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人性体验能够成为艺术思维的根本动力呢?这是因为在艺术创作中,作家从现实生活中走进了艺术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歌德转换成艺术世界中的歌德,他与现实生活处于暂时隔绝状态。艺术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这里没有任何功利因素的干扰,因而作家纯真的人类天性得以复苏,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几乎判若两人。这种纯真的人类天性总要在富有个性特征的作品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而一旦作品主人公具有这种纯真的人类天性,他就成为血肉丰满、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物,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所以,主人公的行为实际上是作家人性体验的结果,它常常打破作家原先的艺术构思,使人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完成其性格塑造和情感发展。失去了真性情,失去了人性体验,艺术思维就失去其根本动力,就无法进行下去。
无独有偶,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批评与歌德有异曲同工、互为补充之妙。1888年,他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分析道:“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深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3】恩格斯于1883年12月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再次对巴尔扎克发出由衷的赞美:“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6】在这里,“诗意的裁判”同样指的是创作中的人性体验问题。是它推动了艺术思维的发展,纠正了作家的政治偏见,从而使作品富有“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当然,由于19世纪人类思维科学还很不发达,文艺心理学尚未建立,很多专门术语直到20世纪才产生。在缺少学科支撑的条件下,马恩对创作中的心理活动自然还属于大胆的探测,但这些精辟的阐述和论证本身就为后来文艺心理学的建设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也为其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
三、人性内容是马恩文学批评的重心
马恩曾从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标准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我认为,他们的文学批评其实有一个重心所在,这就是人性。因为他们的上述批评,基本上都是就某个文本进行分析、阐述,而把他们对某个文本的批评视为其整个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不准确的,在逻辑上属于以偏概全。而马克思下面一段对希腊艺术和史诗的评价则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7】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和史诗诞生于人类童年时代,其永久的魅力在于复活了人类这一时代的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性发展为人类普遍的人性。我们可据此合理地引申为:凡流传于世的佳作的永久魅力就在于它表现出普遍的人性,人性是衡量文学有无永久魅力的根本标准,尽管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概念。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被许多文学名著所证实。笔者在《文学本质的再思考》一文中曾举《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8】这两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分别在于攻击政敌和宣传殖民主义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至今日,它们仍被读者喜爱,但读者不再出于政治的原因而喜爱它们,而是因为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想象的自由和对于人类坚强意志的歌颂。审美趣味的转移使这两部小说能够流传于世。由此来看,特定时期的政治对于一部作品的作用是短暂的,因为时过境迁,该时期的政治对于以后读者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它们要想流传于世,就只能靠作品中的其他因素了,在这其他因素中,唯有人性是最持久、最有魅力的。这是因为:人性具有超时空性。所以,富于人性美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得到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喜爱。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人性呢?生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论者分别归结为人的生物性、神的启示和对现实世界的摹仿等。其实,人性即人类的共性,是使人走向人自身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上所述,它在不同历史时代都有所变化,譬如古希腊属于人类刚刚步入文明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希腊神话和史诗表现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天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性自然也会随之发展,人类会越来越远离动物性。譬如在面临饥饿、寒冷甚至死亡的威胁时,动物会选择保全自身,而人出于道义、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考虑,会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出高尚的精神品质。文学就是要表现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基本属性。虽然在注重血缘关系和两 性关系方面,动物与人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人的这些属性又与其高尚品质和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这就把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开来。黑格尔下面一段话可以作为佐证:“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9】这里“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正是不同于动物性的人性。罗贝尔·埃斯卡皮说,确定文学的重要特性的准则之一是文学作品的“背叛能力”,“即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完全改变其在过去的另一个时刻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的能力。”【10】那么,如何使一部作品具有最大限度的“背叛能力”呢?在我看来,一是充分表现人性——“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一是要把丰富的人性高度艺术化,舍此没有其他捷径。
参考文献:
【1】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其实是别林斯基最先提出的。1842年,他在《祖国纪事》第九期《关于批评的讲话》的“第一篇论文”中说:“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95.)1847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7.)1859年,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强调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6.
【3】恩格斯.致哈克耐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4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5】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上)(杨柄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34-2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4
【8】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李志宏主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9】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10】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