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佛教历史悠久,庙宇林立,尤以宝鼎为最。据《华银山志》述;"山脉绵延,莫不有寺,而皆以此为主,非敢侈亢。"从唐至清,造庙建寺三十余处。悠久多彩的佛教活动产生了灿烂的佛教文化,云童舞,便是华蓥山佛教文化中一支古朴、绚丽的奇葩。 云童舞于唐代的华蓥山下,源"庙会"跳云童而来,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每年六月初一至十九日这段时间,重庆、合川、江北、遂宁、岳池、武胜、邻水、渠县等沿山一带的平民百姓、达官贵人,成千上万的带着祭品、敲锣打鼓,跋涉风下里、几百里到华蓥山宝鼎来,朝山拜佛,祭奠神灵,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云童舞,便是这个队伍的开道仪式。表演时,分文童、武童。表演者(至少四人,多则不限)头戴云勒,腰围转裙,身着镶边裤褂,露臂赤足,排成两路纵队,文童端香盘,武童擎灯笼,伴着马锣小鼓等打击乐器"波状"声,呈"之"字形,沿山路表演前进。主要有"黄龙缠腰"、"莲花铺地"、"鲤鱼上滩"、"苏秦背剑"、"编篾笆篑"等二十几个动作。解放后,朝山拜佛的活动被禁绝,云童舞这种民间艺术却保留下来,在华蓥山民间广为流传。1956年,双河老艺 唐明道等在有关文化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云童舞进行了改编创新,在舞中加上了云牌作陪,配上华蓥山民间音乐作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江演,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奖。1979年,广安县文化馆又对云童舞进行整理,参加四川省民间文艺调演,获得二等奖。 
云童舞,源于华蓥山民间,在构思创作 表演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待再发展和创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