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26|评论: 1

豫剧里的旧日时光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 09:32 | |阅读模式


稿件来源:成都日报           2007-4-30 2:43:4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赵绪

  2006年元月15日,河南省会郑州寒意未退,穿过这个城市的金水河雾蔼初散,成群结队的老人们腿脚稍做舒展,各自围拢起来,抹掉琴匣上的薄霜,拿出一弦一梆,先是敛声静气,只等得得得敲响了,冲口激昂豪放地一嗓子喊,豫剧就这样沿着河畔,绕着公园,在这个城市里徘徊飘荡。

  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这一天,在遥远的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唱段正激越唱响,掏肝剖肺痛快淋漓地诉说“男女平等”的世界性主题,在这场名为“文化河南2006年魅力东方——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命题得到了最好诠释,而豫剧,也简化成一种文化符号,面对世界贴上了主流文化的标签。

  但这一切,对郑州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而言,都无甚紧要,飘荡在公园河畔的唱腔实在无法和他们焦灼的脚步合拍,而本地电视对维也纳金色大厅豫剧的转播也不具有足球赛的吸引力。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有河南梆子之称的豫剧,世代诉说的,是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它家常而世俗,土得掉渣,渗透着中原人的群体性格。因为河南人的性格开朗豪爽,所以豫剧表达情感惯常是酣畅淋漓,大喜大悲,敢爱敢恨,而且因为河南人固守“仁义礼信”的道德标准,故豫剧崇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戏剧结局,豫剧对于河南人,怎么抹都抹不掉。

  可郑州这城市的主流人群,却是和豫剧不搭调的,豫剧的热闹直白是草根的快乐,而青年志士在这个城市寻找的,是精英式的理想国。

  因为铁路枢纽,才有了郑州这个城市,同时也注定这个城市是移民城市。一个颇有贬损意味的民间俗语在全国流传:“郑州郑州,天天挖沟”,这也说明这城市的膨胀速度远远超出了规划人员的想象力,尽管2005年年底郑州的总人口统计数字是716万,但在2006年的15年规划中,预计到2010年,郑州市域内总人口将达810万人——每年都有无数来自广大农村的青年才俊怀揣着敢叫日月换心天的梦想,来这里谋图农耕之外的人生,如同急切地加入世界大家庭的中国一样,他们在研究怎么穿西服之前,最焦虑的是怎么祛除身上的泥腥气,忘掉豫剧里充盈的油烟味。

  所以,尽管河南省政府一直把豫剧作为“省粹”来宏扬,作为文化大省的标签向外推介;尽管河南电视台一档以豫剧表演为主体的《梨园春》在全国和全省农村闹得风声水起;可在郑州的中青年主流人群中,一切喧闹都是别人的,他们走在郑州这个商贸城纷攘的人群里,心里念叨着周杰伦的那句歌词:我的地盘,我做主。

  豫剧在郑州,仍然唱响在晨钟暮鼓的公园河畔,那些退休的老人,褪尽了野心和梦想,重新品咂着日常世俗的恬淡快乐,咿咿呀呀地唱起旧时光里的一波三折烟尘四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7-11 20:31 |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