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id: longquanqijia
申请版的版名: 龙泉驿区论坛
目前居住城市: 成都市龙泉镇
电子邮件:longquanqijia@163.com
QQ: 52407100
专长或管理该版的优势: 我是作龙泉驿区史地研究的,请参见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ongquanqijia
你经常参与,最感兴趣的社区讨论版是: 历史地理研讨
平均上网时间(小时/天):3
申请该版版主的理由: 我的意见相对比较认真和严谨,对参与者有正确的导向和影响
您对该版存在问题及缺陷的看法及改进、发展版面的计划与建议:
推荐人:小文<我爱我家乡龙泉> 我是一名龙泉驿区的市民,在一所中学任地理教员。打小时候看书起,我发现许多名人在与别人谈起自己家乡时,都会介绍家乡在历史、人文、自然某方面的闪光点,神情很是骄傲。我感觉那些闪光点是“家乡”给予名人们的心理寄托和精神支撑,反过来,“家乡”因这些名人而更加盛名。我没有,唯恐我的学生也缺乏这份心理优势,就抽业余时间作了大量乡土知识调查。上课时将其穿插于相关知识章节,一个目的,只有认识家乡,才能热爱家乡,进而建设好家乡。 家乡,人人都有。再不能让那些人才辈出、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的著名家乡占据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员交往越来越密,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家乡(这里特指有单独乡土教材和地方志的区县)这个命题必须做好,给市民、特别是给孩子们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乡土精神家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套过来就是“越是乡土的,越是鲜活的”,因为她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从不同地方走来参与残酷社会竞争的竞争者,很多技能都可以学,但家乡的背景却学不来。这时“家乡”这一细节就可能决定其成败。 我的家乡,是成都东部有别于成都平原的浅丘低山地带,加之缺水,传统意义上名声不够显赫(也就是历史文化不够深厚)。近年对客家文化的研究,造就了声名远播的洛带古镇。顺着这种模式再继续挖掘和论证,我发觉本区具备成为四川省的移民文化中心、明蜀文化中心、风水文化中心的良好基础(或必要)条件(相关论述请参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ongquanqijia)。如果这些文化中心顺利建成,将极大地提高我区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受益面从我的学生扩展到全区的学生、市民和所有到来的游客。 市民了解到这一层面,获得精神的感召,会由衷地热爱我区。但作为专门研究她的人员,一方面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调查和学习,并保证上辈与下辈良好地传承;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显性地回馈于社会,帮助地方的发展。这样做本身也为广大市民、为这项事业的继承者树立典范。普通人穷其一生,能获得的精神满足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在机会上和层次上都是有限的,这项事业就是我这个普通市民的追求,因为我爱我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