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028|评论: 38

四川及遂宁历史人口的变迁------兼论“湖广填四川”(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的四川人(当然包括遂宁人)大多知道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后代,算不得地道的四川人。但地道的四川人在哪儿?
   
以我的经历,起码没遇见一个自称是老四川的后代。

300多年前的明末那场战争后,没有几个四川家庭保留下来了吗?历史上真的杀尽了川人吗?近年看到数篇文章,各有不同见地,读后却一律让人沉重。

  今综合各种资料,编纂此文:

  一个大国往往不太注意历史细节,“四川人”概念即是如此。比如成都现在的一家火锅店,自称他的卤水里还有卓文君的口水,大家都觉得这很自然,也很幽默。学问稍多的人则把三星堆时期的四川人当作自己的祖先,大家也觉得很自然,还生出一种自豪感。
  不过,如果你到了埃及,看见现在的埃及人把金字塔时期的埃及人当作他们的祖先,你一定心知其非;口中不说,心中讥笑。---------然而我们许多人犯的错误跟埃及人有什么两样? 谁说三星堆不是我们强行沾亲的金字塔? 现在的四川人若认真追寻自己的祖先,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历史的血脉屡次被割断,今日“四川人”概念是至满清以后才形成的。

    让我慢慢道来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定四川人,首先应讨论他是不是中国人,然后再讨论他是哪一部分中国人。四川历史的源头在巴蜀,但古巴蜀人并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原指中原人,后来扩大到以中原文化为自己的主体文化的其他人群。
  四川在远古的土著民族是(妻阝)姓、僰人、果氏之类的小部落,他们说什么话我们已搞不清楚了。巴人不是四川的土著,他们形成于汉中走廊,沿着汉水进入湖北,后来受到楚人的压迫,才由鄂西或湘西进入川东建国。这个迁徙民族在进军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土著民族。

  蜀人有点像四川的土著,但他们被称为蜀人时,已是蛾而非蚕了。蚕是谁?历史学家认为应是氐羌。羌人青衣椎髻,蜀人也是青衣椎髻,民俗相同,应有共同起源,这一派可以称为“青衣派”。

  另外一些学者注意到蜀人“左言”,就是与中原语序相左,例如至今四川人仍把“公鸡”“母鸡”叫作“鸡公鸡母”,当是蜀语孑遗,而这恰与彝语相似,他们认为蜀人可能是古彝人。这一派是从语言上看问题,可以称为“左言派”。

  还可以为这一派补充一个论据,就是蜀国破灭后,残部是逃到越西立国的。越西本彝人地,如不是有共同起源,他们不会作这样的选择。当然,还有一派从三星堆金面具推测蜀人应是西亚人,也不好说全无道理,但没有找到更多论据之前,我们只好存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现在的四川人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推崇为始祖又未尝不可。但是好景不常,到了西晋,四川大乱,竟然又倒退到民族大迁徙时代,又换了好几茬人,卓文君、扬雄、严君平的后代儿孙又被赶了出去,不知所终,秦汉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就灰飞烟灭。四川,它的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舞台而已。

公元298年,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十余万人涌入四川“就食”,社会大乱。这些“流民”大部分是氐羌人,生性剽悍,反客为主,原来的四川人——秦汉的中原人——纷纷外逃,几乎是拱手让出四川。后来流民攻占成都,成立了流民政权“成汉”,有的地方(如盐亭)整县都操氐羌语,四川面貌完全改变。

不久,贵州的僚人又大量涌入四川,数量比氐羌更多,于是四川又变成僚人世界。据《北史》记载,西魏时,单是仪陇一县(当时叫隆城镇)就有僚人20万户,可见数量惊人。这些僚人,史书记作“獠人”,说他们“依林旅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得其仇,必生食之”,大约还处于“食人生番”阶段。四川的文化至此发生了大倒退。
   
由于“僚人所至,郡县皆废,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引起汉人政权的极大恐慌。从隋代开始,唐、宋继之,一方面对僚人进行镇压,一方面又加速对他们的同化工作。一直到宋末,这些记载才逐渐稀少,大约同化工作已经完成。

唐宋时期,新的中原人不断迁到四川,与同化了的僚人共同建设四川文化。

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李白,可能他是个混血儿。还有薛涛,她原是长安人。《花间集》的重要词人李絢还是个波斯人。宋代的四川,人才辈出,除了三苏之外,大家不要忘了欧阳修是绵阳人。唐宋时的成都,经常保持50万左右的人口,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南宋大诗人陆游到成都,发现大慈寺闻钟开饭的和尚就有一万人,不禁大为惊讶! 寺庙之大,可想而知。其他关于城市的浮奢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楚勉强可以算是中国,而巴蜀则不是。请注意吕不韦被放逐到四川后,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那里面“九州”的概念就没有“梁州”。“梁州”是汉朝人加进去的,因为这时四川基本上换成中原人,可以算是中国了。即使这样,《禹贡》对“梁州”的描绘仍有急就章的意味。如“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指什么?      
   
有人说是金沙江,那是想当然之辞,可能是汉人的小说用语。又“其土青黎”,其实四川只有紫色土,没有黑土,这又是想当然之辞。总之,一直到战国,中原居民还是认为四川之地是“化外之民”。

   
这样一来,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消灭巴蜀,其政治意义就远大于军事意义了。巴蜀的消灭,恰恰是中国的扩大。上面已经提及,到了汉代,中原人就已经认为四川是中国的一部分——梁州了。巴蜀进入中国,不像是楚国那样慢慢同化,而是秦国推行“殖民”政策予以强行占领的结果。秦国消灭巴蜀之后,曾“移秦民万户入蜀”,一万户约为五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以占领四川的富庶之区。这时巴蜀的孑遗,只能作为附庸,而且不得不迅速同化。因此从总体看问题,这时的四川已是焕了一茬人了。我们知道,蜀人无姓,而汉代著名的四川人大都有中原姓,如司马相如、扬雄、严召平等。现在被成都火锅店推崇为火锅始祖的卓文君,其先氏本邯郸巨贾,是因为赵国灭亡后才迁到邛崃的。另外那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邓通,很可能是河南人。当然,汉代的四川,作为少数民族的落下闳和范目也是两个重要人物,但此时他们已不是“左言”之民,而是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成为地道的中国人了。

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2年,四川人口由5万发展到351万。这时的四川,犹如印地安美洲变成英语美洲或拉丁美洲,它的主体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填进来的移民,才是我们的直接祖先。今天所谓的“四川人”就是指他们。

    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川粹:浓烈的川酒、辛辣的川菜、悲怆的川剧,都是最近300年间形成的,它与唐宋的米酒和饮食、百戏都没有关系,与秦汉更沾不上边。当然,现在的四川人也可以为历史上产生过司马相如、李白、三苏而自豪,但与其说这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不如说这是受国史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作用于血统,并未对现代四川人发生过承传的作用。

  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人坚忍不拔、不畏强暴的精神是不死的!人们仍然今天可以自豪的称:我们是有血性的四川人!我们热爱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

    1911年5月,四川人民首先发起了辛亥保路运动,是为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的先声!

   川人为了保卫铁路主权,向满清政府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之大,参加者有数十万人。同年9月7日,四川满清总督赵尔丰逮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百人,制造了成都血案,这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愤怒,于是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组织保路同志军在全省范围内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满清政府急调武汉清军入川支援,至使武汉空虚,武汉革命党人趁势起义! 直接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

  四川人民为推翻清王朝立下了首功!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遂宁也在获得五六十年喘息机会之后,再次兴盛,各行各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遂宁经济复苏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手工业逐步恢复,养蚕缫丝业有较大发展。当时,男耕女织成为遂宁人民家庭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农家妇女长幼皆能种桑养蚕,加之丝织品已能上市自由交易,靠养蚕增收度日的平民百姓家庭已为数众多。

射洪县志记载:“城乡多种桑麻,不留隙地”。
蓬溪县志记载:“民之业,首农桑,次之盐务”。
(公元1878年)版《遂宁县志》记载道:“邑比户饲蚕,其丝最广,有水丝、火丝之别,商贾趋为蚕市”。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我汉民族毕竟是一个伟大民族,她有回旋余地,她有再生功能。明末满清对四川的“大清场”,尽管割断了四川的血脉文化,但并未割断整个民族的历史。四川这块空白地带,在最近300年间重又积聚和繁衍,构建了新的四川人和四川文化,这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

  满清政府从顺治时起,至嘉庆止,对四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听老人们讲,清初的移民采用了强迫手段,就是:清军在湖北、广东等十个省挑选精壮男子,反绑了手押进川来的,路上谁要大小便,必须先请求解手,所以至今四川人仍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今日四川的名人艾芜和马识途的祖先来自湖北麻城,阳翰笙的祖先来自湖南安仁,陈毅的祖先来自湖南新宁,李佶人的祖先来自湖北黄陂,朱德的祖先来自广东韶关。

  本人查了家谱:记曰:入川一世祖:妻邓氏,带三个儿子,从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出发,于满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年(1696年)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集中后入川。这也正是今日四川人来自湖北的后代大都称来自麻城或孝感的原因。

  现在问及每一个四川人,他们的祖先是不是幸存的“蜀人”,几乎找不到了。那么,顺治十八年统计的8万人到哪里去了呢? 这8万人大部分应是杨展(明朝副将,当时成了军阀)部下,一部分是张献忠降部,还有最先进入四川的陕西人。估计在说乐山话的人群中去找,还能找出几个。正确地理解是,顺治十八年统计的8万人,老四川只占一小部分,后来在移民的人口数量压迫下,反而改口说自己也是移民,时间一久,就无人知晓了。

  这些来自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陕西等地的移民,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填满四川各个角落,并在嘉庆年间发展到2800万人,打破了宋朝的纪录,成为中国第一大省。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的甲申年起(1644年):中国百姓天塌地陷的年代又开始了!

  满清人趁中国内乱,在吴三桂、洪承畴等汉奸的帮助下杀入。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引起汉人强烈反抗! --------全川(当然也包括今日之重庆)也经历了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310万人在不断地反抗与杀戳中仅剩8万人,繁华的成都城仅存不足百户!!!以至后来城中竟然有虎豹出没。清初的四川省会不得不改移川东阆中。

  遂宁也难逃浩劫!史称张献忠曾两度入遂宁,继而清兵虏掠攻打,政权频繁更迭,使人民无一宁日。加之瘟疫流行,境内人丁死亡殆尽,到顺治初年,遂宁的幸存者也是寥寥无几。

  这样,从司马相如到杨升庵,历史上的四川人血统差不多都与今日的四川人无直接联系了。四川的地域文化,必须从头另起,想起来多么令人震惊和感伤!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遂宁,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东邻重庆、广安、南充,南接资阳,西连德阳,北靠绵阳,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关系。

  遂宁大约在东汉末年即建县,时称德阳县,隶属广汉郡,县治所设在今遂宁境内。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平蜀后,设遂宁郡,辖今潼南、市中区、蓬溪县境,县治所在今遂宁市中区境内龙凤场。遂宁名由此始,喻意息乱、安宁。

  北周元年(公元557年),设遂州石山郡,遂州名由此始。此后一千多年来遂宁历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辖区多经变迁,但基本在今城区内。

  1985年2月,遂宁建省辖市,辖遂宁市中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


  遂宁名称的由来:
  
  公元347年,即东晋初年,大将桓温奉命率军入川平成国之乱,(当时四川属十六国中的成国),在血腥和厮杀中终于结束了四川地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当桓温班师凯旋途经川中,见此城风和日丽,山川秀美,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宁静的气氛。长年于腥风血雨沙场征战的将军感慨不已,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之情油然而生,便决定在此设郡,定郡名为“遂宁”,表达“息乱安宁、和平永驻”的意思。从此,这里便有了这个吉祥的名字――遂宁

  遂宁又称“斗城”,其名称的由来: 

  唐亡后之五代混乱时期,后唐的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坐镇遂宁,为加强防范,在涪江河畔的河谷平原上开壕筑墙,修建成一座长方形城池,因地势南北长而东西窄,形状如古代的方形酒器------ 斗,所以遂宁就有了“斗城”的别称。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历史无大的改变,我们把李白、苏东坡推崇为自己的祖先也不错,但是不行,四川的地域文化在宋朝末又一次被割断!

  南宋末年的四川,因四川对蒙元军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所以也遭到元军最猛烈的报复----杀戮,人口一下子由1000万锐减到60万!如果考虑到这60万人还包括蒙元军队的家属,那么我们可以说四川人几乎又换了一茬。宋朝的实际意义只是留下了“四川”这个地名。
  
  南宋末年,先是金朝入侵中原,四川境内战乱十分频繁。遂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火连绵,遭受破坏极为惨重。

  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兵马由汉中攻入四川,一月之间,益州、利州、潼州3路54个州郡相继失陷,蒙兵肆意虏掠。遂宁经此战乱之后,农业、手工业受到极其严重破坏,丝绸业也受到致命创伤,短时期内难以恢复。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兵再度入川,与南宋残部交战长达20年之久。涪江中下游各州县累遭兵灾,境内生灵涂炭。

  南宋灭亡之后,遂宁地荒人稀。昔日银丝生辉的繁华胜景烟消云散了。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对全国进行人口统计,查《元史》中潼川府户口无详数,称其地“户少地荒,民散是由”。由此可见,遂宁的百业一落千丈的情况了。


    元末明初,明王朝政府组织移民,四川差不多换成了湖北、湖南之人,与原来的北方移民大异其趣。但终明之世,四川都不大景气,人口发展的最高峰才全省310万,已大不如前。

    明人中当然也有几个人值得一提,如余子俊、杨升庵、何卿、遂宁人黄峨等,可惜,即使把他们当作今日川人祖先也是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10-1-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1-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1-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1-2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1-2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1-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啊!“解手”的来源是这样的唆!

发表于 2010-2-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老练!!!请问85年遂宁建市前是啥状况?绵阳地区设前,遂宁是啥?说起湖广填四川,就在唐家乡和蓬溪交界的吉祥寺的路边,曾经有块碑,就记录了湖广填四川杨姓等一些情况。

发表于 2010-3-1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顶,好好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0-3-1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10-3-1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收藏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