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顶!!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离开家乡西充很多年了,总能听到同乡们谈及县里的种种变化:街道宽了,楼房高了……。唯一没变的是,群众对某些地方政府,基层干部欺诈百姓、官官相为、谋私不为民、等等等等作为的怨言愤怒声依然不绝于耳。作为一个农业县,庞大的农民群体,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仍艰难度日;年轻,体力好的还能在外打工过上好点的日子,没有能力走出家门的仅靠薄田薄地为持家用,遇上天灾疾病什么的只能喊天怨地。而我们的政府要把人民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路还长;这是我们时刻所怀念的故乡的莫大悲哀!
楼主搞得不错哈,今后有这样的好东东多发发哈!感谢感谢
在西充变化太大了,西充的现在是比少说20年前好的太多,但是现在城市规划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文化生活丰富了,老百姓结果怨声载道更浓了,强烈了,为什么?......
“一定要把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把西充建设好。”--胡锦涛 2004.8.14
不要辜负中央和我们这些足外西充人的希望,之所以我们要背井离乡,因为西充那个时候太落后了......到现在很多西充人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回西充,嗨......心酸!
风土人情
此“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卖娃垭”石碑分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人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地卖娃儿的石碑。在当地,黄葛垭早就有“卖娃垭”一说,但却没有相关记载,此发现将这一说法予以确认。
据该石碑记载,黄葛垭原名“大王垭”,其卖娃儿的历史始于明成化十四年。当地一进士深为此风郁闷,于是将此垭更名“卖娃垭”。据当地老人回忆,旧社会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好些乡镇:卖娃儿的人家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人带走。遇到太小的娃儿卖不脱的情况,有的父母就狠心地将其丢在垭口,听天由命。因此,此处又叫“丢娃垭”。当地人时兴过农历“二月二”,这天,一律不下地劳作,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为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当地政府特在黄葛垭立下这一特殊的纪念碑,以示后人。
紫岩,在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原名紫岩乡。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个“娃娃市”,专门买卖儿童。该市在紫岩场东端垭口的一株大黄桷树下,故又叫:“紫岩卖儿垭”。
娃娃市的由来和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据长者言,迄今已有300多年,终止于解放前夕。其名声盛传于川
小时老人说的:“二月二,紫岩庙,卖娃儿”。解放前西充民众太贫困了。
受教了,
祝家乡乡亲好!
希望楼主能多传几张万年山的相片上来,在此感谢!!
真没想到我们西充还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有时间回去一定好好玩玩!楼主辛苦!
在外奔波十几年,第一次听说西充有这么多留恋的地方1
这是西充哦,漂亮
西充县内共有2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9.8%;少数民族有彝、傣、回、藏、壮、苗、满、白、布依、维吾尔等23个民族。
简直就是在放屁 西充哪有什么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