今宣汉县地。历史车轮行进到了西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终于立县了。此外,据《太平寰宇记》: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

县址三迁。开江建县时的县址在现在的沙坝场乡境。贞观八年(634),将县址从沙坝场乡境迁于现今开江县的宝石乡境内——旧县坝,在这里经营的时间长达330年。宋朝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县址迁于现今的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屈指算来,时间已过去1007年了。

看来,说开江县是一朵浮萍一朵飘云是很恰当的吧!

第一次建县的县名叫新宁,据明正德《夔州府志》载,还曾用汉,新安;唐,万宝县名。即是说在汉朝时还立新安县,在唐朝曾将新宁县更名为万宝县。如果新安县存在,将把开江建县的时间前移。但据新修县志的人们考证,证据不充分。唐代更县名亦应存疑。

过去的新宁县为何要更名为后来的开江县呢?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四个相同的县名,其它三个分别在湖南的宝庆府、广西的南宁府、广东的广州府的辖区内,现在湖南那个新宁县还存在呢!新宁县更名为开江县是在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的时候。何为开江?是以境内的拔妙乡有一条河叫开江而依其命名。两个县名,其文化含量各有所长,新宁新宁,婉约而富有诗意;开江开江,阳刚而展示气魄。

从开江的建制沿革里,想到我们的祖先,想到荒渺的历史,想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开江最后一次建县到现在已有275年,开江这个县还会和达县,和梁平,或者和其他县合并吗?开江还会应父母之命,去到新的娘家吗?开江这个县名还会更改吗?开江的县址还会再一次迁移吗?比如将其划入重庆管辖,以达到更加科学的行政管理归属;比如说将县址搬迁到本县的任市镇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些愿望,开江的未来只能是历史这位事后哲学老人做出答复。

开江现在的人口种群大多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从湖广迁徙来的移民,最先的土著居民遗传繁衍下来的怕几乎是没有了。在很古老的时候(上古),这个桃花源里岂会没有人繁衍生息!最早的土著族是蛇巴,这个名字与先人们将龙和蛇作为图腾有关,神话里记载伏羲和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古人认为,龙蛇同形,龙只不过是一种大蛇,所以将蛇作为图腾或将龙作为图腾并无多大的区别。当时的人仍然是要向权力部门赋税的,而蛇巴人缴赋税的物质是麻布,那时缴的这东西不叫赋税而叫cóng),这就成了先人的代名——“賨人。据《华阳国志》载:賨人建有賨国,在今渠县东北,有賨城卢城之名。

賨人生存劳作在现在的川东北地区一带,据传,在争战时,賨人以木板作为盾牌,被他人称为板凳蛮。汉朝的刘邦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驻地在四川和现在陕西汉中。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暗渡陈仓,逾出秦巴山川,进入中原,和项羽短兵相接时,刘邦的队伍中也有賨人賨人打仗很勇悍,有不小的战功,还受到刘邦的封赏呢!遥想賨人手擎木盾,身高体壮,蛮力过人,冲锋陷阵,那是多么威武雄壮的场面!

后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民族是巴人汉人。也即是说,賨人是最早的民族,巴人次之,第三则是从秦朝开始逐步迁徙来的汉族人。

遗憾的是,在开江这片土地上,有巴人记载的史料几乎没有。宣汉县有巴文化遗址,开江没有。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肯定有,也许埋藏在地下,只不过人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殷商时期从湖北沿长江上移入川渝和从陕西东下入川渝的巴人,他们不可能不垂青开江这个富饶的地方。论地理环境,宣汉没有开江好,尤其是在比较原始的小农时代,何况宣汉与开江山水相连。

相对賨人来说,巴人也是移民,巴人来抢占了賨人的部分生存领地。当然,巴人也是被楚国等这样的强势民族所迫,他是一个弱小而文化落后的民族,最早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强大民族的侵凌下不断向东迁徙,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在与强楚等国的战斗中,巴国失败了,接着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强楚不断进逼,数易其地,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国都的不断迁移的现象,反映了巴人当时的悲惨境况。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新移来的中原汉文化由此占了主导地位。

巴人的到来,巴文化的到来;汉人的到来,汉文化的到来,实际上是不同血缘人种、不同文化的大融合。在这里,既有生命体的融合(通婚),又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賨人巴人都不可能在战争中全部牺牲,也不可能因疫病全部死亡,更不可能被新来的强人全部处死,賨人巴人不断与新来的汉人等民族通婚,他们的血液一定是汇入汉人等民族之中了,他们的许多文化已被新来的文化同化了。

以蠡测海,从賨人巴人的消失看到,文化的先进和优秀是决定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賨人巴人虽然勇猛,但他们生存的环境多在山地,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创造的文化格调不高,层次较浅,所谓下里巴人,说明巴人创造的文化是粗俗的。还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但武最终不能胜文,仁者无敌。在这个漫长的融合中,伴随着激烈的撕杀与拼搏,伴随着血雨腥风,伴随着强者的狞笑和欢乐,伴随着弱者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和痛楚。看如今,世界变小了,但强食弱肉的基本态势尚没有变化,有的强势民族凌驾于世界之上,任意指东打西,为所欲为,这是值得中华民族高度警醒的。

八百里大巴山,莽莽苍苍,她逐渐向南逶迤,到开江、梁平这些地方,就有些柔弱了,峥嵘的山势渐渐平缓些了,展现出丘陵容貌,用专业术语说,叫做:川东平行岭谷区,呈台升地带,略高于比邻县,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海拔1375.7米,最低海拔272米。全境为三低山夹两向斜的丘陵地形,明月背斜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划分为前、后两厢。也就是说,一座山从开江的中部耸起,把长条形的开江从中隔断,把此山以西称为前厢,把此山以东称为后厢前厢后厢的称谓在开江极为普遍。因为是台地,发源于境内五条河流如树之杪,如人体毛细血管,流径短,不能行船扬帆。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均温16.6°C,最高气温39.8°C,最低气温5.5°C。年均降水量1259.2毫米,多年平均日照1386.6小时,日照率为31%。年均无霜期282.6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腹心地带为两向斜丘陵区,适于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但因是台地,雨水难蓄,流向四周,且旱、涝、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和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工业没有兴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川西有大平原,川东有小平原;川西有沃野千里,川东有沃野数百里。自古有民谣:梁山坝子新宁田。开江平坝的总面积有多少?达258.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03%。身置其中,观远处山,看近处田,就不知不觉把开江和陶渊明理想的《桃花源》对应起来,陶渊明要寻找的桃花源不就在这里么!

领略了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对把开江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样的发展目标产生赞许之情。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力,必须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走到这辉煌的境界。但如果真正能坚定不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也一定会创造出一片与众不同的天地。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开江不仅会成为一颗明珠璀璨于巴山之上,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创造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学校毕业后走进开江,正是春天。从川西平原往大巴山攀登,愈往东走,就愈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公路,从现在的达州市出发到开江县城,要绕道任市。路程遥远,路况崎岖,一大早出发,午后才到了开江县城。当车行进到任市境内,眼前突然一亮,好大的坝子!好多的油菜!一路过来,车在油菜花海中破浪行进。回顾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是油菜生产的鼎盛时期,整个开江,不论是平坝还是山上,几乎都种上了油菜,一到春天花开,一片金黄,真是成了花的海洋。

初步感受了开江,又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拿出来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开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耕作住居,与陶渊明描绘的情景吻合么?中国的土地上难道有两个桃花源?陶渊明难道曾到开江一游?

品味开江的饭菜,那味道,那制作的精细,竟然和川西坝子不相上下!孔子说食不厌精,可见开江的饮食文化比较文明了。落脚在县城部门,时不时的下乡,不登高山,不过大河,安全无忧,返城快速。于是感叹说:开江这地方好啊!比家乡还好啊!以至于后来有几次机会离开这里远走高飞,竟迟滞不思考,不作为。那时工资福利待遇各行各业比较公平,全国一个样,心里说,到哪里都一样拿工资,飞不飞走都一个样。没有想到哲学上的一句话: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时光却如流水,转眼数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生的旅途上遥望,头上渐渐飞雪,红日渐渐西下,纵有它想,怕也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

由此,我考究自己迟滞开江的思想文化深底,原来还是温柔富贵乡这环境在支配着,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在支配着。我联想到开江的人文,在历史上,开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没有出过惊世骇俗的人物,用今天流行的话说,没有出重量级的人物,是不是与开江的地理环境有关呢?江南也是温柔富贵乡,不怎么出将才,但出才子。开江为什么不出才子呢?我想,开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怎么能与江南的广袤相比呢!再说,江南受到了历史政治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文化底蕴的影响,这些,开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的,在现代革命史上,开江出了唐在刚、徐彦刚这样叱咤风云一时的人物,但可惜历史作用不长而过早牺牲了。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应该刚柔相济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刚胜于柔,或柔胜于刚的状态。例如在大草原生活的人,他们表现出粗犷、威猛,刚胜于柔的性格;生活在良田沃土地方的人,会表现出文静、温和,柔胜于刚的性格。开江人应该属于后者。在宁静、舒适、温惠的环境里慢慢地孕育、繁殖、生存、发展,不仅能诞生人的温柔,而且能诞生物的温柔。细细的琢磨开江的几种宝贝,就觉得我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先看开江白鹅,名传全国,体态优雅,羽毛纯白,质地优良,为国内白鹅少有的优秀品种之一;再看开江麻鸭,虽然貌不惊人,但它的美丽在内心,其肉质的细腻和营养的丰富,不是野生,却胜似野生。只是开江人吃麻鸭太多,不注意感受肉质的珍美罢了。白鹅和麻鸭,一个美在外表,一个美在内心,真是相映成趣。开江人应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人文的前瞻审视这两个宝贝,好好珍惜它,好好保护它,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联系说到前面讨论的性情,这两个宝贝是多么温驯!多么善良!三说丝绸。蚕桑业在清代兴旺发达起来,道光年间丝绸工业萌芽,缫丝作坊兴起。后来,竟发展到大小丝厂七十二家,一片机声扎扎。后来,丝绸业逐渐衰萎,这与国际市场有关,它不象白鹅和麻鸭,能吃,自家人可以进行原始消耗,可丝这东西,不能食,开江也没有多少人穿丝织品,所以,如果生产的丝大量的买不出去,丝绸就失去了它的光彩了。还是联系前面说的品性,丝绸这东西是不是非常非常柔和的呢。它的诞生和白鹅、麻鸭的诞生有没有神秘的联系?这几个宝贝之间,是不是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都表现出了柔的品质?柔的性情?柔的美丽?

还有一样宝贝,那就是开江的姑娘了。这里将姑娘与白鹅、麻鸭并列,是不是贬低了人呢?是不是对人的亵渎呢?我看不是。人虽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但他还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等动物。就大自然的角度看,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现在我们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理就在这里。有灵地,必出灵物。开江这块宝地,外刚而内柔。风雨寒暑,日月运行,山川和衷,万物孕育,冥冥隐隐,潜移默化,天长地久,就自有精灵诞生了。看自然和社会发展史,凡膏腴富庶之地,温和融融之境,是必出美女的。有自古苏杭出美女的话流传,但好象这种景象只是在古代,今天苏杭的美女大大逊色了。过去苏杭出美女,是因为那时植被环境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后来,人脱去了大地的衣裳,不仅使大地难堪,也挡不住海风的侵袭,那海风肯定是有腐蚀性的,不知不觉,人们的皮肤就被腐蚀了,就不那么白皙()而细腻了。所以,今天苏杭的美女,让位于巴蜀了。不过,开江是不是美女之乡,还要有更多的人共识,我没有以人种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认真考察研究,只不过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不过将远远近近,左邻右舍的情况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只不过知道一二开江现在还鲜为人知的涉及到美女话题的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轶事。如果开江是美女之乡这个话题成立,那么,开江就有三个灵宝:白鹅麻鸭好姑娘。

人文与经济始终是相生相伴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的因素,开江经济的商务活动主要面向东南,即梁平、开县、万县、重庆,货物的进出通过长江这个黄金水道。运出去的是大米、桐油、蚕丝、草纸、药材、土布、皮革、生铁等物资,换回来的是食盐、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在重庆、万县等城市设有货栈。从产生于开江这块土地上的民歌《十爱》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与东南商务联系最紧密的些许影子:七爱姐的裤,裤是绸花布,万县扯的五尺五,妹娃子,穿起下夔府。(《十爱》,见后面的开江民间情歌选及点评)夔府地址就是现在的奉节县城。随着上个世纪襄渝铁路的打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日趋发达,这种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开江人大多是清朝由湖广一带迁来的移民。这次移民是开江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文化大融合,第一次是巴人賨人的融合,第二次是汉人与賨人的融合,第三次是再次新进的汉人与融合了秦以降迁徙来的汉人、賨人巴人的开江人的大融合。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次人口、文化的大迁移,史书记载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屠杀百姓太多,以至十室九空,据县志记载,当时开江仅存十八姓。窃以为这样的历史不足可信,我冒昧揣测,真正的凶手十有八九是清朝统治者,是他们在进攻四川时,遭到了四川人民顽强的抵抗,是剧烈军事斗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政治集团大杀不屈的四川人的结果。清朝政府伪造历史,把自己的罪恶强加在别人身上。·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自己贴出的公告。这种残忍的镇压方式,在四川持续了很长时间。试想,假如张献忠真如满清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麽,当清军进攻四川时,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

笔者这里只不过作点历史的小插曲,行文的方向继续指向因移民和经济交流赋予开江人的某些文化特征。由于开江历史上的商务经济主要和东南联系,移民文化大多由东南而来,因此,开江语言属川东语系,与重庆方言十分接近,与邻近开县、万县、梁平的方言相仿,而与邻近的达县、宣汉有别。(见《开江县志》)由于清朝时期的大移民,现在的开江人还有许多湖广乡音,还有一些人不断从开江出发,到遥远的湖南、广西等地去寻根

慢慢看来,又细细琢磨,我发现,开江这里是川东这片广大地区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从历史行进,人文和经济交流的时序看,东南的来客先于西北的来客,其奥秘在于交通,在于长江这条大动脉。虽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是多么困难!到了开江这个温柔之乡,移民们便不再仰望大巴山,去攀登大巴山,就在这小平原上定居了。等西北来的客人逾过秦岭和大巴山,站在那高高的山上,俯瞰 “梁山坝子新宁田时,一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虽然惊诧、激动、羡慕,可人家已经生根、开花,只好望而止步了。

从地理位置看,大巴山逶迤昂奋到开江这里,已是力不从心了,坐下来喘息了。东南来的人要攀登大巴山,就从开江开始了。大巴山上的人到万县行船下江南,就从开江这里下大巴山了。明了了这点,就明了了汉朝刘邦将峨城山作为屯兵最前哨阵地的军事意义了。在文化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开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经济条件,使它成为一个极富有军事价值的战略要地,守住大巴山,北可上中原,东可下江南;北可防中原之敌,东可防江南之敌。由于开江是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是向东防东的最前哨阵地,又由于开江粮田万顷,是大米之仓,是战争重要的物质保障基地,因而开江是相邻数十个县中最典型的战场,是最血腥的战地。

今天,人们站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静静的山,静静的田野,多么安宁而温馨啊!但假如你爱好开江的历史,闲暇之余缓缓展开史卷,硝烟和血腥就会扑鼻而来。

元代以前没有多少资料可考,但人们可以遥想,在巴人溯长江而上到达开江的时候,难道勇悍的賨人会给巴人主动让出这方宝地,难道巴人不是经过流血斗争才慢慢地在这里生存下来?我想,当时的情景,一定会与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情况相类似,只不过賨人巴人使用的武器没有今天发达罢了。

自古以来,发生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据有史记载,大战有几十起,小战有数百起。

犹在眼前的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1933)发生在开江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中国革命史上的显赫人物率领红四方面军,由大巴山东下,占领宣汉、达县后,乘胜前进,打通开江,向开县、梁平、万县方向进发,一方面扩大根据地范围,得到开江这块能养兵的肥地,又能与当时在湖北贺龙领导的红二、四方面军遥相呼应,相机在万县汇合。当前线总指挥许世友指挥八个团的红军主力部队进击到开江宝塔坝和永兴等地时,受到四川军阀王陵基指挥的国民党部队的顽强抵抗。原来,国民党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刘湘为围剿红军的总司令,兵分六路,总兵力达二十万多人,其中刘湘的第二十五军为第五路,由第三师师长王陵基任总指挥,共二万余人驻进开江这个战略要地,指挥部就设在普安场。王陵基绰号王灵官,是刘湘的精锐,川军的王牌。两强相遇,敌人有备,敌众我寡,战争的进程成了对峙局面。血战十余天,重创敌人之后,红军主动向宣汉收缩阵地。

溯史而上,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开江的军阀混战了。先后到开江争夺这块风水宝地的军阀有川军第六师余际唐、靖国军第二路颜德基、川军第二军唐式遵,以及杨森、刘存厚、范绍增、刘湘,甚至还有陕西国民党的部队。开江区区弹丸之地,如此众多的大小军阀前来争夺,形成拉锯之战,此胜彼败,彼胜此败,都在翻手之间。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可想开江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有多深。

开江人民再一次受到很长战乱之苦的,就是清朝嘉庆元年(1796)暴发于川陕之地的白莲教起义了。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一些不堪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背井离乡,逃到深山搭棚而居,称为棚民,干挖煤、造纸、煮盐等苦活。数年间,棚民聚集达数十万人。白莲教利用棚民的苦难,传教其间,鼓动棚民,发动起义。声势浩大,迅速波及到川、陕、楚、甘等省,朝廷震动。嘉庆皇帝应对白莲教的起义采取了两条重要措施,一是诛杀乾隆的宠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惊人的大贪官和珅,二是用汉人团练(因为满洲八旗兵已腐朽无力)。在具体措施上,清朝政府还实行了修筑寨堡的方法,现在开江还有数十个寨堡,就是当年防御白莲教修筑起来的。白莲教和清朝政府在开江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八年之久。历史上留下了较丰富的资料。使清朝政府受到重大损失的战斗有两次。一次是起事于达州的义军首领徐天德,率领义军进攻开江。开江清朝团首孙玉章、武举人张廷襄率数百名清军扼守要塞玉皇观。但挡不住义军的强大攻势,张廷襄战死,孙玉章被俘处决。一次是发生在峨城山的战斗。规模较大,清朝调集政府精锐部队,一直在各地镇压义军的清朝统兵大臣明亮、德楞泰亲临前线指挥。开江文史专家孙仁良先生是这样记叙这次战斗的:嘉庆二年三月,清廷派上将明亮领兵入川抵达新宁县,配合达州清军会剿。六月十三日,徐天德与东乡王三槐、冷天禄率二千余人,一举占领了小峨城山。十六日,官军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一级清将朱射斗在西;德楞泰在北,明亮、索费英在东,穆克登阿在南。这些满蒙八旗精锐和绿营清军向山头发起猛攻。在这生死关头,义军首领们选中了朱射斗这个全属省标的绿营(装备和战斗力薄弱)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找朱射斗部拼杀。徐、王、冷三头领各率一只人马,凶悍直前,枪炮不避。官军顾此失彼,在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参将齐齐克,游击陈大定,千总段大龙、李春和,外委刘国荣等,被突围的义军击毙。由于东乡(现宣汉)罗思举等率一千多团勇来助战,义军杀条血路,向东乡转移。义军这次战斗损失也很惨重,有六百多将士战死。

清朝之前的明朝,开江的战争又如何呢?据《新宁县乡土志》记载;前明寰宗七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压境,生灵涂炭,其聚族于斯,漏网得脱者,只余十八姓,至今籍号注明,其余先后来新宁的,多系楚籍。县志记载太简略,不知为何张献忠在四川(包括开江)要大开杀戒?这是一个历史之迷。但无论张献忠杀没杀这么多人,战乱始终是要给无辜的开江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后来失败了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残部到川东一带活动,也曾多次到达开江。明末农民起义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在开江和明朝政府的军事战斗,达十年之久。

国史和县志均可考的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就是发生在唐朝了,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唐朝重臣的李靖直接指挥了这次战争。当时,开州(现开江一带)人冉肇则发兵进攻夔州,赵郡王孝恭与其战斗失败。唐王命李靖领兵平息叛乱。李靖只用兵八百,巧用计谋,出奇制胜,便破了冉肇则的营垒;接着又在险要的地方设下埋伏,将冉肇则斩首,俘获五千余人。唐皇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因李靖原来反对李渊起兵,后被拿降。见《二十四史.新唐书》)。李靖设伏斩冉肇则的地方,或许就是今天的玉皇观一带了。因这地名又叫李靖垭,并立有一碑,上刻文字是:丢刀者免死。石碑现存一农民家做洗衣石,可惜只剩半截了。

最早有史可证并留下遗迹的军事活动要算汉朝刘邦在开江的峨城山屯兵了。项羽和刘邦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实行分地封王。项羽怕刘邦与自己争天下,将其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见《史记》),即将刘邦赶到偏远荒凉的巴蜀、汉中等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条件恶劣,交通困难,即使刘邦有与项羽争天下之志,行动上会多有不便。谁知,刘邦利用汉中平原和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休养生息,秣马厉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机成熟,便逾过崇山峻岭,统兵进入中原,与项羽逐鹿,统一了中国。当时,刘邦的著名的将军樊哙在现在的宣汉、开江等地屯兵,对大巴山以东、以南(即现在的湖北、湖南等地)作防御和进攻的态势。宣汉的樊哙这个地名至今还沿用着。峨城山是东边的最前哨阵地,守城军事将领是樊哙手下的一名谋士,叫峨城。这就是峨城山名字的来历。从屯兵那时起,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可以想象,峨城山的峰巅就没有断人烟了。后来,人们在山巅上修庙兴佛,并给峨城塑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庙堂才被撤毁。如今,还有残壁、庙门、石碑存在。峨城的像被人去了头,但在风雨残烛,断垣碎瓦中还被人供着。

上述所记的战例,仅是有史可考的典型,还有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和无史可考的战争难以尽述。残酷的战争不仅给开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对开江的历史档案、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开江的历史档案曾遭三次焚毁。19122月,孝义军王二冲部驻扎于县三费局,义军不慎失火,将三费局付之一炬。局内所藏清代全部文书档案化为烟尘。令人扼腕的是,珍贵的《新宁县志》木刻板也在这次火灾中难以幸免。19232月,颜德基的部队黄复安占领县城。黄曾做过土匪头目,在开江作恶多端,杀人越货,有录在案。黄复安为毁灭罪证,竟将民国以来的全部档案纵火烧毁。19291月,杨森的部队在开江败退时,也烧毁了文书档案。明朝正德六年,全县寺庙毁于战乱,唯存牛山寺。

望历史云烟,唏嘘,感慨,叹息。悠悠苍天,江流依然。夕人已去,黄鹤不返。

发表于 2007-6-1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行政区划,开江隶属四川省,老四川(指重庆市没有从四川划出来之前)则位于川之东北,新四川(指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则处于遥远的川之正东了;论山脉,开江属大巴山南麓。

所以,从地形地貌,土质物产看,开江就是大巴山上的桃花源了,是大巴山上的温柔富贵乡了。特别是在原始的小农经济时代,这温柔富贵乡里盛产的大米可以说就是巍峨巴山滋生的膏腴了。

从行政建制看来,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浮萍,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飘云,一则与左邻右舍的县相比,开江的幅员面积较小,仅一千零三十三平方公里,相当于相邻的宣汉县的三分之一;现今的人口五十五万,相邻的达县、大竹、开县等都是百万人口以上。二则这个县建制极不稳定,四立三并,三合三分,三撤三建,不东即北,不北即东。开江立县是在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即公元553年(清乾隆《新宁县志》载: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道光、同治《新宁县志》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为新宁。),立县43年之后,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98),新宁县被撤消,并入石城县,即今天的达州市所在地。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消失了21年的新宁县重新恢复。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之时,新宁县又从当时中国的行政建制上消失,合并入了梁山县(现今的梁平县),10年后,又得以复县。清朝康熙七年(1668)又撤去了新宁县,再次合并入梁山县,这次时间延续较长,达61年,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得以恢复,直到现在。可见,开江人和达县人、梁平人是有很紧密的血肉关系的。

在建县之前,开江归属哪里呢?据史志里说,夏朝属梁州,商、周属雍州。当时中国有九州,梁州雍州都属九州之一,春秋时候先后归属于庸国(地址在今湖北省竹山东四十里)和巴国(在今重庆等地),战国时归属于楚国,秦朝时归属于巴郡,西汉时为宕渠县(今渠县境)地,东汉、三国、魏晋时为今宣汉县地。历史车轮行进到了西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终于立县了。此外,据《太平寰宇记》: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

县址三迁。开江建县时的县址在现在的沙坝场乡境。贞观八年(634),将县址从沙坝场乡境迁于现今开江县的宝石乡境内——旧县坝,在这里经营的时间长达330年。宋朝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县址迁于现今的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屈指算来,时间已过去1007年了。

看来,说开江县是一朵浮萍一朵飘云是很恰当的吧!

第一次建县的县名叫新宁,据明正德《夔州府志》载,还曾用汉,新安;唐,万宝县名。即是说在汉朝时还立新安县,在唐朝曾将新宁县更名为万宝县。如果新安县存在,将把开江建县的时间前移。但据新修县志的人们考证,证据不充分。唐代更县名亦应存疑。

过去的新宁县为何要更名为后来的开江县呢?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四个相同的县名,其它三个分别在湖南的宝庆府、广西的南宁府、广东的广州府的辖区内,现在湖南那个新宁县还存在呢!新宁县更名为开江县是在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的时候。何为开江?是以境内的拔妙乡有一条河叫开江而依其命名。两个县名,其文化含量各有所长,新宁新宁,婉约而富有诗意;开江开江,阳刚而展示气魄。

从开江的建制沿革里,想到我们的祖先,想到荒渺的历史,想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开江最后一次建县到现在已有275年,开江这个县还会和达县,和梁平,或者和其他县合并吗?开江还会应父母之命,去到新的娘家吗?开江这个县名还会更改吗?开江的县址还会再一次迁移吗?比如将其划入重庆管辖,以达到更加科学的行政管理归属;比如说将县址搬迁到本县的任市镇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些愿望,开江的未来只能是历史这位事后哲学老人做出答复。

开江现在的人口种群大多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从湖广迁徙来的移民,最先的土著居民遗传繁衍下来的怕几乎是没有了。在很古老的时候(上古),这个桃花源里岂会没有人繁衍生息!最早的土著族是蛇巴,这个名字与先人们将龙和蛇作为图腾有关,神话里记载伏羲和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古人认为,龙蛇同形,龙只不过是一种大蛇,所以将蛇作为图腾或将龙作为图腾并无多大的区别。当时的人仍然是要向权力部门赋税的,而蛇巴人缴赋税的物质是麻布,那时缴的这东西不叫赋税而叫cóng),这就成了先人的代名——“賨人。据《华阳国志》载:賨人建有賨国,在今渠县东北,有賨城卢城之名。

賨人生存劳作在现在的川东北地区一带,据传,在争战时,賨人以木板作为盾牌,被他人称为板凳蛮。汉朝的刘邦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驻地在四川和现在陕西汉中。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暗渡陈仓,逾出秦巴山川,进入中原,和项羽短兵相接时,刘邦的队伍中也有賨人賨人打仗很勇悍,有不小的战功,还受到刘邦的封赏呢!遥想賨人手擎木盾,身高体壮,蛮力过人,冲锋陷阵,那是多么威武雄壮的场面!

后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民族是巴人汉人。也即是说,賨人是最早的民族,巴人次之,第三则是从秦朝开始逐步迁徙来的汉族人。

遗憾的是,在开江这片土地上,有巴人记载的史料几乎没有。宣汉县有巴文化遗址,开江没有。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肯定有,也许埋藏在地下,只不过人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殷商时期从湖北沿长江上移入川渝和从陕西东下入川渝的巴人,他们不可能不垂青开江这个富饶的地方。论地理环境,宣汉没有开江好,尤其是在比较原始的小农时代,何况宣汉与开江山水相连。

相对賨人来说,巴人也是移民,巴人来抢占了賨人的部分生存领地。当然,巴人也是被楚国等这样的强势民族所迫,他是一个弱小而文化落后的民族,最早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强大民族的侵凌下不断向东迁徙,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在与强楚等国的战斗中,巴国失败了,接着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强楚不断进逼,数易其地,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国都的不断迁移的现象,反映了巴人当时的悲惨境况。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新移来的中原汉文化由此占了主导地位。

巴人的到来,巴文化的到来;汉人的到来,汉文化的到来,实际上是不同血缘人种、不同文化的大融合。在这里,既有生命体的融合(通婚),又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賨人巴人都不可能在战争中全部牺牲,也不可能因疫病全部死亡,更不可能被新来的强人全部处死,賨人巴人不断与新来的汉人等民族通婚,他们的血液一定是汇入汉人等民族之中了,他们的许多文化已被新来的文化同化了。

以蠡测海,从賨人巴人的消失看到,文化的先进和优秀是决定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賨人巴人虽然勇猛,但他们生存的环境多在山地,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创造的文化格调不高,层次较浅,所谓下里巴人,说明巴人创造的文化是粗俗的。还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但武最终不能胜文,仁者无敌。在这个漫长的融合中,伴随着激烈的撕杀与拼搏,伴随着血雨腥风,伴随着强者的狞笑和欢乐,伴随着弱者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和痛楚。看如今,世界变小了,但强食弱肉的基本态势尚没有变化,有的强势民族凌驾于世界之上,任意指东打西,为所欲为,这是值得中华民族高度警醒的。

八百里大巴山,莽莽苍苍,她逐渐向南逶迤,到开江、梁平这些地方,就有些柔弱了,峥嵘的山势渐渐平缓些了,展现出丘陵容貌,用专业术语说,叫做:川东平行岭谷区,呈台升地带,略高于比邻县,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海拔1375.7米,最低海拔272米。全境为三低山夹两向斜的丘陵地形,明月背斜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划分为前、后两厢。也就是说,一座山从开江的中部耸起,把长条形的开江从中隔断,把此山以西称为前厢,把此山以东称为后厢前厢后厢的称谓在开江极为普遍。因为是台地,发源于境内五条河流如树之杪,如人体毛细血管,流径短,不能行船扬帆。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均温16.6°C,最高气温39.8°C,最低气温5.5°C。年均降水量1259.2毫米,多年平均日照1386.6小时,日照率为31%。年均无霜期282.6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腹心地带为两向斜丘陵区,适于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但因是台地,雨水难蓄,流向四周,且旱、涝、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和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工业没有兴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川西有大平原,川东有小平原;川西有沃野千里,川东有沃野数百里。自古有民谣:梁山坝子新宁田。开江平坝的总面积有多少?达258.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03%。身置其中,观远处山,看近处田,就不知不觉把开江和陶渊明理想的《桃花源》对应起来,陶渊明要寻找的桃花源不就在这里么!

领略了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对把开江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样的发展目标产生赞许之情。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力,必须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走到这辉煌的境界。但如果真正能坚定不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也一定会创造出一片与众不同的天地。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开江不仅会成为一颗明珠璀璨于巴山之上,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创造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学校毕业后走进开江,正是春天。从川西平原往大巴山攀登,愈往东走,就愈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公路,从现在的达州市出发到开江县城,要绕道任市。路程遥远,路况崎岖,一大早出发,午后才到了开江县城。当车行进到任市境内,眼前突然一亮,好大的坝子!好多的油菜!一路过来,车在油菜花海中破浪行进。回顾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是油菜生产的鼎盛时期,整个开江,不论是平坝还是山上,几乎都种上了油菜,一到春天花开,一片金黄,真是成了花的海洋。

初步感受了开江,又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拿出来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开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耕作住居,与陶渊明描绘的情景吻合么?中国的土地上难道有两个桃花源?陶渊明难道曾到开江一游?

品味开江的饭菜,那味道,那制作的精细,竟然和川西坝子不相上下!孔子说食不厌精,可见开江的饮食文化比较文明了。落脚在县城部门,时不时的下乡,不登高山,不过大河,安全无忧,返城快速。于是感叹说:开江这地方好啊!比家乡还好啊!以至于后来有几次机会离开这里远走高飞,竟迟滞不思考,不作为。那时工资福利待遇各行各业比较公平,全国一个样,心里说,到哪里都一样拿工资,飞不飞走都一个样。没有想到哲学上的一句话: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时光却如流水,转眼数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生的旅途上遥望,头上渐渐飞雪,红日渐渐西下,纵有它想,怕也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

由此,我考究自己迟滞开江的思想文化深底,原来还是温柔富贵乡这环境在支配着,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在支配着。我联想到开江的人文,在历史上,开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没有出过惊世骇俗的人物,用今天流行的话说,没有出重量级的人物,是不是与开江的地理环境有关呢?江南也是温柔富贵乡,不怎么出将才,但出才子。开江为什么不出才子呢?我想,开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怎么能与江南的广袤相比呢!再说,江南受到了历史政治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文化底蕴的影响,这些,开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的,在现代革命史上,开江出了唐在刚、徐彦刚这样叱咤风云一时的人物,但可惜历史作用不长而过早牺牲了。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应该刚柔相济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刚胜于柔,或柔胜于刚的状态。例如在大草原生活的人,他们表现出粗犷、威猛,刚胜于柔的性格;生活在良田沃土地方的人,会表现出文静、温和,柔胜于刚的性格。开江人应该属于后者。在宁静、舒适、温惠的环境里慢慢地孕育、繁殖、生存、发展,不仅能诞生人的温柔,而且能诞生物的温柔。细细的琢磨开江的几种宝贝,就觉得我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先看开江白鹅,名传全国,体态优雅,羽毛纯白,质地优良,为国内白鹅少有的优秀品种之一;再看开江麻鸭,虽然貌不惊人,但它的美丽在内心,其肉质的细腻和营养的丰富,不是野生,却胜似野生。只是开江人吃麻鸭太多,不注意感受肉质的珍美罢了。白鹅和麻鸭,一个美在外表,一个美在内心,真是相映成趣。开江人应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人文的前瞻审视这两个宝贝,好好珍惜它,好好保护它,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联系说到前面讨论的性情,这两个宝贝是多么温驯!多么善良!三说丝绸。蚕桑业在清代兴旺发达起来,道光年间丝绸工业萌芽,缫丝作坊兴起。后来,竟发展到大小丝厂七十二家,一片机声扎扎。后来,丝绸业逐渐衰萎,这与国际市场有关,它不象白鹅和麻鸭,能吃,自家人可以进行原始消耗,可丝这东西,不能食,开江也没有多少人穿丝织品,所以,如果生产的丝大量的买不出去,丝绸就失去了它的光彩了。还是联系前面说的品性,丝绸这东西是不是非常非常柔和的呢。它的诞生和白鹅、麻鸭的诞生有没有神秘的联系?这几个宝贝之间,是不是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都表现出了柔的品质?柔的性情?柔的美丽?

还有一样宝贝,那就是开江的姑娘了。这里将姑娘与白鹅、麻鸭并列,是不是贬低了人呢?是不是对人的亵渎呢?我看不是。人虽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但他还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等动物。就大自然的角度看,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现在我们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理就在这里。有灵地,必出灵物。开江这块宝地,外刚而内柔。风雨寒暑,日月运行,山川和衷,万物孕育,冥冥隐隐,潜移默化,天长地久,就自有精灵诞生了。看自然和社会发展史,凡膏腴富庶之地,温和融融之境,是必出美女的。有自古苏杭出美女的话流传,但好象这种景象只是在古代,今天苏杭的美女大大逊色了。过去苏杭出美女,是因为那时植被环境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后来,人脱去了大地的衣裳,不仅使大地难堪,也挡不住海风的侵袭,那海风肯定是有腐蚀性的,不知不觉,人们的皮肤就被腐蚀了,就不那么白皙()而细腻了。所以,今天苏杭的美女,让位于巴蜀了。不过,开江是不是美女之乡,还要有更多的人共识,我没有以人种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认真考察研究,只不过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不过将远远近近,左邻右舍的情况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只不过知道一二开江现在还鲜为人知的涉及到美女话题的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轶事。如果开江是美女之乡这个话题成立,那么,开江就有三个灵宝:白鹅麻鸭好姑娘。

人文与经济始终是相生相伴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的因素,开江经济的商务活动主要面向东南,即梁平、开县、万县、重庆,货物的进出通过长江这个黄金水道。运出去的是大米、桐油、蚕丝、草纸、药材、土布、皮革、生铁等物资,换回来的是食盐、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在重庆、万县等城市设有货栈。从产生于开江这块土地上的民歌《十爱》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与东南商务联系最紧密的些许影子:七爱姐的裤,裤是绸花布,万县扯的五尺五,妹娃子,穿起下夔府。(《十爱》,见后面的开江民间情歌选及点评)夔府地址就是现在的奉节县城。随着上个世纪襄渝铁路的打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日趋发达,这种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开江人大多是清朝由湖广一带迁来的移民。这次移民是开江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文化大融合,第一次是巴人賨人的融合,第二次是汉人与賨人的融合,第三次是再次新进的汉人与融合了秦以降迁徙来的汉人、賨人巴人的开江人的大融合。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次人口、文化的大迁移,史书记载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屠杀百姓太多,以至十室九空,据县志记载,当时开江仅存十八姓。窃以为这样的历史不足可信,我冒昧揣测,真正的凶手十有八九是清朝统治者,是他们在进攻四川时,遭到了四川人民顽强的抵抗,是剧烈军事斗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政治集团大杀不屈的四川人的结果。清朝政府伪造历史,把自己的罪恶强加在别人身上。·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自己贴出的公告。这种残忍的镇压方式,在四川持续了很长时间。试想,假如张献忠真如满清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麽,当清军进攻四川时,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

笔者这里只不过作点历史的小插曲,行文的方向继续指向因移民和经济交流赋予开江人的某些文化特征。由于开江历史上的商务经济主要和东南联系,移民文化大多由东南而来,因此,开江语言属川东语系,与重庆方言十分接近,与邻近开县、万县、梁平的方言相仿,而与邻近的达县、宣汉有别。(见《开江县志》)由于清朝时期的大移民,现在的开江人还有许多湖广乡音,还有一些人不断从开江出发,到遥远的湖南、广西等地去寻根

慢慢看来,又细细琢磨,我发现,开江这里是川东这片广大地区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从历史行进,人文和经济交流的时序看,东南的来客先于西北的来客,其奥秘在于交通,在于长江这条大动脉。虽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是多么困难!到了开江这个温柔之乡,移民们便不再仰望大巴山,去攀登大巴山,就在这小平原上定居了。等西北来的客人逾过秦岭和大巴山,站在那高高的山上,俯瞰 “梁山坝子新宁田时,一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虽然惊诧、激动、羡慕,可人家已经生根、开花,只好望而止步了。

从地理位置看,大巴山逶迤昂奋到开江这里,已是力不从心了,坐下来喘息了。东南来的人要攀登大巴山,就从开江开始了。大巴山上的人到万县行船下江南,就从开江这里下大巴山了。明了了这点,就明了了汉朝刘邦将峨城山作为屯兵最前哨阵地的军事意义了。在文化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开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经济条件,使它成为一个极富有军事价值的战略要地,守住大巴山,北可上中原,东可下江南;北可防中原之敌,东可防江南之敌。由于开江是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是向东防东的最前哨阵地,又由于开江粮田万顷,是大米之仓,是战争重要的物质保障基地,因而开江是相邻数十个县中最典型的战场,是最血腥的战地。

今天,人们站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静静的山,静静的田野,多么安宁而温馨啊!但假如你爱好开江的历史,闲暇之余缓缓展开史卷,硝烟和血腥就会扑鼻而来。

元代以前没有多少资料可考,但人们可以遥想,在巴人溯长江而上到达开江的时候,难道勇悍的賨人会给巴人主动让出这方宝地,难道巴人不是经过流血斗争才慢慢地在这里生存下来?我想,当时的情景,一定会与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情况相类似,只不过賨人巴人使用的武器没有今天发达罢了。

自古以来,发生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据有史记载,大战有几十起,小战有数百起。

犹在眼前的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1933)发生在开江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中国革命史上的显赫人物率领红四方面军,由大巴山东下,占领宣汉、达县后,乘胜前进,打通开江,向开县、梁平、万县方向进发,一方面扩大根据地范围,得到开江这块能养兵的肥地,又能与当时在湖北贺龙领导的红二、四方面军遥相呼应,相机在万县汇合。当前线总指挥许世友指挥八个团的红军主力部队进击到开江宝塔坝和永兴等地时,受到四川军阀王陵基指挥的国民党部队的顽强抵抗。原来,国民党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刘湘为围剿红军的总司令,兵分六路,总兵力达二十万多人,其中刘湘的第二十五军为第五路,由第三师师长王陵基任总指挥,共二万余人驻进开江这个战略要地,指挥部就设在普安场。王陵基绰号王灵官,是刘湘的精锐,川军的王牌。两强相遇,敌人有备,敌众我寡,战争的进程成了对峙局面。血战十余天,重创敌人之后,红军主动向宣汉收缩阵地。

溯史而上,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开江的军阀混战了。先后到开江争夺这块风水宝地的军阀有川军第六师余际唐、靖国军第二路颜德基、川军第二军唐式遵,以及杨森、刘存厚、范绍增、刘湘,甚至还有陕西国民党的部队。开江区区弹丸之地,如此众多的大小军阀前来争夺,形成拉锯之战,此胜彼败,彼胜此败,都在翻手之间。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可想开江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有多深。

开江人民再一次受到很长战乱之苦的,就是清朝嘉庆元年(1796)暴发于川陕之地的白莲教起义了。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一些不堪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背井离乡,逃到深山搭棚而居,称为棚民,干挖煤、造纸、煮盐等苦活。数年间,棚民聚集达数十万人。白莲教利用棚民的苦难,传教其间,鼓动棚民,发动起义。声势浩大,迅速波及到川、陕、楚、甘等省,朝廷震动。嘉庆皇帝应对白莲教的起义采取了两条重要措施,一是诛杀乾隆的宠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惊人的大贪官和珅,二是用汉人团练(因为满洲八旗兵已腐朽无力)。在具体措施上,清朝政府还实行了修筑寨堡的方法,现在开江还有数十个寨堡,就是当年防御白莲教修筑起来的。白莲教和清朝政府在开江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八年之久。历史上留下了较丰富的资料。使清朝政府受到重大损失的战斗有两次。一次是起事于达州的义军首领徐天德,率领义军进攻开江。开江清朝团首孙玉章、武举人张廷襄率数百名清军扼守要塞玉皇观。但挡不住义军的强大攻势,张廷襄战死,孙玉章被俘处决。一次是发生在峨城山的战斗。规模较大,清朝调集政府精锐部队,一直在各地镇压义军的清朝统兵大臣明亮、德楞泰亲临前线指挥。开江文史专家孙仁良先生是这样记叙这次战斗的:嘉庆二年三月,清廷派上将明亮领兵入川抵达新宁县,配合达州清军会剿。六月十三日,徐天德与东乡王三槐、冷天禄率二千余人,一举占领了小峨城山。十六日,官军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一级清将朱射斗在西;德楞泰在北,明亮、索费英在东,穆克登阿在南。这些满蒙八旗精锐和绿营清军向山头发起猛攻。在这生死关头,义军首领们选中了朱射斗这个全属省标的绿营(装备和战斗力薄弱)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找朱射斗部拼杀。徐、王、冷三头领各率一只人马,凶悍直前,枪炮不避。官军顾此失彼,在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参将齐齐克,游击陈大定,千总段大龙、李春和,外委刘国荣等,被突围的义军击毙。由于东乡(现宣汉)罗思举等率一千多团勇来助战,义军杀条血路,向东乡转移。义军这次战斗损失也很惨重,有六百多将士战死。

清朝之前的明朝,开江的战争又如何呢?据《新宁县乡土志》记载;前明寰宗七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压境,生灵涂炭,其聚族于斯,漏网得脱者,只余十八姓,至今籍号注明,其余先后来新宁的,多系楚籍。县志记载太简略,不知为何张献忠在四川(包括开江)要大开杀戒?这是一个历史之迷。但无论张献忠杀没杀这么多人,战乱始终是要给无辜的开江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后来失败了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残部到川东一带活动,也曾多次到达开江。明末农民起义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在开江和明朝政府的军事战斗,达十年之久。

国史和县志均可考的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就是发生在唐朝了,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唐朝重臣的李靖直接指挥了这次战争。当时,开州(现开江一带)人冉肇则发兵进攻夔州,赵郡王孝恭与其战斗失败。唐王命李靖领兵平息叛乱。李靖只用兵八百,巧用计谋,出奇制胜,便破了冉肇则的营垒;接着又在险要的地方设下埋伏,将冉肇则斩首,俘获五千余人。唐皇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因李靖原来反对李渊起兵,后被拿降。见《二十四史.新唐书》)。李靖设伏斩冉肇则的地方,或许就是今天的玉皇观一带了。因这地名又叫李靖垭,并立有一碑,上刻文字是:丢刀者免死。石碑现存一农民家做洗衣石,可惜只剩半截了。

最早有史可证并留下遗迹的军事活动要算汉朝刘邦在开江的峨城山屯兵了。项羽和刘邦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实行分地封王。项羽怕刘邦与自己争天下,将其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见《史记》),即将刘邦赶到偏远荒凉的巴蜀、汉中等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条件恶劣,交通困难,即使刘邦有与项羽争天下之志,行动上会多有不便。谁知,刘邦利用汉中平原和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休养生息,秣马厉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机成熟,便逾过崇山峻岭,统兵进入中原,与项羽逐鹿,统一了中国。当时,刘邦的著名的将军樊哙在现在的宣汉、开江等地屯兵,对大巴山以东、以南(即现在的湖北、湖南等地)作防御和进攻的态势。宣汉的樊哙这个地名至今还沿用着。峨城山是东边的最前哨阵地,守城军事将领是樊哙手下的一名谋士,叫峨城。这就是峨城山名字的来历。从屯兵那时起,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可以想象,峨城山的峰巅就没有断人烟了。后来,人们在山巅上修庙兴佛,并给峨城塑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庙堂才被撤毁。如今,还有残壁、庙门、石碑存在。峨城的像被人去了头,但在风雨残烛,断垣碎瓦中还被人供着。

上述所记的战例,仅是有史可考的典型,还有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和无史可考的战争难以尽述。残酷的战争不仅给开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对开江的历史档案、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开江的历史档案曾遭三次焚毁。19122月,孝义军王二冲部驻扎于县三费局,义军不慎失火,将三费局付之一炬。局内所藏清代全部文书档案化为烟尘。令人扼腕的是,珍贵的《新宁县志》木刻板也在这次火灾中难以幸免。19232月,颜德基的部队黄复安占领县城。黄曾做过土匪头目,在开江作恶多端,杀人越货,有录在案。黄复安为毁灭罪证,竟将民国以来的全部档案纵火烧毁。19291月,杨森的部队在开江败退时,也烧毁了文书档案。明朝正德六年,全县寺庙毁于战乱,唯存牛山寺。

望历史云烟,唏嘘,感慨,叹息。悠悠苍天,江流依然。夕人已去,黄鹤不返。

发表于 2007-6-1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行政区划,开江隶属四川省,老四川(指重庆市没有从四川划出来之前)则位于川之东北,新四川(指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则处于遥远的川之正东了;论山脉,开江属大巴山南麓。

所以,从地形地貌,土质物产看,开江就是大巴山上的桃花源了,是大巴山上的温柔富贵乡了。特别是在原始的小农经济时代,这温柔富贵乡里盛产的大米可以说就是巍峨巴山滋生的膏腴了。

从行政建制看来,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浮萍,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飘云,一则与左邻右舍的县相比,开江的幅员面积较小,仅一千零三十三平方公里,相当于相邻的宣汉县的三分之一;现今的人口五十五万,相邻的达县、大竹、开县等都是百万人口以上。二则这个县建制极不稳定,四立三并,三合三分,三撤三建,不东即北,不北即东。开江立县是在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即公元553年(清乾隆《新宁县志》载: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道光、同治《新宁县志》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为新宁。),立县43年之后,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98),新宁县被撤消,并入石城县,即今天的达州市所在地。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消失了21年的新宁县重新恢复。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之时,新宁县又从当时中国的行政建制上消失,合并入了梁山县(现今的梁平县),10年后,又得以复县。清朝康熙七年(1668)又撤去了新宁县,再次合并入梁山县,这次时间延续较长,达61年,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得以恢复,直到现在。可见,开江人和达县人、梁平人是有很紧密的血肉关系的。

在建县之前,开江归属哪里呢?据史志里说,夏朝属梁州,商、周属雍州。当时中国有九州,梁州雍州都属九州之一,春秋时候先后归属于庸国(地址在今湖北省竹山东四十里)和巴国(在今重庆等地),战国时归属于楚国,秦朝时归属于巴郡,西汉时为宕渠县(今渠县境)地,东汉、三国、魏晋时为今宣汉县地。历史车轮行进到了西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终于立县了。此外,据《太平寰宇记》: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

县址三迁。开江建县时的县址在现在的沙坝场乡境。贞观八年(634),将县址从沙坝场乡境迁于现今开江县的宝石乡境内——旧县坝,在这里经营的时间长达330年。宋朝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县址迁于现今的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屈指算来,时间已过去1007年了。

看来,说开江县是一朵浮萍一朵飘云是很恰当的吧!

第一次建县的县名叫新宁,据明正德《夔州府志》载,还曾用汉,新安;唐,万宝县名。即是说在汉朝时还立新安县,在唐朝曾将新宁县更名为万宝县。如果新安县存在,将把开江建县的时间前移。但据新修县志的人们考证,证据不充分。唐代更县名亦应存疑。

过去的新宁县为何要更名为后来的开江县呢?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四个相同的县名,其它三个分别在湖南的宝庆府、广西的南宁府、广东的广州府的辖区内,现在湖南那个新宁县还存在呢!新宁县更名为开江县是在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的时候。何为开江?是以境内的拔妙乡有一条河叫开江而依其命名。两个县名,其文化含量各有所长,新宁新宁,婉约而富有诗意;开江开江,阳刚而展示气魄。

从开江的建制沿革里,想到我们的祖先,想到荒渺的历史,想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开江最后一次建县到现在已有275年,开江这个县还会和达县,和梁平,或者和其他县合并吗?开江还会应父母之命,去到新的娘家吗?开江这个县名还会更改吗?开江的县址还会再一次迁移吗?比如将其划入重庆管辖,以达到更加科学的行政管理归属;比如说将县址搬迁到本县的任市镇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些愿望,开江的未来只能是历史这位事后哲学老人做出答复。

开江现在的人口种群大多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从湖广迁徙来的移民,最先的土著居民遗传繁衍下来的怕几乎是没有了。在很古老的时候(上古),这个桃花源里岂会没有人繁衍生息!最早的土著族是蛇巴,这个名字与先人们将龙和蛇作为图腾有关,神话里记载伏羲和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古人认为,龙蛇同形,龙只不过是一种大蛇,所以将蛇作为图腾或将龙作为图腾并无多大的区别。当时的人仍然是要向权力部门赋税的,而蛇巴人缴赋税的物质是麻布,那时缴的这东西不叫赋税而叫cóng),这就成了先人的代名——“賨人。据《华阳国志》载:賨人建有賨国,在今渠县东北,有賨城卢城之名。

賨人生存劳作在现在的川东北地区一带,据传,在争战时,賨人以木板作为盾牌,被他人称为板凳蛮。汉朝的刘邦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驻地在四川和现在陕西汉中。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暗渡陈仓,逾出秦巴山川,进入中原,和项羽短兵相接时,刘邦的队伍中也有賨人賨人打仗很勇悍,有不小的战功,还受到刘邦的封赏呢!遥想賨人手擎木盾,身高体壮,蛮力过人,冲锋陷阵,那是多么威武雄壮的场面!

后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民族是巴人汉人。也即是说,賨人是最早的民族,巴人次之,第三则是从秦朝开始逐步迁徙来的汉族人。

遗憾的是,在开江这片土地上,有巴人记载的史料几乎没有。宣汉县有巴文化遗址,开江没有。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肯定有,也许埋藏在地下,只不过人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殷商时期从湖北沿长江上移入川渝和从陕西东下入川渝的巴人,他们不可能不垂青开江这个富饶的地方。论地理环境,宣汉没有开江好,尤其是在比较原始的小农时代,何况宣汉与开江山水相连。

相对賨人来说,巴人也是移民,巴人来抢占了賨人的部分生存领地。当然,巴人也是被楚国等这样的强势民族所迫,他是一个弱小而文化落后的民族,最早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强大民族的侵凌下不断向东迁徙,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在与强楚等国的战斗中,巴国失败了,接着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强楚不断进逼,数易其地,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国都的不断迁移的现象,反映了巴人当时的悲惨境况。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新移来的中原汉文化由此占了主导地位。

巴人的到来,巴文化的到来;汉人的到来,汉文化的到来,实际上是不同血缘人种、不同文化的大融合。在这里,既有生命体的融合(通婚),又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賨人巴人都不可能在战争中全部牺牲,也不可能因疫病全部死亡,更不可能被新来的强人全部处死,賨人巴人不断与新来的汉人等民族通婚,他们的血液一定是汇入汉人等民族之中了,他们的许多文化已被新来的文化同化了。

以蠡测海,从賨人巴人的消失看到,文化的先进和优秀是决定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賨人巴人虽然勇猛,但他们生存的环境多在山地,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创造的文化格调不高,层次较浅,所谓下里巴人,说明巴人创造的文化是粗俗的。还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但武最终不能胜文,仁者无敌。在这个漫长的融合中,伴随着激烈的撕杀与拼搏,伴随着血雨腥风,伴随着强者的狞笑和欢乐,伴随着弱者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和痛楚。看如今,世界变小了,但强食弱肉的基本态势尚没有变化,有的强势民族凌驾于世界之上,任意指东打西,为所欲为,这是值得中华民族高度警醒的。

八百里大巴山,莽莽苍苍,她逐渐向南逶迤,到开江、梁平这些地方,就有些柔弱了,峥嵘的山势渐渐平缓些了,展现出丘陵容貌,用专业术语说,叫做:川东平行岭谷区,呈台升地带,略高于比邻县,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海拔1375.7米,最低海拔272米。全境为三低山夹两向斜的丘陵地形,明月背斜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划分为前、后两厢。也就是说,一座山从开江的中部耸起,把长条形的开江从中隔断,把此山以西称为前厢,把此山以东称为后厢前厢后厢的称谓在开江极为普遍。因为是台地,发源于境内五条河流如树之杪,如人体毛细血管,流径短,不能行船扬帆。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均温16.6°C,最高气温39.8°C,最低气温5.5°C。年均降水量1259.2毫米,多年平均日照1386.6小时,日照率为31%。年均无霜期282.6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腹心地带为两向斜丘陵区,适于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但因是台地,雨水难蓄,流向四周,且旱、涝、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和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工业没有兴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川西有大平原,川东有小平原;川西有沃野千里,川东有沃野数百里。自古有民谣:梁山坝子新宁田。开江平坝的总面积有多少?达258.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03%。身置其中,观远处山,看近处田,就不知不觉把开江和陶渊明理想的《桃花源》对应起来,陶渊明要寻找的桃花源不就在这里么!

领略了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对把开江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样的发展目标产生赞许之情。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力,必须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走到这辉煌的境界。但如果真正能坚定不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也一定会创造出一片与众不同的天地。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开江不仅会成为一颗明珠璀璨于巴山之上,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创造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学校毕业后走进开江,正是春天。从川西平原往大巴山攀登,愈往东走,就愈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公路,从现在的达州市出发到开江县城,要绕道任市。路程遥远,路况崎岖,一大早出发,午后才到了开江县城。当车行进到任市境内,眼前突然一亮,好大的坝子!好多的油菜!一路过来,车在油菜花海中破浪行进。回顾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是油菜生产的鼎盛时期,整个开江,不论是平坝还是山上,几乎都种上了油菜,一到春天花开,一片金黄,真是成了花的海洋。

初步感受了开江,又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拿出来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开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耕作住居,与陶渊明描绘的情景吻合么?中国的土地上难道有两个桃花源?陶渊明难道曾到开江一游?

品味开江的饭菜,那味道,那制作的精细,竟然和川西坝子不相上下!孔子说食不厌精,可见开江的饮食文化比较文明了。落脚在县城部门,时不时的下乡,不登高山,不过大河,安全无忧,返城快速。于是感叹说:开江这地方好啊!比家乡还好啊!以至于后来有几次机会离开这里远走高飞,竟迟滞不思考,不作为。那时工资福利待遇各行各业比较公平,全国一个样,心里说,到哪里都一样拿工资,飞不飞走都一个样。没有想到哲学上的一句话: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时光却如流水,转眼数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生的旅途上遥望,头上渐渐飞雪,红日渐渐西下,纵有它想,怕也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

由此,我考究自己迟滞开江的思想文化深底,原来还是温柔富贵乡这环境在支配着,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在支配着。我联想到开江的人文,在历史上,开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没有出过惊世骇俗的人物,用今天流行的话说,没有出重量级的人物,是不是与开江的地理环境有关呢?江南也是温柔富贵乡,不怎么出将才,但出才子。开江为什么不出才子呢?我想,开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怎么能与江南的广袤相比呢!再说,江南受到了历史政治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文化底蕴的影响,这些,开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的,在现代革命史上,开江出了唐在刚、徐彦刚这样叱咤风云一时的人物,但可惜历史作用不长而过早牺牲了。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应该刚柔相济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刚胜于柔,或柔胜于刚的状态。例如在大草原生活的人,他们表现出粗犷、威猛,刚胜于柔的性格;生活在良田沃土地方的人,会表现出文静、温和,柔胜于刚的性格。开江人应该属于后者。在宁静、舒适、温惠的环境里慢慢地孕育、繁殖、生存、发展,不仅能诞生人的温柔,而且能诞生物的温柔。细细的琢磨开江的几种宝贝,就觉得我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先看开江白鹅,名传全国,体态优雅,羽毛纯白,质地优良,为国内白鹅少有的优秀品种之一;再看开江麻鸭,虽然貌不惊人,但它的美丽在内心,其肉质的细腻和营养的丰富,不是野生,却胜似野生。只是开江人吃麻鸭太多,不注意感受肉质的珍美罢了。白鹅和麻鸭,一个美在外表,一个美在内心,真是相映成趣。开江人应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人文的前瞻审视这两个宝贝,好好珍惜它,好好保护它,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联系说到前面讨论的性情,这两个宝贝是多么温驯!多么善良!三说丝绸。蚕桑业在清代兴旺发达起来,道光年间丝绸工业萌芽,缫丝作坊兴起。后来,竟发展到大小丝厂七十二家,一片机声扎扎。后来,丝绸业逐渐衰萎,这与国际市场有关,它不象白鹅和麻鸭,能吃,自家人可以进行原始消耗,可丝这东西,不能食,开江也没有多少人穿丝织品,所以,如果生产的丝大量的买不出去,丝绸就失去了它的光彩了。还是联系前面说的品性,丝绸这东西是不是非常非常柔和的呢。它的诞生和白鹅、麻鸭的诞生有没有神秘的联系?这几个宝贝之间,是不是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都表现出了柔的品质?柔的性情?柔的美丽?

还有一样宝贝,那就是开江的姑娘了。这里将姑娘与白鹅、麻鸭并列,是不是贬低了人呢?是不是对人的亵渎呢?我看不是。人虽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但他还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等动物。就大自然的角度看,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现在我们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理就在这里。有灵地,必出灵物。开江这块宝地,外刚而内柔。风雨寒暑,日月运行,山川和衷,万物孕育,冥冥隐隐,潜移默化,天长地久,就自有精灵诞生了。看自然和社会发展史,凡膏腴富庶之地,温和融融之境,是必出美女的。有自古苏杭出美女的话流传,但好象这种景象只是在古代,今天苏杭的美女大大逊色了。过去苏杭出美女,是因为那时植被环境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后来,人脱去了大地的衣裳,不仅使大地难堪,也挡不住海风的侵袭,那海风肯定是有腐蚀性的,不知不觉,人们的皮肤就被腐蚀了,就不那么白皙()而细腻了。所以,今天苏杭的美女,让位于巴蜀了。不过,开江是不是美女之乡,还要有更多的人共识,我没有以人种学和社会学的眼光认真考察研究,只不过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不过将远远近近,左邻右舍的情况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只不过知道一二开江现在还鲜为人知的涉及到美女话题的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轶事。如果开江是美女之乡这个话题成立,那么,开江就有三个灵宝:白鹅麻鸭好姑娘。

人文与经济始终是相生相伴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的因素,开江经济的商务活动主要面向东南,即梁平、开县、万县、重庆,货物的进出通过长江这个黄金水道。运出去的是大米、桐油、蚕丝、草纸、药材、土布、皮革、生铁等物资,换回来的是食盐、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在重庆、万县等城市设有货栈。从产生于开江这块土地上的民歌《十爱》里,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与东南商务联系最紧密的些许影子:七爱姐的裤,裤是绸花布,万县扯的五尺五,妹娃子,穿起下夔府。(《十爱》,见后面的开江民间情歌选及点评)夔府地址就是现在的奉节县城。随着上个世纪襄渝铁路的打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日趋发达,这种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开江人大多是清朝由湖广一带迁来的移民。这次移民是开江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文化大融合,第一次是巴人賨人的融合,第二次是汉人与賨人的融合,第三次是再次新进的汉人与融合了秦以降迁徙来的汉人、賨人巴人的开江人的大融合。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次人口、文化的大迁移,史书记载是因为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屠杀百姓太多,以至十室九空,据县志记载,当时开江仅存十八姓。窃以为这样的历史不足可信,我冒昧揣测,真正的凶手十有八九是清朝统治者,是他们在进攻四川时,遭到了四川人民顽强的抵抗,是剧烈军事斗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政治集团大杀不屈的四川人的结果。清朝政府伪造历史,把自己的罪恶强加在别人身上。·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自己贴出的公告。这种残忍的镇压方式,在四川持续了很长时间。试想,假如张献忠真如满清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麽,当清军进攻四川时,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

笔者这里只不过作点历史的小插曲,行文的方向继续指向因移民和经济交流赋予开江人的某些文化特征。由于开江历史上的商务经济主要和东南联系,移民文化大多由东南而来,因此,开江语言属川东语系,与重庆方言十分接近,与邻近开县、万县、梁平的方言相仿,而与邻近的达县、宣汉有别。(见《开江县志》)由于清朝时期的大移民,现在的开江人还有许多湖广乡音,还有一些人不断从开江出发,到遥远的湖南、广西等地去寻根

慢慢看来,又细细琢磨,我发现,开江这里是川东这片广大地区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从历史行进,人文和经济交流的时序看,东南的来客先于西北的来客,其奥秘在于交通,在于长江这条大动脉。虽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是多么困难!到了开江这个温柔之乡,移民们便不再仰望大巴山,去攀登大巴山,就在这小平原上定居了。等西北来的客人逾过秦岭和大巴山,站在那高高的山上,俯瞰 “梁山坝子新宁田时,一片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虽然惊诧、激动、羡慕,可人家已经生根、开花,只好望而止步了。

从地理位置看,大巴山逶迤昂奋到开江这里,已是力不从心了,坐下来喘息了。东南来的人要攀登大巴山,就从开江开始了。大巴山上的人到万县行船下江南,就从开江这里下大巴山了。明了了这点,就明了了汉朝刘邦将峨城山作为屯兵最前哨阵地的军事意义了。在文化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开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经济条件,使它成为一个极富有军事价值的战略要地,守住大巴山,北可上中原,东可下江南;北可防中原之敌,东可防江南之敌。由于开江是东来西往、南来北往文化的交汇点,是向东防东的最前哨阵地,又由于开江粮田万顷,是大米之仓,是战争重要的物质保障基地,因而开江是相邻数十个县中最典型的战场,是最血腥的战地。

今天,人们站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静静的山,静静的田野,多么安宁而温馨啊!但假如你爱好开江的历史,闲暇之余缓缓展开史卷,硝烟和血腥就会扑鼻而来。

元代以前没有多少资料可考,但人们可以遥想,在巴人溯长江而上到达开江的时候,难道勇悍的賨人会给巴人主动让出这方宝地,难道巴人不是经过流血斗争才慢慢地在这里生存下来?我想,当时的情景,一定会与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情况相类似,只不过賨人巴人使用的武器没有今天发达罢了。

自古以来,发生在开江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据有史记载,大战有几十起,小战有数百起。

犹在眼前的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1933)发生在开江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次大规模战斗。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中国革命史上的显赫人物率领红四方面军,由大巴山东下,占领宣汉、达县后,乘胜前进,打通开江,向开县、梁平、万县方向进发,一方面扩大根据地范围,得到开江这块能养兵的肥地,又能与当时在湖北贺龙领导的红二、四方面军遥相呼应,相机在万县汇合。当前线总指挥许世友指挥八个团的红军主力部队进击到开江宝塔坝和永兴等地时,受到四川军阀王陵基指挥的国民党部队的顽强抵抗。原来,国民党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刘湘为围剿红军的总司令,兵分六路,总兵力达二十万多人,其中刘湘的第二十五军为第五路,由第三师师长王陵基任总指挥,共二万余人驻进开江这个战略要地,指挥部就设在普安场。王陵基绰号王灵官,是刘湘的精锐,川军的王牌。两强相遇,敌人有备,敌众我寡,战争的进程成了对峙局面。血战十余天,重创敌人之后,红军主动向宣汉收缩阵地。

溯史而上,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开江的军阀混战了。先后到开江争夺这块风水宝地的军阀有川军第六师余际唐、靖国军第二路颜德基、川军第二军唐式遵,以及杨森、刘存厚、范绍增、刘湘,甚至还有陕西国民党的部队。开江区区弹丸之地,如此众多的大小军阀前来争夺,形成拉锯之战,此胜彼败,彼胜此败,都在翻手之间。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可想开江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有多深。

开江人民再一次受到很长战乱之苦的,就是清朝嘉庆元年(1796)暴发于川陕之地的白莲教起义了。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一些不堪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背井离乡,逃到深山搭棚而居,称为棚民,干挖煤、造纸、煮盐等苦活。数年间,棚民聚集达数十万人。白莲教利用棚民的苦难,传教其间,鼓动棚民,发动起义。声势浩大,迅速波及到川、陕、楚、甘等省,朝廷震动。嘉庆皇帝应对白莲教的起义采取了两条重要措施,一是诛杀乾隆的宠臣、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惊人的大贪官和珅,二是用汉人团练(因为满洲八旗兵已腐朽无力)。在具体措施上,清朝政府还实行了修筑寨堡的方法,现在开江还有数十个寨堡,就是当年防御白莲教修筑起来的。白莲教和清朝政府在开江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八年之久。历史上留下了较丰富的资料。使清朝政府受到重大损失的战斗有两次。一次是起事于达州的义军首领徐天德,率领义军进攻开江。开江清朝团首孙玉章、武举人张廷襄率数百名清军扼守要塞玉皇观。但挡不住义军的强大攻势,张廷襄战死,孙玉章被俘处决。一次是发生在峨城山的战斗。规模较大,清朝调集政府精锐部队,一直在各地镇压义军的清朝统兵大臣明亮、德楞泰亲临前线指挥。开江文史专家孙仁良先生是这样记叙这次战斗的:嘉庆二年三月,清廷派上将明亮领兵入川抵达新宁县,配合达州清军会剿。六月十三日,徐天德与东乡王三槐、冷天禄率二千余人,一举占领了小峨城山。十六日,官军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一级清将朱射斗在西;德楞泰在北,明亮、索费英在东,穆克登阿在南。这些满蒙八旗精锐和绿营清军向山头发起猛攻。在这生死关头,义军首领们选中了朱射斗这个全属省标的绿营(装备和战斗力薄弱)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找朱射斗部拼杀。徐、王、冷三头领各率一只人马,凶悍直前,枪炮不避。官军顾此失彼,在义军的猛烈冲击下,参将齐齐克,游击陈大定,千总段大龙、李春和,外委刘国荣等,被突围的义军击毙。由于东乡(现宣汉)罗思举等率一千多团勇来助战,义军杀条血路,向东乡转移。义军这次战斗损失也很惨重,有六百多将士战死。

清朝之前的明朝,开江的战争又如何呢?据《新宁县乡土志》记载;前明寰宗七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压境,生灵涂炭,其聚族于斯,漏网得脱者,只余十八姓,至今籍号注明,其余先后来新宁的,多系楚籍。县志记载太简略,不知为何张献忠在四川(包括开江)要大开杀戒?这是一个历史之迷。但无论张献忠杀没杀这么多人,战乱始终是要给无辜的开江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后来失败了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残部到川东一带活动,也曾多次到达开江。明末农民起义前前后后、时断时续在开江和明朝政府的军事战斗,达十年之久。

国史和县志均可考的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就是发生在唐朝了,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唐朝重臣的李靖直接指挥了这次战争。当时,开州(现开江一带)人冉肇则发兵进攻夔州,赵郡王孝恭与其战斗失败。唐王命李靖领兵平息叛乱。李靖只用兵八百,巧用计谋,出奇制胜,便破了冉肇则的营垒;接着又在险要的地方设下埋伏,将冉肇则斩首,俘获五千余人。唐皇帝谓左右曰:使功不如使过,靖果然。(因李靖原来反对李渊起兵,后被拿降。见《二十四史.新唐书》)。李靖设伏斩冉肇则的地方,或许就是今天的玉皇观一带了。因这地名又叫李靖垭,并立有一碑,上刻文字是:丢刀者免死。石碑现存一农民家做洗衣石,可惜只剩半截了。

最早有史可证并留下遗迹的军事活动要算汉朝刘邦在开江的峨城山屯兵了。项羽和刘邦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实行分地封王。项羽怕刘邦与自己争天下,将其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见《史记》),即将刘邦赶到偏远荒凉的巴蜀、汉中等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条件恶劣,交通困难,即使刘邦有与项羽争天下之志,行动上会多有不便。谁知,刘邦利用汉中平原和川西平原丰富的物产,休养生息,秣马厉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机成熟,便逾过崇山峻岭,统兵进入中原,与项羽逐鹿,统一了中国。当时,刘邦的著名的将军樊哙在现在的宣汉、开江等地屯兵,对大巴山以东、以南(即现在的湖北、湖南等地)作防御和进攻的态势。宣汉的樊哙这个地名至今还沿用着。峨城山是东边的最前哨阵地,守城军事将领是樊哙手下的一名谋士,叫峨城。这就是峨城山名字的来历。从屯兵那时起,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可以想象,峨城山的峰巅就没有断人烟了。后来,人们在山巅上修庙兴佛,并给峨城塑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庙堂才被撤毁。如今,还有残壁、庙门、石碑存在。峨城的像被人去了头,但在风雨残烛,断垣碎瓦中还被人供着。

上述所记的战例,仅是有史可考的典型,还有许多次大大小小的和无史可考的战争难以尽述。残酷的战争不仅给开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对开江的历史档案、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残。开江的历史档案曾遭三次焚毁。19122月,孝义军王二冲部驻扎于县三费局,义军不慎失火,将三费局付之一炬。局内所藏清代全部文书档案化为烟尘。令人扼腕的是,珍贵的《新宁县志》木刻板也在这次火灾中难以幸免。19232月,颜德基的部队黄复安占领县城。黄曾做过土匪头目,在开江作恶多端,杀人越货,有录在案。黄复安为毁灭罪证,竟将民国以来的全部档案纵火烧毁。19291月,杨森的部队在开江败退时,也烧毁了文书档案。明朝正德六年,全县寺庙毁于战乱,唯存牛山寺。

望历史云烟,唏嘘,感慨,叹息。悠悠苍天,江流依然。夕人已去,黄鹤不返。

发表于 2007-6-16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江的地形地貌就是四川地形地貌的缩影,也象个桔子,外面是苦涩的,中间也是一瓣一瓣的甘甜和温馨。在那群山峻岭中,也有大片大片的良田沃土哟!

论行政区划,开江隶属四川省,老四川(指重庆市没有从四川划出来之前)则位于川之东北,新四川(指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之后)则处于遥远的川之正东了;论山脉,开江属大巴山南麓。

所以,从地形地貌,土质物产看,开江就是大巴山上的桃花源了,是大巴山上的温柔富贵乡了。特别是在原始的小农经济时代,这温柔富贵乡里盛产的大米可以说就是巍峨巴山滋生的膏腴了。

从行政建制看来,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浮萍,也可以说开江是一朵飘云,一则与左邻右舍的县相比,开江的幅员面积较小,仅一千零三十三平方公里,相当于相邻的宣汉县的三分之一;现今的人口五十五万,相邻的达县、大竹、开县等都是百万人口以上。二则这个县建制极不稳定,四立三并,三合三分,三撤三建,不东即北,不北即东。开江立县是在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即公元553年(清乾隆《新宁县志》载:西魏置新宁县,属新宁郡;道光、同治《新宁县志》称: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旋更郡为新宁。),立县43年之后,隋朝建立,开皇三年(598),新宁县被撤消,并入石城县,即今天的达州市所在地。公元619年,即唐武德二年,消失了21年的新宁县重新恢复。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之时,新宁县又从当时中国的行政建制上消失,合并入了梁山县(现今的梁平县),10年后,又得以复县。清朝康熙七年(1668)又撤去了新宁县,再次合并入梁山县,这次时间延续较长,达61年,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得以恢复,直到现在。可见,开江人和达县人、梁平人是有很紧密的血肉关系的。

在建县之前,开江归属哪里呢?据史志里说,夏朝属梁州,商、周属雍州。当时中国有九州,梁州雍州都属九州之一,春秋时候先后归属于庸国(地址在今湖北省竹山东四十里)和巴国(在今重庆等地),战国时归属于楚国,秦朝时归属于巴郡,西汉时为宕渠县(今渠县境)地,东汉、三国、魏晋时为今宣汉县地。历史车轮行进到了西魏,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终于立县了。此外,据《太平寰宇记》:后魏于今达州新宁县理立开州,领东关、三冈、新宁、马镫四郡;又云:西魏废帝二年,于此(指新宁县)置开州,领东关郡,郡领蛇龙、新宁二县

县址三迁。开江建县时的县址在现在的沙坝场乡境。贞观八年(634),将县址从沙坝场乡境迁于现今开江县的宝石乡境内——旧县坝,在这里经营的时间长达330年。宋朝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县址迁于现今的县城所在地——新宁镇。屈指算来,时间已过去1007年了。

看来,说开江县是一朵浮萍一朵飘云是很恰当的吧!

第一次建县的县名叫新宁,据明正德《夔州府志》载,还曾用汉,新安;唐,万宝县名。即是说在汉朝时还立新安县,在唐朝曾将新宁县更名为万宝县。如果新安县存在,将把开江建县的时间前移。但据新修县志的人们考证,证据不充分。唐代更县名亦应存疑。

过去的新宁县为何要更名为后来的开江县呢?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四个相同的县名,其它三个分别在湖南的宝庆府、广西的南宁府、广东的广州府的辖区内,现在湖南那个新宁县还存在呢!新宁县更名为开江县是在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的时候。何为开江?是以境内的拔妙乡有一条河叫开江而依其命名。两个县名,其文化含量各有所长,新宁新宁,婉约而富有诗意;开江开江,阳刚而展示气魄。

从开江的建制沿革里,想到我们的祖先,想到荒渺的历史,想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开江最后一次建县到现在已有275年,开江这个县还会和达县,和梁平,或者和其他县合并吗?开江还会应父母之命,去到新的娘家吗?开江这个县名还会更改吗?开江的县址还会再一次迁移吗?比如将其划入重庆管辖,以达到更加科学的行政管理归属;比如说将县址搬迁到本县的任市镇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些愿望,开江的未来只能是历史这位事后哲学老人做出答复。

开江现在的人口种群大多是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从湖广迁徙来的移民,最先的土著居民遗传繁衍下来的怕几乎是没有了。在很古老的时候(上古),这个桃花源里岂会没有人繁衍生息!最早的土著族是蛇巴,这个名字与先人们将龙和蛇作为图腾有关,神话里记载伏羲和女娲就是人首蛇身。古人认为,龙蛇同形,龙只不过是一种大蛇,所以将蛇作为图腾或将龙作为图腾并无多大的区别。当时的人仍然是要向权力部门赋税的,而蛇巴人缴赋税的物质是麻布,那时缴的这东西不叫赋税而叫cóng),这就成了先人的代名——“賨人。据《华阳国志》载:賨人建有賨国,在今渠县东北,有賨城卢城之名。

賨人生存劳作在现在的川东北地区一带,据传,在争战时,賨人以木板作为盾牌,被他人称为板凳蛮。汉朝的刘邦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驻地在四川和现在陕西汉中。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暗渡陈仓,逾出秦巴山川,进入中原,和项羽短兵相接时,刘邦的队伍中也有賨人賨人打仗很勇悍,有不小的战功,还受到刘邦的封赏呢!遥想賨人手擎木盾,身高体壮,蛮力过人,冲锋陷阵,那是多么威武雄壮的场面!

后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民族是巴人汉人。也即是说,賨人是最早的民族,巴人次之,第三则是从秦朝开始逐步迁徙来的汉族人。

遗憾的是,在开江这片土地上,有巴人记载的史料几乎没有。宣汉县有巴文化遗址,开江没有。我想不是没有,而是肯定有,也许埋藏在地下,只不过人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殷商时期从湖北沿长江上移入川渝和从陕西东下入川渝的巴人,他们不可能不垂青开江这个富饶的地方。论地理环境,宣汉没有开江好,尤其是在比较原始的小农时代,何况宣汉与开江山水相连。

相对賨人来说,巴人也是移民,巴人来抢占了賨人的部分生存领地。当然,巴人也是被楚国等这样的强势民族所迫,他是一个弱小而文化落后的民族,最早生活在鄂西、川东峡江两岸的谷地和山坡上,以采集、渔猎为生,经济文化较之中原远远落后,分散的居住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因而在邻近强大民族的侵凌下不断向东迁徙,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在与强楚等国的战斗中,巴国失败了,接着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强楚不断进逼,数易其地,巴子时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国都的不断迁移的现象,反映了巴人当时的悲惨境况。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新移来的中原汉文化由此占了主导地位。

巴人的到来,巴文化的到来;汉人的到来,汉文化的到来,实际上是不同血缘人种、不同文化的大融合。在这里,既有生命体的融合(通婚),又有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融合。賨人巴人都不可能在战争中全部牺牲,也不可能因疫病全部死亡,更不可能被新来的强人全部处死,賨人巴人不断与新来的汉人等民族通婚,他们的血液一定是汇入汉人等民族之中了,他们的许多文化已被新来的文化同化了。

以蠡测海,从賨人巴人的消失看到,文化的先进和优秀是决定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賨人巴人虽然勇猛,但他们生存的环境多在山地,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创造的文化格调不高,层次较浅,所谓下里巴人,说明巴人创造的文化是粗俗的。还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但武最终不能胜文,仁者无敌。在这个漫长的融合中,伴随着激烈的撕杀与拼搏,伴随着血雨腥风,伴随着强者的狞笑和欢乐,伴随着弱者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和痛楚。看如今,世界变小了,但强食弱肉的基本态势尚没有变化,有的强势民族凌驾于世界之上,任意指东打西,为所欲为,这是值得中华民族高度警醒的。

八百里大巴山,莽莽苍苍,她逐渐向南逶迤,到开江、梁平这些地方,就有些柔弱了,峥嵘的山势渐渐平缓些了,展现出丘陵容貌,用专业术语说,叫做:川东平行岭谷区,呈台升地带,略高于比邻县,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点海拔1375.7米,最低海拔272米。全境为三低山夹两向斜的丘陵地形,明月背斜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划分为前、后两厢。也就是说,一座山从开江的中部耸起,把长条形的开江从中隔断,把此山以西称为前厢,把此山以东称为后厢前厢后厢的称谓在开江极为普遍。因为是台地,发源于境内五条河流如树之杪,如人体毛细血管,流径短,不能行船扬帆。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均温16.6°C,最高气温39.8°C,最低气温5.5°C。年均降水量1259.2毫米,多年平均日照1386.6小时,日照率为31%。年均无霜期282.6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腹心地带为两向斜丘陵区,适于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生长。但因是台地,雨水难蓄,流向四周,且旱、涝、雹等灾害频繁,对农业和工业生产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工业没有兴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川西有大平原,川东有小平原;川西有沃野千里,川东有沃野数百里。自古有民谣:梁山坝子新宁田。开江平坝的总面积有多少?达258.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5.03%。身置其中,观远处山,看近处田,就不知不觉把开江和陶渊明理想的《桃花源》对应起来,陶渊明要寻找的桃花源不就在这里么!

领略了这样的地理环境,就对把开江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样的发展目标产生赞许之情。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力,必须通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才有可能走到这辉煌的境界。但如果真正能坚定不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也一定会创造出一片与众不同的天地。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开江不仅会成为一颗明珠璀璨于巴山之上,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也创造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学校毕业后走进开江,正是春天。从川西平原往大巴山攀登,愈往东走,就愈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公路,从现在的达州市出发到开江县城,要绕道任市。路程遥远,路况崎岖,一大早出发,午后才到了开江县城。当车行进到任市境内,眼前突然一亮,好大的坝子!好多的油菜!一路过来,车在油菜花海中破浪行进。回顾起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是油菜生产的鼎盛时期,整个开江,不论是平坝还是山上,几乎都种上了油菜,一到春天花开,一片金黄,真是成了花的海洋。

初步感受了开江,又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拿出来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开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耕作住居,与陶渊明描绘的情景吻合么?中国的土地上难道有两个桃花源?陶渊明难道曾到开江一游?

品味开江的饭菜,那味道,那制作的精细,竟然和川西坝子不相上下!孔子说食不厌精,可见开江的饮食文化比较文明了。落脚在县城部门,时不时的下乡,不登高山,不过大河,安全无忧,返城快速。于是感叹说:开江这地方好啊!比家乡还好啊!以至于后来有几次机会离开这里远走高飞,竟迟滞不思考,不作为。那时工资福利待遇各行各业比较公平,全国一个样,心里说,到哪里都一样拿工资,飞不飞走都一个样。没有想到哲学上的一句话: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时光却如流水,转眼数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生的旅途上遥望,头上渐渐飞雪,红日渐渐西下,纵有它想,怕也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

由此,我考究自己迟滞开江的思想文化深底,原来还是温柔富贵乡这环境在支配着,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在支配着。我联想到开江的人文,在历史上,开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没有出过惊世骇俗的人物,用今天流行的话说,没有出重量级的人物,是不是与开江的地理环境有关呢?江南也是温柔富贵乡,不怎么出将才,但出才子。开江为什么不出才子呢?我想,开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怎么能与江南的广袤相比呢!再说,江南受到了历史政治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文化底蕴的影响,这些,开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的,在现代革命史上,开江出了唐在刚、徐彦刚这样叱咤风云一时的人物,但可惜历史作用不长而过早牺牲了。

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应该刚柔相济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刚胜于柔,或柔胜于刚的状态。例如在大草原生活的人,他们表现出粗犷、威猛,刚胜于柔的性格;生活在良田沃土地方的人,会表现出文静、温和,柔胜于刚的性格。开江人应该属于后者。在宁静、舒适、温惠的环境里慢慢地孕育、繁殖、生存、发展,不仅能诞生人的温柔,而且能诞生物的温柔。细细的琢磨开江的几种宝贝,就觉得我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先看开江白鹅,名传全国,体态优雅,羽毛纯白,质地优良,为国内白鹅少有的优秀品种之一;再看开江麻鸭,虽然貌不惊人,但它的美丽在内心,其肉质的细腻和营养的丰富,不是野生,却胜似野生。只是开江人吃麻鸭太多,不注意感受肉质的珍美罢了。白鹅和麻鸭,一个美在外表,一个美在内心,真是相映成趣。开江人应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人文的前瞻审视这两个宝贝,好好珍惜它,好好保护它,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联系说到前面讨论的性情,这两个宝贝是多么温驯!多么善良!三说丝绸。蚕桑业在清代兴旺发达起来,道光年间丝绸工业萌芽,缫丝作坊兴起。后来,竟发展到大小丝厂七十二家,一片机声扎扎。后来,丝绸业逐渐衰萎,这与国际市场有关,它不象白鹅和麻鸭,能吃,自家人可以进行原始消耗,可丝这东西,不能食,开江也没有多少人穿丝织品,所以,如果生产的丝大量的买不出去,丝绸就失去了它的光彩了。还是联系前面说的品性,丝绸这东西是不是非常非常柔和的呢。它的诞生和白鹅、麻鸭的诞生有没有神秘的联系?这几个宝贝之间,是不是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都表现出了柔的品质?柔的性情?柔的美丽?

发表于 2007-8-1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5][em04]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9-2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fhsheng 发表于 2007-6-16 1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行政区划,开江隶属四川省,老四川(指重庆市没有从四川划出来之前)则位于川之东北, ...

怎么不见这些网民来论坛活动了呢?

发表于 2012-9-22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ˉˉˉ ̄◥◤﹨               

发表于 2012-9-22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种子就该有绿色的希望               

发表于 2012-9-23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运动健儿志高扬。               

发表于 2012-9-23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i 服了 u!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