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现在的四川人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推崇为始祖又未尝不可。但是好景不常,到了西晋,四川大乱,竟然又倒退到民族大迁徙时代,又换了好几茬人,卓文君、扬雄、严君平的后代儿孙又被赶了出去,不知所终,秦汉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就灰飞烟灭。四川,它的实际意义只是一个舞台而已。 公元298年,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十余万人涌入四川“就食”,社会大乱。这些“流民”大部分是氐羌人,生性剽悍,反客为主,原来的四川人——秦汉的中原人——纷纷外逃,几乎是拱手让出四川。后来流民攻占成都,成立了流民政权“成汉”,有的地方(如盐亭)整县都操氐羌语,四川面貌完全改变。 不久,贵州的僚人又大量涌入四川,数量比氐羌更多,于是四川又变成僚人世界。据《北史》记载,西魏时,单是仪陇一县(当时叫隆城镇)就有僚人20万户,可见数量惊人。这些僚人,史书记作“獠人”,说他们“依林旅险,若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得其仇,必生食之”,大约还处于“食人生番”阶段。四川的文化至此发生了大倒退。 由于“僚人所至,郡县皆废,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引起汉人政权的极大恐慌。从隋代开始,唐、宋继之,一方面对僚人进行镇压,一方面又加速对他们的同化工作。一直到宋末,这些记载才逐渐稀少,大约同化工作已经完成。 唐宋时期,新的中原人不断迁到四川,与同化了的僚人共同建设四川文化。 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李白,可能他是个混血儿。还有薛涛,她原是长安人。《花间集》的重要词人李絢还是个波斯人。宋代的四川,人才辈出,除了三苏之外,大家不要忘了欧阳修是绵阳人。唐宋时的成都,经常保持50万左右的人口,是世界级的大城市。南宋大诗人陆游到成都,发现大慈寺闻钟开饭的和尚就有一万人,不禁大为惊讶! 寺庙之大,可想而知。其他关于城市的浮奢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