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块钱够买什么?也许够你吃一顿早饭、买两瓶饮料,但对于一位退休了二十多年的老人来说,这是他一个月的退休工资。老人名叫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李国发,今年73岁,郑州人。23年前,老人退休时每个月领到的退休工资是14块,23年后,老人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的,还是14块钱。
假如央视记者追着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李国发老人问:你幸福吗?不知道这位老人内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又该如何作答。在农村老人都普遍领上了50多元养老金的今天,在国家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9年上调企业养老金的今天,在目前企业养老金平均2000元/月左右的今天,14元退休金堪称“史上最衰保障”。
23年只领到了3864元,这样的保障究竟能意味什么样的晚年呢,笔者心里突然有一种酸楚的感觉,老人要想维持生活除了依靠儿女又能怎样。在公款吃喝动辄几千上万,在一些贪官贪污受贿动辄上亿,在官二代动辄吃空饷的今天,这样的最衰保障不仅是老人一个人的无奈和悲哀,更是社会的尴尬和讥讽。
1990年50岁的老人退休,工龄16年职称是职工,14元在当时来说不算高也不算低,还说得过去,为何一领23年一分没涨呢。起因是老人所在企业是社办企业,企业后来倒闭了,转由其他企业代发。根本问题还是身份闹的,企业类型不同,养老金自然存在很大差异。这其实戳中了我们制度的痛处,92年前国有企业职工都有资格领取由财政拨付的退休金,而社企、民企则成了后娘养的孩子,被制度遗留在了角落里,也就出现了类似让人尴尬的退休金。
街道办用一句“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给出了解释,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想把责任推脱干净。23年老人不可能没反映过,面对这样的民生诉求,如果办事人员能有一颗为民情怀,能想不出办法,能让老人等23年吗。咋刚被媒体关注,街道办就能把这个事情合情合理地处理掉?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同样,每一个老人也都是国家的老人,这里边不应该因身份不同而遭遇不同待遇,阳光政策就是为了缩小差距而不是越拉越大,改革的目的是让所有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不是嫌贫爱富。其实,对待老人的态度,更能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良心,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尽快解决老人的问题,23年已太漫长,再拖延老人还等得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