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忠国)“卖菜了!卖菜了!茄子、花菜、香菇、四季豆……还有新鲜的水果!”1月13日,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高坪村居民聚居点,来至该乡田坝村五社的李方祥夫妇又开始不停地吆喝着叫卖。不一会儿,便引来许多买菜的顾客。“我要两斤花菜”,“我要三斤金针菇”,“我要2斤大葱”,“我要……”夫妇俩不停地称菜,算账,收钱。很快半车菜便销售一空。拿着白花花的票子,李方祥夫妇快乐的表情写在脸上。 笔者在现场看到,买菜的人络绎不绝。在该村坛厂九校任教的汪老师告诉笔者,因为该校附近没有场镇,买菜一直是大家最头痛的事,以前学校的60多名老师买菜要到约10公里外的水潦街,既要多花数十元的车费,又浪费时间,特别麻烦,到附近的村民家买,不但麻烦,而且菜的品种也特别少,很是不如意。现在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或是节日,李师傅的流动卖菜车都会来到村里,蔬菜的品种比较其全,价格也和街上差不多,大家都觉得很方便。
据李师傅介绍,他们每逢农历的一、四、七就去城里进货,二、五、八就在该乡的坛厂片区流动销售,三、六、九再把没卖完的菜流动在水潦街进行销售,一次大约可以赚到400多元,基本上不会有积压的货,也不担心菜卖不完而烂掉,一个月能赚到5000元左右。“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方便了群众,同时又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们两口子都觉得很满足。”谈起卖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李师傅脸上写满幸福。“以前孩子在家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出了很多麻烦事,而且我们的心始终是悬着的,现在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再也不用为孩子们提心吊胆了。”对于从打工到卖菜的转变,李师傅的妻子王大姐也很有感触。
“这段时间,大量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在这里开工,乡里多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我们每月销售收入增加1000元没得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给他带来的市场,李师傅对未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