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13|评论: 39

[群众呼声] [分享]杨贵妃与营山太蓬山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07-4-3 22:55 | |阅读模式
 

在四川营山县东北方向百里许,有座神奇之山——太蓬山。此山绵延12峰,方圆40里,风景秀丽,古迹神奇,地貌独特,山势险峻,状若蓬莱飞渡,素称“蜀北名山”。这里,有周朝葛由飞升成仙的“飞仙桥”,有晋代成国创立者李特幼时读兵书的“天子读书台”,有宋神宗爱妃陈才人到此降香祈嗣后留下的《降香碑》,还有中国乃至世界研究杨贵妃终老之地的唯一珍贵石刻——《安禄山题龛》,它记录着杨贵妃的——

千年未死之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当即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新旧《唐书》与《通鉴》均对此作了明确记载,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都记述了此事的经过。由此可见,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不争之事。

然而,事隔1200多年的今天,不知人们是同情或是倾慕这位绝世佳人,总怀疑她没被缢死。有人认为,高力士系唐玄宗心腹,最善揣摩主子心思。马嵬事变前,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出宫,均是高力士摸透主子心思,“有罪谪出,悔过召还”,让杨贵妃应召回宫的。马嵬事变,杨贵妃被赐死,唐明皇又叫高力士去执行,高力士难免不做手脚,缢时稍轻用力,造成“休克”,即可免除贵妃一死。有人认为,陈玄礼虽恨杨氏兄妹,但极慕贵妃天姿国色,怜香惜玉,不忍杀害,暗中以侍女代死,让杨贵妃死里逃生。还有人认为,杨贵妃早年修道,深谙“太阴炼形术”,加之她体质异常,即使无人相救,被缢后复活的可能性也很大。《唐阙史》中曾有“解帛而气复来,遂再缢之乃绝”的记载,也说明杨贵妃有缢后复活的可能。

既然杨贵妃未被缢死,民间便传出她诸多逃亡之说:有杨贵妃远走美洲之说,有杨贵妃逃亡日本之说,有杨贵妃隐居北京房山之说,还有杨贵妃终老四川营山太蓬山之说。

那么,杨贵妃在马嵬事变中究竟是死是活呢?人们可从——

《长恨歌》中觅隐情

千百年来,描写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唯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才真正道出了其中的隐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专门作了考证。俞先生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以“长恨”为篇名而言,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何必还要假惜临邛道士和玉环相会呢?从《长恨歌》的描写可以看出,杨贵妃并没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十分凄切,唐明皇想救却“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诏旨,是决不会有的。而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恰有“使人牵之而去”的说法,也说明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人牵去藏于远地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唐玄宗回銮后要改葬杨贵妃,却不公开迁葬,而私下派人掘坟,结果“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怎么也找不到“尸体”,却偏偏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如果杨贵纪真的死了,贵为皇帝的唐玄宗决不会把这个被尸水浸泡过的香囊成天挂在身上。《长恨歌》接着又写了唐玄宗托临邛道士杨通幽四处寻访杨贵妃的情景。终过千辛万苦,杨道士终于在蓬莱山找到了杨贵妃。白居易对此作了精彩描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杨道士果真找到了杨贵妃,连杨贵妃修道时左臂上露出的“太真”二字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杨道士还给唐玄宗带回了两件信物,“唯有旧物表深情,钗留一股钿一扇。”对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著名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率队到太蓬山实地考察。冯教授认为,从蜀道士找到贵妃,带回信物来看,就清楚地表明,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仍活在人间。至于《长恨歌》中所指的“蓬莱”,应指的是四川营山的太蓬山。文化名人王化教授在《太蓬山集》中也称:“太蓬山,因山峰状若蓬莱而得名。”明代梅江在《怀游太蓬》中写道:“闻说绥山多胜境,昔人曾此作蓬莱。”清人卢雍游太蓬山后,也留下了“两峰争献秀,飞翠入清江。不用浮东海,蓬莱未有双”的绝妙诗句。由此可知,历代文人墨客吟颂太蓬山状若蓬莱、胜似仙境的诗赋真是不胜枚举。那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提到的“蓬莱”,指的是太蓬山也就无可非议了。

杨贵妃既然没死,怎么又不回宫呢?可见她对唐明皇的——

燃天之恋与钻心之恨

翻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还是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都把唐玄宗与杨玉环写成了一对恩爱情侣,大加赞赏和颂扬。

其实,玄玉之恋是一场典型的“不伦之恋”。唐玄宗本来拥有嫔妃无数,却一个也不喜欢,偏偏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活生生地从儿子身边抢走了杨玉环。

唐玄宗得到杨玉环后,立即被她的月貌花容、国色天香所迷醉,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今生今世唯一相知相契的绝代佳人。如果没有这个仙女丽人,他这个皇帝也是白当,他的生命也失去了意义。的确,唐玄宗把杨玉环当成了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回宫后就马上册封她为贵妃,赐浴华清池,并亲赠金钗和钿盒,还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拜为右承相,把杨贵妃的三个姐姐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幸在一身。”唐明皇与杨贵妃成天歌舞酒宴,恣情欢娱,终日厮守,寸步不离。“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两个人真是爱得死去活来,爱得侵骨吸髓,爱得倾城倾国,爱得燃天烧地!杨国忠凭贵妃得宠,位及承相,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也是经常出入宫闱,风情万种,肆无忌惮,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以当时京城有民谣说:“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媚”。人们都喜欢生女孩子,而不愿生男孩子。

杨贵妃回想起皇上对她的恩宠,胸中波涛翻滚,生出万分感激。但一想到马嵬遇难的情景,又不免伤心落魂。当时形势紧迫,杨贵妃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形影不离的皇上立即站出来,为她说话,为她撑腰;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如股似漆的皇帝勇敢站出来,为她遮风挡雨,为她逢凶化吉;她多么希望昔日与她海誓山盟的皇上坚决站出来,为她横刀救美,为她仗义殉情!然而,就在她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她这位曾经作父皇后来成夫君的大唐天子,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奈,那么软弱无能,那么冷酷无情……

马嵬事变后,死里逃生的杨贵妃思前想后,感慨万千,终于看透了皇上的内心:和平时江山美人两相爱,战乱时江山情重美人轻。过去,皇上对她说过的话,发过的誓,如梦幻一般虚无缥缈,似覆水一样不见踪影。杨贵妃愈想愈气,愈气愈恨,终于痛下决心,发誓再不回宫,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于是,便演绎出了——

《安禄山题龛》的故事

太蓬山位于营山县太蓬乡境内,位置偏僻,除有小径通巴中外,不当大道,适合藏匿。此山早在晋初,已是道教圣地之一,神仙遗迹,随处可见。杨贵妃早年入道,与道教关系密切,对太蓬山早就心向往之。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翻秦岭,过巴中,爬山涉水,跨州越县,终于来到太蓬山避难,立即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

杨贵妃躲在太蓬山,从不轻意露面,随时谨言慎行,生怕暴露“钦犯”身份,再次惹来灭顶之灾。劫后获生的杨贵妃,在太蓬山上,一边潜心悟道,一边回顾人生:自己15岁就嫁给寿王李瑁为妃,夫妻本来十分恩爱,后被父亲逼进宫去,封为贵妃,虽然成天穿红着绿,披金戴银,王液琼浆,花天酒地,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到头来却经历了不少酸楚和痛苦,先后两次被逐出宫门,马嵬事变时皇上也见死不救。什么朝思暮想,爱之不尽,什么钗盒情缘,地久天长,都是虚情假意,都是情场作戏!

杨贵妃想起这些,心中对唐玄宗的怨恨愈结愈深,而对安禄山的思恋都愈来愈强烈。细细想来,在两个男人之间,她真正喜欢的不是唐玄宗,而是安禄山。从年龄看,唐玄宗比杨贵妃大34岁,安禄山只比她大10来岁,且身体比唐玄宗硬朗、强壮得多。从志趣看,杨贵妃琵琶弹得很好,舞也跳得很好,而安禄山也喜欢跳胡旋舞,深得杨贵妃夸奖。从情爱看,唐玄宗虽宠爱杨贵妃,但毕竟还有那么多宫中美女,有时也不免移情别恋。唐玄宗与杨贵妃姐姐虢国夫人的“凤帏”之欢,就惹得杨贵妃醋意大发,顶撞皇上,被遣回杨府。而安禄山对杨贵妃却专情得多。他每次去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都是先拜贵妃,后拜玄宗。宫人问其何故?安禄山说:胡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拍得杨贵妃心里美滋滋的。华清池是杨贵妃专用池,除了玄宗之外,只有安禄山可以入浴。不难想像,这“母子”二人同池沐浴,曾生出过多少快乐甜美,生出过多少风流韵事。

杨贵妃心里明白,安禄山这次兴兵起事,已闹得天下大乱,世人惊惧。马嵬事变已过数月,不知禄山现在何处,成败如何……想到这些,杨贵妃心中忐忑不安,立即找来纸笔,挥动玉臂,款款写道:“大唐先天二年,岁在辛丑七月朔十五日,弟子安禄山稽道,和南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一切诸佛。但弟子业缘五浊,受荫阎浮。恒为二竖相摧,四蛇所逼。加以法王垂泽,梵帝流恩。伏闻大圣大慈,能救众生之苦,真实不虚。遂发微心,于此蓬山敬造弥勒像龛一铺。合家心愿,上为帝主人王,七代父母,下及法界苍生,普同供养·谨白。”写毕,杨贵妃从头至尾默默看了一遍,觉得满意,然后悄悄找个石匠,依照她的笔迹,把这篇祈福之文镌刻在太蓬山穿岩洞右侧的石壁上,一直保存至今。

杨贵妃藏匿太蓬山不久,就亲笔撰写此篇祈福之文,真正用意何在,不得不引起——

今人解读贵妃心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杨贵妃在太蓬山度过了百日之时。无论从服饰穿戴看,还是从言行气质看,道士们都认为她是个贵妇人,遭遇不幸来太蓬山避难的,作梦也没想到她就是当朝赫赫有名的大美人杨贵妃。渐渐地,杨贵妃也习惯了这种清静闲适的生活,从心里喜爱这仙山圣地了。

白天,杨贵妃和道士们一起颂经悟道,也算快乐,可每到夜晚,她只身躺在床上,便勾起了幕幕往事:寿王爱她,她也爱寿王,可寿王的父亲却偏偏爱上了她,她也无可奈何。皇上爱她,把她视为珍宝,朝夕欢乐不理朝政,结果却是“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来了各自飞”。思去想来,别人都说美是福气,她却觉得美是灾难。越国的西施,本是范蠡的情人,却被选献给吴王夫差;汉宫的王嫱,美貌天下无比,后来因美而遭难。想到这些,杨贵妃把唐玄宗和安禄山作了比较,觉得安禄山对她的好才是真好、对她的爱才是真爱。杨贵妃心里清楚,安禄山这次举兵犯唐,目的是要当上皇帝,统领天下。安禄山一旦如愿以偿,凭她俩昔日的“母子”之情,池浴之欢,她也理所当然成了“皇后”,比现在的“贵妃娘娘”强多了。眼下,杨贵妃很想帮安禄山一把,但自己正在避难之中,有计无处施,有力无法使。她思恋安禄山,又不敢坦露心迹;她亲笔撰写祈福碑文,又故意写错时间以掩人耳目;她暗地请人为安禄山造反称帝刻碑祈福,又无法署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之谜和无限遐思……

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带着对唐玄宗的怨恨,对安禄山的思恋,对道德经律的彻悟,对太蓬仙山的喜爱,在这里度过了清静而安适的后半生。

杨贵妃死后,被葬在太蓬山下的杨柳湾。

杨贵妃长眠在她喜爱的太蓬山,太蓬山也因杨贵妃的传奇故事而名播天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4-5 11:17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属实?``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11:25 |
应该属实吧?这要考古学家来考证了

发表于 2007-4-5 22:16 |

本人将此文详细看过三遍.如果属实,真想来一篇.

                 一POU净土掩风流

                ----寻访贵妃冢散记

作为喜欢杨贵妃的凭证.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22:18 |
那我先支持起

发表于 2007-4-6 15:07 |

不相信杨在太蓬

发表于 2007-4-6 22:56 |
    大胆设想!聊备一说!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21:42 |

哈哈

发表于 2007-4-7 20:24 |
看来营山的历史还很悠久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11:42 |

其实全国很多地方的这类“典故”均属臆断,都是根据传说中的一些故事整理出来的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4-22 19:31
QUOTE:
以下是引用hujiandong在2007-4-7 20:24:00的发言:
看来营山的历史还很悠久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07-4-22 19:28

是真实的啊.我看过电视新闻啊.

去年那个村不是改渠道.挖了一副棺材.

棺材里有她的香朗吗.真实过啊.

发表于 2007-5-1 17:07 |

我支持这种说法 

发表于 2007-5-1 18:24 |
证据不足,只能是推测假想.

发表于 2007-5-2 10:23 |

那只是传说呀

    都没证实的

[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7-5-1 23:07 |
我在太蓬山看到贵妃墓的。[em01]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12:32 |
传说也不错啊!美丽的传说也

发表于 2007-5-17 13:56 |
有这个传说,就说有这种可能的

发表于 2007-5-17 15:06 |
在没得到权威证实之前,一切都是臆测之言,可作茶余饭后谈资!哈哈哈!

2015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00:43 |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郭在2007-5-17 13:56:00的发言:
有这个传说,就说有这种可能的

就是嘛,很多景点都是根据传说来的啊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