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066|评论: 47

双流和成都其它郊县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5 20:59
其实,双流摊子铺得很大。在精致上做的文章,远不如温江。

发表于 2007-5-23 22:50

  初到双流,给人有名不符实之感。说是全国百强县西部第一,简直叫人无法相信!

  县城太存旧,城市建设落后,比温江差远了。不知是怎样得到这些殊荣的?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7-8-21 15:59
双流的穷人还很多哈,尤其是我们稍微偏远的乡镇更是(白沙乡)。

发表于 2007-8-26 16:46

楼主 你不知道双流有机场唆 不能建高楼大厦 影响飞机飞行 开啥黄腔

温江还不就是个花博会带动 算个屁! 有本事也整个西部第一噻! 废话!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啊!!

[em03]

发表于 2007-9-6 22:45
在差距中求发展一路会更好

发表于 2007-9-10 13:10
说是全国百强县西部第一,简直叫人无法相信!

发表于 2007-9-12 17:24
双流现在的发展不行了,比不上周围的县

发表于 2007-9-12 17:24
双流现在的发展不行了,比不上周围的县

发表于 2007-9-16 16:02

加快发展

发表于 2007-9-21 13:28

如果经济好就修城市,那只会是城市漂亮。

成都就漂亮,那是全省其它城市付出的代价。

虽然双流县城比不上温江,但它的繁华比温江好多了。

发表于 2007-9-28 11:12

还是要有数据才有证明力.

发表于 2007-10-8 13:32

不知道怎么发表新贴,只好在这留个记号了,居然在新浪上看到这个,原来领导同志们都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以前都不知道,惭愧啊

[em09][em09][em09]

四川双流县农村变革记:让百姓分享发展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02:21 别墅式小区。那里不但有和城里一样的水、电、气,还有宽带网和光纤。

  村民可以选择承租村里的土地,也可以在村里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租用的土地上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去年,村民人均收入5253元。

  然而,2005年在谢瑞武刚刚担任双流县委书记时,这个村的村民还处在勉强吃饱饭的状态。“这么好的自然条件,我就不信富不起来。”于是,这里成了谢书记的定点联系单位。

  在谢瑞武书记定点联系昆山村后不久,杨永忠也“盯”上了昆山这块平整而又肥沃的土地。这位多年从事农产品外贸生意的商人,在四川其他地方尝试“公司+农户”模式遭遇失败后,依然不放弃要在土地上寻找出路。

  在杨永忠到来之前,昆山的许多村民放弃了耕作土地,因为搞的是传统农业,一年到头,除去各项成本,最后连人工钱都挣不回来。许多人将土地无偿交给邻居代管,自己外出打工。

  同样的土地,对杨永忠却有着不同的价值。他有来自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大量农产品订单,如果能将这一望无际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将产生丰厚的利润。

  杨永忠知道,在他以前合作的那些地方,他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无法规避,因为政策上不允许土地流转,也就是说,他必须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而这种一对多的合作形式,注定有扯不完的纠纷。

  双流县的政策则开明得多,即使在成都市今年6月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也是如此。双流的许多地方,正在将农民不愿意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一个个业主集中耕作,每年年初,业主按每亩地七八百斤大米的价格向村里支付地租,村里再将这些钱转给一家家的农户。

  这正是杨永忠所寻找的理想模式——将土地集中承租,每年年初付给农民租金,然后吸引当地农民来打工。为农民消除了种田没收益的后顾之忧,杨永忠也少了许多麻烦。

  如今,杨永忠的虹禾原野公司已经集中了昆山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共5000多亩土地,到明年,他在双流县将拥有1万亩土地的使用权。农忙时,他承租的土地需要3000多名农民工作,付给每个农民的月工资约八九百元。

  住上和城里一样的楼房小区

  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不是难事,因为这既有收益也有风险,农民也很清楚。但让农民放弃自家的宅基地,还要花钱住进风格统一的楼房小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城市建设遇到的拆迁矛盾,在农村可能更为激烈。这是谢瑞武书记和县里其他领导在商讨统筹“三个集中”时最先考虑到的问题。

  所谓统筹“三个集中”,指的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三个集中”,是县里进行的“统筹城乡”的核心内容。

  “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尽管作为国家的试验区,成都市下辖的双流县有着别人拿不到的“尚方宝剑”,但具体操作起来,双流县党委、政府班子还是慎之又慎。

  为了让农民能实实在在看到“集中”的好处,曾任成都市经委主任的谢瑞武,把企业管理的许多方法用到了“统筹试验”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

  比如,每户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来的部分土地,将作为股份进入这块土地集中后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有相应的分红。集中居住的农民每人可享受5000元的住房补贴。

  此外,县里提前将水泥路修到集中新建的村庄,村里的自来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部由财政出资。总之,一切基础设施提前到位。

  更重要的是,县里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活动——县里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然后通过本县报纸及电视台向农民宣传政策,之后在全县范围内拿出10个试点指标,由所有行政村自愿申报,先在全镇范围“PK”,胜出的一两个村,再到县里进行第二轮“PK”,直至决出最后10个村。

  “竞争可激烈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饭店村的党支部书记徐开明学会了写方案,并且自己用电脑把申报方案制作成PPT文件,以便向评委们展示。更重要的是,他和村委会干部发动村民认识到政策的好处,并签名支持村委会的申报工作。

  3年来,双流县共有两批30个村争取到了这样的指标。

  “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小区,谁不动心呢!”三星镇南新村郭应成说。如今,他一家人住进了288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做饭用的是沼气,由村里集中养猪场的粪便产生,他家在集中养猪场寄养了两头猪,因此用沼气基本免费。

  郭应成家的8分田地,全部交给来自香港的喜来登公司集中种植杨梅。每年年初,他可以收到400元左右的土地使用费。儿子、儿媳外出打工,郭应成和老伴一边看家一边做些编织活儿,每个月还能挣500多元。

  还有一件让他高兴的事,他家每人每年交10元钱就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医药费可以报销。

  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

  一边是热热闹闹地将土地集中起来耕种,让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另一边,工业被集中到统一规划出来的西航港开发区。用老百姓的话说,昔日“村村点火”的情景,在双流县已经看不到了。

  过去,双流县大部分乡镇都有自己的工业企业或工业园区,厂房占用了大量土地,这种零散的方式无法实现环保上的统一治理与管理。

  “工业集中入园带来的问题使乡镇不愿意了,认为原本属于他们的税收被集中到了开发区。”谢瑞武书记介绍说,这一矛盾被县里一条规定巧妙化解了——谁引来的资金,税收、投资和产值全部计给谁,还有额外的现金奖励。

  这一规定,不但解决了老问题,还激发了各乡镇为县里招商引资的热情。

  2006年,双流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9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16.9%。谢瑞武说,经济发展了,且不说创造了就业机会等好处,就拿财政来说,政府腰包鼓了,才能用更多的钱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也就是在财政迅速增长的这几年,原本驾车需要半天时间才能从村里赶到县城的徐开明,如今只要40分钟,原因是三条被命名为各种“走廊”的新建大道,使双流县境内部分原本偏僻的村镇不再行路难。

  如今,最远的乡镇到达县城的时间都被缩短到一个小时内。正是这些大道,让徐开明建在家门口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每到周末,许多成都市民赶往这里休闲度假。

  这些大道的开通,使鑫山牧业公司总经理曾敬和几个创业伙伴不再担心交通问题了,他们长期承包了三星镇一个贫困村的2500亩坡地,用于发展畜牧业。

  如今,他们的公司一年出产2000头无公害肉牛,在成都市场供不应求。当地农民不仅每年从鑫山牧业公司领取地租,而且有约500名农民在公司就业,每人每月可得薪水600元到800元。此外,如果愿意领养公司的牛,还可以按领养的数量得到分红。

  “当地农民把公司当成自家的了。”曾敬说,如今,要是有人破坏公司的草地,农民看见后肯定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公司,或者直接去制止。

  一切按规划办

  双流县的农民集中、土地集中和工业集中,始终都按照双流县的规划在布局。

  过去,一些县没有专事规划的部门,即使有,也是个摆设,一切都是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志进行。而在双流,自从着手“统筹”,“规划先行,一切按规划办”成了铁律。

  2005年,双流县投入4000多万元,编制了本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分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6大类30多项规划。2006年,又进一步修编了场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如今,双流县上上下下的干部们,都扮演着规划执行者的角色。

  新的规划无形中打破了县里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比如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业、水利、建设等多个部门,在具体操作时,很可能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为此,县里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组建专门的农业发展局外,还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执行),其他科室的职能调整为管理(决策)和执法(监督)。各部门的行政许可科全部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

  改革之前,多数科室既行使行政审批权,又行使行政执法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同时,到政府办事的单位和个人,无不需要经过层层签字审批,繁琐的环节影响效率且缺乏监督。如今,无论谁到政府办事,只要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

  作为“统筹城乡”的探索者,双流县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县里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挖潜,不但邀请四川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前来培训

公务员,而且组织干部出外学习、挂职锻炼。

  “县里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只要在职接受正规学历学习,都能100%报销学费。”谢瑞武书记相信,和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县竞争,最重要的是在人力资源上的比拼。

  “如果我的观念、素质赶不上东部沿海发达县的书记,我就主动辞职。”这是谢瑞武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发表于 2007-10-8 13:33

不知道怎么发表新贴,只好在这留个记号了,居然在新浪上看到这个,原来领导同志们都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以前都不知道,惭愧啊

[em09][em09][em09]

四川双流县农村变革记:让百姓分享发展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8日02:21 别墅式小区。那里不但有和城里一样的水、电、气,还有宽带网和光纤。

  村民可以选择承租村里的土地,也可以在村里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租用的土地上打工,或者外出务工。去年,村民人均收入5253元。

  然而,2005年在谢瑞武刚刚担任双流县委书记时,这个村的村民还处在勉强吃饱饭的状态。“这么好的自然条件,我就不信富不起来。”于是,这里成了谢书记的定点联系单位。

  在谢瑞武书记定点联系昆山村后不久,杨永忠也“盯”上了昆山这块平整而又肥沃的土地。这位多年从事农产品外贸生意的商人,在四川其他地方尝试“公司+农户”模式遭遇失败后,依然不放弃要在土地上寻找出路。

  在杨永忠到来之前,昆山的许多村民放弃了耕作土地,因为搞的是传统农业,一年到头,除去各项成本,最后连人工钱都挣不回来。许多人将土地无偿交给邻居代管,自己外出打工。

  同样的土地,对杨永忠却有着不同的价值。他有来自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大量农产品订单,如果能将这一望无际的土地集中起来耕种,将产生丰厚的利润。

  杨永忠知道,在他以前合作的那些地方,他所面临的经济风险无法规避,因为政策上不允许土地流转,也就是说,他必须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而这种一对多的合作形式,注定有扯不完的纠纷。

  双流县的政策则开明得多,即使在成都市今年6月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也是如此。双流的许多地方,正在将农民不愿意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一个个业主集中耕作,每年年初,业主按每亩地七八百斤大米的价格向村里支付地租,村里再将这些钱转给一家家的农户。

  这正是杨永忠所寻找的理想模式——将土地集中承租,每年年初付给农民租金,然后吸引当地农民来打工。为农民消除了种田没收益的后顾之忧,杨永忠也少了许多麻烦。

  如今,杨永忠的虹禾原野公司已经集中了昆山村以及周边几个村共5000多亩土地,到明年,他在双流县将拥有1万亩土地的使用权。农忙时,他承租的土地需要3000多名农民工作,付给每个农民的月工资约八九百元。

  住上和城里一样的楼房小区

  把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不是难事,因为这既有收益也有风险,农民也很清楚。但让农民放弃自家的宅基地,还要花钱住进风格统一的楼房小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城市建设遇到的拆迁矛盾,在农村可能更为激烈。这是谢瑞武书记和县里其他领导在商讨统筹“三个集中”时最先考虑到的问题。

  所谓统筹“三个集中”,指的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三个集中”,是县里进行的“统筹城乡”的核心内容。

  “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尽管作为国家的试验区,成都市下辖的双流县有着别人拿不到的“尚方宝剑”,但具体操作起来,双流县党委、政府班子还是慎之又慎。

  为了让农民能实实在在看到“集中”的好处,曾任成都市经委主任的谢瑞武,把企业管理的许多方法用到了“统筹试验”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

  比如,每户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出来的部分土地,将作为股份进入这块土地集中后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有相应的分红。集中居住的农民每人可享受5000元的住房补贴。

  此外,县里提前将水泥路修到集中新建的村庄,村里的自来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部由财政出资。总之,一切基础设施提前到位。

  更重要的是,县里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活动——县里出台各项配套政策,然后通过本县报纸及电视台向农民宣传政策,之后在全县范围内拿出10个试点指标,由所有行政村自愿申报,先在全镇范围“PK”,胜出的一两个村,再到县里进行第二轮“PK”,直至决出最后10个村。

  “竞争可激烈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饭店村的党支部书记徐开明学会了写方案,并且自己用电脑把申报方案制作成PPT文件,以便向评委们展示。更重要的是,他和村委会干部发动村民认识到政策的好处,并签名支持村委会的申报工作。

  3年来,双流县共有两批30个村争取到了这样的指标。

  “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小区,谁不动心呢!”三星镇南新村郭应成说。如今,他一家人住进了288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做饭用的是沼气,由村里集中养猪场的粪便产生,他家在集中养猪场寄养了两头猪,因此用沼气基本免费。

  郭应成家的8分田地,全部交给来自香港的喜来登公司集中种植杨梅。每年年初,他可以收到400元左右的土地使用费。儿子、儿媳外出打工,郭应成和老伴一边看家一边做些编织活儿,每个月还能挣500多元。

  还有一件让他高兴的事,他家每人每年交10元钱就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医药费可以报销。

  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成果

  一边是热热闹闹地将土地集中起来耕种,让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另一边,工业被集中到统一规划出来的西航港开发区。用老百姓的话说,昔日“村村点火”的情景,在双流县已经看不到了。

  过去,双流县大部分乡镇都有自己的工业企业或工业园区,厂房占用了大量土地,这种零散的方式无法实现环保上的统一治理与管理。

  “工业集中入园带来的问题使乡镇不愿意了,认为原本属于他们的税收被集中到了开发区。”谢瑞武书记介绍说,这一矛盾被县里一条规定巧妙化解了——谁引来的资金,税收、投资和产值全部计给谁,还有额外的现金奖励。

  这一规定,不但解决了老问题,还激发了各乡镇为县里招商引资的热情。

  2006年,双流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9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16.9%。谢瑞武说,经济发展了,且不说创造了就业机会等好处,就拿财政来说,政府腰包鼓了,才能用更多的钱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也就是在财政迅速增长的这几年,原本驾车需要半天时间才能从村里赶到县城的徐开明,如今只要40分钟,原因是三条被命名为各种“走廊”的新建大道,使双流县境内部分原本偏僻的村镇不再行路难。

  如今,最远的乡镇到达县城的时间都被缩短到一个小时内。正是这些大道,让徐开明建在家门口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每到周末,许多成都市民赶往这里休闲度假。

  这些大道的开通,使鑫山牧业公司总经理曾敬和几个创业伙伴不再担心交通问题了,他们长期承包了三星镇一个贫困村的2500亩坡地,用于发展畜牧业。

  如今,他们的公司一年出产2000头无公害肉牛,在成都市场供不应求。当地农民不仅每年从鑫山牧业公司领取地租,而且有约500名农民在公司就业,每人每月可得薪水600元到800元。此外,如果愿意领养公司的牛,还可以按领养的数量得到分红。

  “当地农民把公司当成自家的了。”曾敬说,如今,要是有人破坏公司的草地,农民看见后肯定会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公司,或者直接去制止。

  一切按规划办

  双流县的农民集中、土地集中和工业集中,始终都按照双流县的规划在布局。

  过去,一些县没有专事规划的部门,即使有,也是个摆设,一切都是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志进行。而在双流,自从着手“统筹”,“规划先行,一切按规划办”成了铁律。

  2005年,双流县投入4000多万元,编制了本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分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6大类30多项规划。2006年,又进一步修编了场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如今,双流县上上下下的干部们,都扮演着规划执行者的角色。

  新的规划无形中打破了县里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比如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业、水利、建设等多个部门,在具体操作时,很可能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

  为此,县里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组建专门的农业发展局外,还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行政许可科(执行),其他科室的职能调整为管理(决策)和执法(监督)。各部门的行政许可科全部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

  改革之前,多数科室既行使行政审批权,又行使行政执法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同时,到政府办事的单位和个人,无不需要经过层层签字审批,繁琐的环节影响效率且缺乏监督。如今,无论谁到政府办事,只要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

  作为“统筹城乡”的探索者,双流县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县里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挖潜,不但邀请四川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前来培训

公务员,而且组织干部出外学习、挂职锻炼。

  “县里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只要在职接受正规学历学习,都能100%报销学费。”谢瑞武书记相信,和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县竞争,最重要的是在人力资源上的比拼。

  “如果我的观念、素质赶不上东部沿海发达县的书记,我就主动辞职。”这是谢瑞武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em09][em09][em09]

发表于 2007-10-9 14:38
双流县,是全国“百强县”。

发表于 2008-11-23 03:58
[em05]

发表于 2008-11-24 13:25

    双流相比周边其它郊县离成都绕城最近,双流机场第二跑道2009年底峻工,将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2跑道以上的航空枢纽机场,依托空港优势,发展临空经济,放眼成都,放眼四川及中国西部各县区,谁与比肩?

    1.近年来城区建设如火如荼,东升城区面积已超40km2(含西航港建成区,东升城区,牧马山新城建成区),华阳城区则已近27km2.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连接成都的干道有:成仁快速路,天府大道,机场高速路,成雅高速路,大件路,成双大道,双楠大道,境内的双华大道已在进行改造,是连接温江,郫县等的成都5环路,成绵乐城际快铁12月份将动工修建将在双流有2个站点.规划的成新蒲轻轨穿境而过,地铁3号线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准...

    3. 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可喜成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达48%),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不仅领先于成都二圈层区县,而且在全省乃至西部都是领头羊.2008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位列第35位,前三季度GDP近280亿元,年底预计将达340亿,是四川唯一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双流的"三个集中"即"双流模式"被评为推进全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

    4.成都的统筹城乡改革起步较早,自2003年提出统筹城乡改革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实验特区,而双流作为成都市"三个集中"的发源地,近年来统筹城乡改革的模范县,其现代都市农业(合江冬草霉,黄甲麻羊,永安葡萄等)发展的令人瞩目,土地经过集中整合,政府鼓励部分农民向城镇集中,并修建一大批新型社区安置房,并对当地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工农业企业的生力军,农业则由一大批大型企业来经营,形成了规模效应,使土地不仅得到有利报护,并得到高效利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不再是过去那种无序,没有集中化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双流的现代农业模式已初具雏形,并对相关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几年以来的改革,已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带动双流的城乡快速发展.

   5.双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大力推进了环境的保护,环保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前不久通过省环保部门的验收已成为四川省环保先进县.

     双流融入成都都市圈的步伐已加快,并正在带动周边区域的高速发展,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发表于 2008-12-4 10:05

双流县入选“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


【http://www.newssc.org 】  【 2008-12-04 04:41 】 【来源: 成都日报

   (肖一丁 记者 陈方耀)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旅游论坛”上,在由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及国内知名专家评审评选出的“2008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我市双流县斩获一席。

  据了解,中国旅游论坛是中国旅游行业旨在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国家级大型旅游论坛。大会对双流县近年旅游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发展中国生态旅游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经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及国内知名专家评审,授予该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荣誉称号。据双流县旅游局局长高琪介绍,双流县自2005年成立旅游局以来,依托三条走廊自然资源与生态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并通过举办节会、开辟一日游线路等形式,向公众推介该县的有机红提、无公害蔬菜、生态麻羊等绿色、健康的旅游商品,打响了双流旅游品牌,并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是该县得以在本次论坛上摘获大奖的重要原因。

   (肖一丁 记者 陈方耀)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旅游论坛”上,在由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及国内知名专家评审评选出的“2008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我市双流县斩获一席。

  据了解,中国旅游论坛是中国旅游行业旨在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国家级大型旅游论坛。大会对双流县近年旅游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发展中国生态旅游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经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及国内知名专家评审,授予该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荣誉称号。据双流县旅游局局长高琪介绍,双流县自2005年成立旅游局以来,依托三条走廊自然资源与生态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并通过举办节会、开辟一日游线路等形式,向公众推介该县的有机红提、无公害蔬菜、生态麻羊等绿色、健康的旅游商品,打响了双流旅游品牌,并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是该县得以在本次论坛上摘获大奖的重要原因。

发表于 2008-12-10 16:55

双流的经验,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09-1-9 19:51

城市建的再好有屁用啊,还是包包里有钱才重要。

双流的一般来说包包里都还是有点渣渣的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