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九寨沟概况
九寨沟县原为南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三县连界,南部和西部同四川省平武、松潘、若尔盖接壤。面积5290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镇,人口5.6万。
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41公里,总面积62000公顷。这里地貌造型各异,结构成份多样,景观类型丰富,在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中独树一帜。景区内以翠海、叠瀑、滩流、彩林、雪峰构成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山水和独特的藏族风情相结合的景观综合体,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生物演化,古地理、古气候的理想场所。1984年九寨沟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8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嫩恩桑措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方,距九寨沟自然风景区58公里,核心景区总面积为4.6万公顷。 该风景区既有九寨沟风光之秀美,也有黄龙景色之神奇,而且森林景观特别丰富,自然景观类型多样,人文景观奇特,更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63公里,距九寨沟24公里,面积35284公顷。 地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与九寨沟之间,四川著名的黄金旅游线九环线贯穿其间。境内风景资源有"险、秀、雄、奇"的特点及浓厚的原始野趣,共有一等景点34处,二等景点15处,三等景点6处,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境内还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5公里。保护区核心面积36349公顷。区内脊椎动物47科17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种,除有54只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牛羚、白唇鹿、雪豹、金钱豹、火冠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森林植物56科、127属、278种,其中名贵树种达10余种。景区内甲勿池景点属高原大湖泊,全长6公里,甲勿池四周群山巍峨, 生长着以冷云彬为代表的数十种自然植物,每当春夏季节,百鸟鸣啾,红、粉、蓝、紫、白等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争相开放达三个月之久。1993年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西北面,距县城14公里。核心保护区面积16万余公顷。该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已知有维管植物127属、278种,其中有白皮云彬、银叶连香树等五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已知有野生动物 47 科、170种,其中有大熊猫7只、川金丝猴1900余只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区内植被分布明显,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一座罕见的生物宝库。
此外,境内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产量高、品质优良、名贵品种多,有“天然药库”之称。据查,药用植物467种, 主要有虫草贝;党参、黄芪、麝香、鹿茸、熊胆和羌活、秦艽、大黄、当归、甘松等名贵大宗药材,蕴藏量500多万公斤。
经过全县人民的辛勤建设,九寨沟县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加工业为主,主要有冶金、电力、采矿、机械、森工、建筑、建材、食品、酿造等10多个门类。主要产品有;电力、黄金、水泥、木地板等,1999年实现总产值3848万元(不变价)。
九寨沟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水流开发点多、落差大、投资省,是理想的水电建设基地。截止1999年,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电站62座,总装机容量9782千瓦,年发电量2098万千瓦小时,通过十几年来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全县94%的乡村通了电,达到了全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的验收标准,有力的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二道桥12000 千瓦水电站设计方案已通过省级有关部门的评审,正着手动工修建。今年 九寨沟县又被列为全国中级电气化试点县。茂县铜钟电站至九寨沟县的1 10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工程已经启动,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实施。
1999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05.5公里。其中,省道177公里(九环线山岭重丘三级公路160公里), 县道97公里,乡道73公里,专用公路158.5公里。全县除草地乡其余乡镇全通了公路,初步形成了经汶川至成都,经平武至绵阳、经甘肃文县至广元,经若尔盖至甘肃的公路网络。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逐步壮大,为旅游事业和重要物资的吞吐及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九寨黄龙机场正在建设之中。
九寨沟县已于1998年完成光缆架设,实现光缆通讯。九寨沟、县城各开通了5120门程控电话,县城和九寨沟地区开通移动电话大大加快了我县与外界信息交流速度,较好地满足了旅游和社会各方面对通信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九寨沟县大大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招商引资。1999年,九寨沟县协议引进资金3.36亿元, 本着"你投资,我建设、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给投资商以极大的优惠政策, 先后与县境外其他地区及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投资合作关系。
全县建立集贸市场2个, 商业、饮食业网点达791个,目前, 全县正在加紧市场建设,着力发展农副土特产市场和综合性集贸市场。社会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1999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均工资达7749元, 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098元。
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各界人士来九寨沟县观光、旅游、洽淡合作项目,我们将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您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以推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九寨沟旅游资源概况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是长江水嘉陵江白水河的一条支流,因景区内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游览区海拔2000米至3100米,气候宜人,冬无寒风,夏季凉爽,四季美丽,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这里地貌造型各异,结构成份多样,景观类型丰富,在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中独树一帜。景区内以翠海、叠瀑、滩流、彩林、雪峰构成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山水和独特的藏族风情相结合的景观综合体,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 生物演化,古地理、古气候的理想场所。1984年九寨沟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8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1年加入绿色环球21世纪。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5公里。保护区核心面积36349公顷。区内脊椎动物47科17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6种,除有54只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牛羚、白唇鹿、雪豹、金钱豹、 火冠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森林植物56科、127属、278种,其中名贵树种达10余种。景区内甲勿池景点属高原大湖泊,全长6公里,甲勿池四周群山巍峨,生长着以冷云彬为代表的数十种自然植物,每当春夏季节,百鸟鸣啾,红、粉、蓝、紫、白等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争相开放达三个月之久。1993年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城西北面,距县城14公里。核心保护区面积16万余公顷。该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已知有维管植物127属、278种,其中有白皮云彬、 银叶连香树等五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已知有野生动物47科、170种,其中有大熊猫7只、川金丝猴1900余只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内海拨高差大(1300米--3800米),年均气温7.3摄氏度,年均降雨量526.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3.0%。区内植被分布明显,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一座罕见的 生物宝库。
嫩恩桑措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南方。距县城140公里,距九寨沟自然风景区58公里,核心景区总面积为4.6万公顷。该风景区既有九寨沟风光之秀美,也有黄龙景色之神奇,而且森林景观特别丰富,自然景观类型多样, 人文景观奇特,更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甘海子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63公里,距九寨沟24公里,面积35284公顷。地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与九寨沟之间,四川著名的黄金旅游线九环线贯穿其间。境内风景资源有“险、秀、雄、奇”的特点及浓厚的原始野趣,共有一等景点34处,二等景点15处,三等景点6处,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九寨沟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是长江水嘉陵江白水河的一条支流,因景区内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游览区海拔2000米至3100米,气候宜人,冬无寒风,夏季凉爽,四季美丽,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 九寨沟风景区是全国优秀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名胜40佳;省级、州级文明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四川省三大旅游精品之首。 九寨沟东与白河自然保护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接壤,南与黄龙风景名胜区毗邻,整个景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600平方公里,缓冲区110平方公里。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世界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
九寨沟古称羊峒,又称“何药九寨”“翠海”,因沟内有盘信、日则、牙腊、盘亚、则查洼、黑角、树正、荷叶和扎如等九个古老的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的先民逢万物为神灵,他们从不允许任何外人破坏他们生息的土壤、湖水,也就是九寨沟自古得以良好保护的原因。
九寨沟是岷山山脉中呈“Y”字形分布的数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谷的总称,总长55.5公里,属世界高寒喀斯特地貌。当地为藏族聚居区。九个寨子和被称为“海子”的高山湖泊仿佛一面面明亮的镜子,又如一块块莹润的碧玉,神奇地镶嵌在雪山森林深处。
则查洼购的尽头是长海,日则沟的顶端是原始森林,两沟由南向北在诺日朗汇合为树正沟。两沟尽端湖泊至树正沟口高差达1000余米。其间有呈梯级分布的大小湖泊114个,湖泊之间有17组瀑布群,11段激流,5处钙化滩流,相串相联,形成了以高山湖泊群以及钙化滩流为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情为一体的人间仙境,极具原始美、自然美和野趣美。
九寨沟现已开发出二滩、三沟、四瀑、十八群海。最著名的景点有剑悬泉、芳草海,天鹅湖、剑竹海、熊猫海、高瀑布、五花海、珍珠滩瀑布、镜海、诺日朗瀑布、犀牛海、树正瀑布、树正群海、卧龙海、火花海、芦苇海、留景滩、长海、五彩池、上下季节海等。
九寨沟分三条沟:日则沟、树正沟、则查洼沟。日则沟:原始森林,草海,天鹅海,箭竹海,熊猫海,五花海,孔雀河道,珍珠滩瀑布,静海,诺日朗群海,诺日朗瀑布。树正沟:犀牛海,老虎海,树正瀑布,树正群海,卧龙海,火花海,芦苇海,盆景滩,扎如寺。则查洼沟:则扎哇寨,下季节海,上季节海,五彩池,长海。
甲蕃古城
“甲蕃” 藏语意为“王”,“甲蕃古城”王者之城,位于九寨沟著名的风景区甘海子,炎、黄二帝均系此出,美丽的甘海子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据历史记载与考证,大唐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大唐激战于松潘,后演绎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传奇故事。其军队经神仙池、甘海子达松州,留下大量古营盘、藏羌等遗址。
甲蕃古城座落在九寨著名的甘海子风景区,守九寨与黄龙必经之路,是进入九寨风景区的门户,优质生态的九环线为甲蕃古城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将九寨风景区、甲蕃古城、九黄机场、黄龙风景区连为一线。距九黄机场约55KM,距九寨沟口27KM,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当现代的色彩、灯光和音乐穿透民俗文化建筑的符号,搅动甲蕃古城之夜的梦幻,更多的注意力将聚集于此,人文魅力在瞬间点燃。
甲蕃古城内拥有各种风格的休闲娱乐设施,藏式酒吧、清吧、健身、桑拿、按摩、浴足、藏式保健、香薰、咖啡馆、迪吧...应有尽有,让人们可以在此尽情放松,洗涤疲惫。
自然地理
九寨沟县位于州境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3县相连,西南与平武、松潘、若尔盖接壤。地处北纬32°53′~33°32′、东经103°27′~104°26′之间。县城海拔1405米,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最高峰尕尔纳海拔4764米,最低处是川甘两省交界处的柴门关,海拔1160米。东西长93公里,南北宽 89.93 公里,面积5290平方公里。 九寨沟县地形以高山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平坝,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旅游景区就坐落在县内一条“丫”字形的山沟内。 九寨沟地质成因 九寨沟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属松潘、甘孜地槽区,恰好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态变化最大的裂点线上,地势南高北低,有高山、峡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间平原等多种形态。其地貌属高山狭谷类型。山岭的海拔高度大都为3500-4500米,最高峰嘎尔纳峰海拔4764米,最低点羊峒海拔2000米。整个景区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好似大自然撰写的一部壮丽史诗,记录着地壳的沧桑变迁和生命的进化历程。 在传说中九寨沟是仙女的宝镜幻化而成,优美的故事带给人梦幻般的想象。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九寨沟翠海叠瀑的形成,则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岩溶地貌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因素造就的。 地壳变化 在距今约四亿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沟尚是一片汪洋,从第四纪早更新世纪起,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另外,由于地震等因素引起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积和石灰溶蚀、钙华加积等多种地质作用,导致沟谷群湖产生,叠瀑越堤飞出。因此,九寨景观的雏形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已形成。 岩溶地貌 即喀斯特地貌,它是造就悬壁,形成瀑布的先决条件。在台式断裂的抬升面上,堆积泥石流等堆积物,后经喀斯特作用,钙华加积,增加瀑布高度,形成今天壮观的诺日朗瀑布。30多米高的悬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气势雄伟。较发达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奠定了九寨风光的基础。 冰川运动 从第四纪晚期到新世纪后期,九寨沟一带的许多山地海拔已达到4000米以上,达到了雪线。随着冰川期气候的到来,高山上发育了冰川,山谷冰川又伸展到海拔2800米的谷底,留下了多道终碛、侧碛,形成堤埂,阻塞流水而形成堰塞湖,长海就是第四纪冰期时形成的堰塞湖。至今,这里仍保存着第四纪古冰川的遗迹,冰斗、冰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 钙华加积 钙华,英文称Travtine或TuFa,指湖泊、河流或泉水所形成的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物。九寨沟的钙华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流水、生物喀斯特等综合作用,以钙华附着沉积形成了池海堤垣,随着时间的推移,钙华层层堆高,垂直河流方向形成大小不等的钙华堤坝,堵塞水流形成湖泊或阶梯状的海子群。水流的外溢下泻,又形成高大的瀑布或低矮的跌水,加上一些水生植物和苔藓及藻类的繁衍,不少湖泊变得五彩缤纷, 造就了九寨沟多姿多彩的独特景观。 九寨沟流域面积641.35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为85.5%,森林覆盖率为63.5%.九寨沟下段分为树正沟和扎如沟,溯树正沟而上至诺日朗又分为日则和则查洼沟,平面呈"Y"字型展布,沟长约50公里。 九寨沟属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区域,九寨沟由南向北汇入白河,白河与黑河在九寨沟县两河口汇合后始称白水江,白水江在甘肃文县境内汇入白龙江,白龙江在广元昭化镇注入嘉陵江。
九寨沟县位于州境北部之川甘两省交界处。东北与甘肃省文县、舟曲、迭部3县相连,西南与平武、松潘、若尔盖接壤。地处北纬32°53′~33°32′、东经103°27′~104°26′之间。县城海拔1405米,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最高峰尕尔纳海拔4764米,最低处是川甘两省交界处的柴门关,海拔1160米。东西长93公里,南北宽 89.93 公里,面积5290平方公里。 九寨沟县地形以高山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平坝,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而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旅游景区就坐落在县内一条“丫”字形的山沟内。
九寨沟地质成因
九寨沟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属松潘、甘孜地槽区,恰好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态变化最大的裂点线上,地势南高北低,有高山、峡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间平原等多种形态。其地貌属高山狭谷类型。山岭的海拔高度大都为3500-4500米,最高峰嘎尔纳峰海拔4764米,最低点羊峒海拔2000米。整个景区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好似大自然撰写的一部壮丽史诗,记录着地壳的沧桑变迁和生命的进化历程。
在传说中九寨沟是仙女的宝镜幻化而成,优美的故事带给人梦幻般的想象。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九寨沟翠海叠瀑的形成,则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岩溶地貌和钙华加积等多种因素造就的。
地壳变化 在距今约四亿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沟尚是一片汪洋,从第四纪早更新世纪起,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另外,由于地震等因素引起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积和石灰溶蚀、钙华加积等多种地质作用,导致沟谷群湖产生,叠瀑越堤飞出。因此,九寨景观的雏形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已形成。
岩溶地貌
即喀斯特地貌,它是造就悬壁,形成瀑布的先决条件。在台式断裂的抬升面上,堆积泥石流等堆积物,后经喀斯特作用,钙华加积,增加瀑布高度,形成今天壮观的诺日朗瀑布。30多米高的悬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气势雄伟。较发达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奠定了九寨风光的基础。
冰川运动
从第四纪晚期到新世纪后期,九寨沟一带的许多山地海拔已达到4000米以上,达到了雪线。随着冰川期气候的到来,高山上发育了冰川,山谷冰川又伸展到海拔2800米的谷底,留下了多道终碛、侧碛,形成堤埂,阻塞流水而形成堰塞湖,长海就是第四纪冰期时形成的堰塞湖。至今,这里仍保存着第四纪古冰川的遗迹,冰斗、冰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
钙华加积 钙华,英文称Travtine或TuFa,指湖泊、河流或泉水所形成的以碳酸钙为主的沉积物。九寨沟的钙华有着自身的特点:由于流水、生物喀斯特等综合作用,以钙华附着沉积形成了池海堤垣,随着时间的推移,钙华层层堆高,垂直河流方向形成大小不等的钙华堤坝,堵塞水流形成湖泊或阶梯状的海子群。水流的外溢下泻,又形成高大的瀑布或低矮的跌水,加上一些水生植物和苔藓及藻类的繁衍,不少湖泊变得五彩缤纷, 造就了九寨沟多姿多彩的独特景观。
九寨沟流域面积641.35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为85.5%,森林覆盖率为63.5%.九寨沟下段分为树正沟和扎如沟,溯树正沟而上至诺日朗又分为日则和则查洼沟,平面呈"Y"字型展布,沟长约50公里。
九寨沟属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区域,九寨沟由南向北汇入白河,白河与黑河在九寨沟县两河口汇合后始称白水江,白水江在甘肃文县境内汇入白龙江,白龙江在广元昭化镇注入嘉陵江。
土产特产
羊肚菌产于九寨沟县海拔3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向高山草地过渡区域。形似羊肚而得名。菌香味浓郁,口感细腻,出口日、韩两国。有开胃建脾,止痛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一般与鸡、鸭炖或烩烧。
又称羊肚蘑、羊肝菜、编笠菌。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盖部分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甘寒无毒,有益肠胃、化痰理气药效。春末夏初单或群生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上或林缘空旷处。产菇期短,自然产量较低,采用半人工栽培接种于林中腐植质落叶层中可增加自然发生量。
九寨沟经济概况
风土人情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原始古朴的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更加古老、宁静。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总是和它的生存环境、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显示着人类文化学和地域文化学的色彩。九寨沟,平均海拔在 2500 米 左右,属于寒温带地区,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这里的传统的建筑大都为木结构。 藏寨木楼 按藏族的传统习惯,木楼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也有另外设计土房的)及储藏土豆、萝卜等根类蔬菜。第二层为家人和神灵菩萨共同居住用,重要物品也存放在第二层。第三层为储藏粮食、草料及竹、木质农具等。随着生活的改善,人畜共居的建筑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卫生环境也大大改善了。
九寨沟民居都非常讲究,新居尚未建成,房主人就请来画师,在墙壁、门框、房梁上画个不停。他们将各式各样的保护神画在墙壁上,以保佑他们全家平安。在他们家里,户户都有经轮、佛龛。每天清晨,当家女主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 洗脸洗手之后,为佛主敬香,将经轮摇转,祝家人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永远吉祥。
九寨沟藏族同胞家里,大都以厨房为中心,正前方供有佛龛,有的兼用放置碗橱、家庭的宝物、法器等等。中心以灶台为界,入口的左方,为女宾席列,右方和正前方为男宾席列。按传统的习惯,男女皆应分席而坐,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恭,而且还应当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老人们应当坐在最前面。
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4.5万余人。
全县人口中汉族占四分之三,藏、回、羌、满、蒙、壮等少数民族占四分之一。
地名之由来
九寨沟县原为南坪县,因县境内有著名的风景名胜九寨沟,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九寨沟因景区内有荷叶、树正、则渣洼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大录藏寨
大录藏寨位于大录乡,属九寨沟县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寨,古老的木屋,片木屋顶,充分体现九寨沟县藏族古老的原始风貌。具有藏文化特色的村寨寺庙、转经筒、经幡、隆达、磨房、晒架、廊桥等众多景观烘托出浓郁的民俗风情和藏乡氛围。
九寨沟大录藏寨的木楼是一种石木结构的楼房,2至3层不等,立圆木为柱,四周砌石墙,墙上搭木铺木杆,再铺土夯紧。底层作畜圈,二层以上四周用木板围墙,各房间也用木板间隔,作客厅、经堂、厨房、卧室。各家房屋座向不一,房前屋后及寨前均立经幡。
这些藏式木楼外形美观,二层以上开大窗,设阳台。房屋内外雕镂精美,墙上、壁板上用五色颜料绘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门上贴狮、虎等动物图画,色彩鲜艳,花纹吉祥。
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九寨沟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5公里。保护区核心面积36349公顷。区内脊椎动物47科170种,其中国冢重点保护动物26种,除有54只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牛羚、白唇鹿、雪豹、金钱豹、 火冠鸟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森林植物56科、127属、278种,其中名贵树种达10余种。
景区内甲勿池景点属高原大湖泊,全长6公里,甲勿池四周群山巍峨,生长着以冷云彬为代表的数十种自然植物,每当春夏季节,百鸟鸣啾,红、粉、蓝、紫、白等五颜六色的杜鹃花争相开放达三个月之久。1993年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扎如寺
扎如寺位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
扎如寺属藏传佛教的“苯波”教,历史上属“奔卡拉康”。由21世奔卡旦增建参活佛在西藏麦日一位堪布的指点下,于公元1573年迁移到扎如沟的宝镜崖下。经过历代奔卡对寺院的改建和扩建,到50年代,寺院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寺院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拥有大小经堂多座,茶房、库房、客房、藏经房各一座,僧房六十余座。重要法器、文物、佛祖塑像、佛经等财物价值上亿元。有僧侣129人,活佛2人,信教村寨、四十多个,信教群众六千余人。1956年阿坝州藏区发生的叛乱使寺院的房屋和主要文物法器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四川宗教局负责人对扎如寺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后,同意恢复扎如寺。国家拨款一部分,加上群众的捐款捐物,扎如寺才得以逐渐恢复。经过重建恢复的扎如寺现已处具规模:占地面积14510平方米,寺院现有活佛1人,僧侣61人。寺院每年举行4次佛教活动,分别是:第一次是“良美都钦”,举行时间为正月初三至初六;第二次是“麻艺助钦”,举行时间是四月 初七至十六日;第三次是“郎幺东确”,举行时间是五月十四至十六日;第四次是“顾朵”,举行时间是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扎如寺经常有宗教活动,每年举办庙会。除农历正月初一是藏历年节外,在宗教方面还有转山节。农历每月十五日,最热闹是正月十五日,九寨沟各寨的男女老少、整个白河区和松潘县的部分藏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和食物,步行围绕“万山之祖”扎依扎嘎山逆时针方向转圈,也可骑马。连转山边念经。人们还互相敬酒,虔诚的还走三步叩一次长头。绕山脚的要转一天,上山顶的要转三天。半山和山脚有神水瀑布,可洗手、洗脸或洗澡,有的请和尚在头上洒水,认为可洗掉污浊,带来吉祥。
1995年,扎如寺纳入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白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白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岷山南段东麓,弓杠岭的东北侧。地理位置约为东经104度 2分 -104度 12分 ,北纬33度 11分 -33度17分之间,总面积约2万公顷,属九寨沟县(以前南坪县)白河乡,是以保护金丝猴为主的保护区。
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金丝猴主要生活于四川西部、贯州、云南、甘肃和陕西南部以及湖北西部,因分布地域的差别而出现川、滇、黔三个地理亚种。由于它们的稀有性和重要的经济价值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的美名来源于它们全身具有光亮如丝、长而细密的黄棕色毛。它们喜欢生活下森林中,是一种典型的树栖动物。四川省南坪县的白河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着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成群的金丝猴在森林中可以找到丰富的食物。它们喜欢森林中的各种嫩芽、枝叶、花、果实和种子。温暖的春秋季节,多在海拔较低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中生活,当进入盛夏时节,金丝猴便迁移到海拔稍高的针叶林带中活动,这一地带气候凉爽,林内阴暗潮湿,的确是避暑的理想之地。
谢谢楼主介绍,座个板凳
偶去过,确实是好地方。
漂亮、安逸我就顶!
[em02][em02][e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