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61|评论: 7

[梨乡文艺] 寻访抗蒙据点大获城(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gyxww.cn/GY/UploadFiles_4442/200903/20090328233455728.jpg
大获城仅存的南门
http://www.gyxww.cn/GY/UploadFiles_4442/200903/20090328233507933.jpg
炮台嘴遗址。左为悬崖,右为峭壁,此为军寨大获城第三道防线

http://www.gyxww.cn/GY/UploadFiles_4442/200903/20090328233515171.jpg

大获城城顶,神仙洞摩崖石刻局部

罗映辉   本网记者   张发政·文   陈春·图

    春分时节,记者接到退休教师陈玉泉热线电话,对方称:距苍溪县城东南20公里的王渡大获城(“大”古读“太”,至今人称太获城),是南宋都统孙臣、王坚为抗击蒙军而修筑的重要据点,而今距大获城有两点应当关注:其一,周围数公里,几个方向都有天然气气井。其二,近年外城护城河道的沙石被人疯狂挖掘,不少地方被挖得面目全非,若发洪水,山体滑坡有可能造成大获城被毁。陈玉泉希望注意大获城的文物保护。

    记者决定对大获城进行实地寻访。

原生态的古军事遗址

    记者从苍溪县城出发,前往王渡(今云丰镇)境内的大获城。洁白的梨花正迎风怒放,遍地的油菜花翻着金色的浪,刚刚经过一场春雨洗涤,空气格外清新,蕴涵着花的芬芳。

    汽车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在一个叫石头垭的地方停下,这里已经是大获城山脚下,大获城三面环绕宋江,仅西面有狭长地带与铜梁山相连,中间雄峰突起,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古时与合川钓鱼城遥相呼应,构成战略防御体系。

    未及登临,环顾四周,已感其蜀中屏障之雄姿。其山共分三层,大获城修建于山顶,距山脚有两公里路,上山只有一条沿着山脊的小路。近年来当地政府为方便游人,新修了直通半山腰的水泥路,走到水泥路的尽头,我们登上了在悬崖峭壁间开出的之字型的小路,小路仅能容纳一人通过,厚厚的落叶铺满了窄窄的石径,踩上去松软松软的,没有一点声音,可能因为游人稀少的缘故,路旁的荆棘快要长满了路面。仰头90度方能看到山上,行走期间顿感其险要,似乎还能体会到古战场攻防之情景。

气井对文物不产生威胁

    登到第二层,迎面走来一个老农,我们问起大获城的情况,这位叫杨菊良的农民告诉我们:1983年,县文化局为保护文物,把古建筑都拆走了,现在只剩下南门还在,上山的路是沿着西门而上的。当我们问起天然气开发,他告诉我们:2007年为(探测)找天然气,沿山都放了好多炮(物探勘探),把山上一口堰塘都震漏了,附近倒是没有进行天然气开采,他指者阆中方向说,最近的就是阆中土垭平寨有一口气井,其余就是在苍溪元坝有一口气井,除此就再没有了,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借同行的游人的望远镜,依稀可以看到阆中土垭平寨的井。听了他的话,我们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资源开发没有对文物产生破坏。

“处女地”期待开发

    我们继续向山顶进发。山顶的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1983年苍溪县人民政府立的“古大获城遗址”碑和三间各30平方米古建筑的屋基还静静地守候着,好像在等待游人的光临,几棵千年的古树默默地陪伴着他们。三株绽开的桃花显出了勃勃生机。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的玄妙观的香火还很旺,“古洞山家永聚玄风于千古,云山福地远留降荣扬万年”的对联显示着信众的虔诚,十几尊摩垭造像栩栩如生,“大获城玄妙观复古重修碑记”还清晰可见,只有碑文已经模糊难辩了。1983年刻于石壁的“大获城简介”还清晰可辩。两位正在打扫清洁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大获城名胜古迹众多,现存的有“大获莲池”、“墨池”、“神仙洞”、“观音洞”、“炮台嘴”、“刀枪库”、“马蹄石”、“沐浴池”、“石龟”、“石鼓”、“不竭井”等。他还告诉我们,明天这里将要举行庙会,到时候很热闹的,你们一定来玩哈,他热情地邀请我们。
大获城,还是一片原生态的“处女地”,期待着开发。

【相关链接】

■ 史书中的大获城

    清康熙《苍溪县志》载:“一山亭亭独耸,大江左绕,开栈道以通四门,其在西南者曰‘长庚’,曰‘阜财’,其在东北者曰‘启明’、曰‘锁钥’,皆巍峨万状,攀援不能达。”嘉庆《四川通志》载:“城固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时祟帧十三年知县沈国复修之。”宝右六年十一月,守将杨大渊出降蒙军,城废,建筑毁于兵火,明正德十五年重修山顶之“玄妙观”。

■ 大获城大事记

    公元1243年(宋淳祐三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将驻扎在今陕西安康之守军移至大获城,旨在“移金戎以护蜀口”,阆州治所及苍溪、奉国两县治所亦相继移于此。

    公元1258年(宋宝祐六年)蒙哥汗率军数万至大获城下,久攻不克,后因降方破其城,在此置东川路元帅府。

    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罢元帅府升保宁路,旋改为府。

    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大夏”,将设在大获城的阆州治所徙回旧治保宁城。

    公元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奇袭大获城,击溃凭险而踞的罗乃琼部十三团。翌年,为在苍溪塔山湾强渡嘉陵江,曾在大获城外城王渡古渡设红军造船厂,搭浮桥,操练水师。

    公元1966年6月,在大获城出土《万州诸军奥鲁之印》。该印为铜印,是元延祐四年(1317年)中书礼部造。此印之发现,确立了大获城在元时四川的特殊地位,为现代人研究元史及川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3年4月8日,苍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大获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国家地理志对《四川盆地的南宋城堡红层方山上失落的古城要塞群》的评价

    自1206年(宋开禧二年),铁木真在漠北斡难河(今鄂嫩河)竖起九脚白旄蠢,拜受“成吉思汗”称号,建立大蒙古国始,仅用了十六七年,便占中亚。越高加索、跨克里米亚半岛、抵第聂伯河,横扫欧亚大陆;21年后灭西夏;28年后灭金朝。然而,蒙古对偏安的南宋王朝,自1235年(来端平二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始,至1279年(来祥兴二年)崖山海战最后一役止,浴血45年才告得手。这其中,南宋在四川盆地的山城堡垒战,对左右战争局势、延长宗朝统治,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川中八柱之一“王渡大获古城”

陈玉泉

    大获城历来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宋金之战、宋元之战、明玉珍入川……好几个朝代的末世,义军与割据者皆以大获城为天险,拥兵自立。它不仅为名将余玠在四川营建的“抗蒙八柱”之一(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等齐名),亦曾为元兵部侍郎杨大渊、四川南道宣慰使、阆州军民元帅杨文安平定全川之指挥基地。

    大获城在南宋城堡体系中是以峭壁悬崖为天然城垣,以东河为护城河,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内城外城多道设防,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杰作。

    大获城境内多庙宇,诸如余公祠、张飞庙、王爷庙,还有玄妙观、魁柏阁、观音庙等,此外,还有众多石刻、碑记及摩崖造像。尚存者有明“玄妙观复修碑记”、“红军造船厂遗址碑记”,及“赤化全川”、“活捉卖国贼刘湘”、“义渡”、“放生潭”、“巴人洞避兵乱石刻”,还有“大获莲池”、“墨池”、“神仙洞”、“吊丧洞”、“观音洞”、“炮台嘴”、“刀枪库”、“马蹄石”、“沐浴池”、“石龟”、“石鼓”、“不竭井”等名胜古迹。

    大获城主体建筑及其它设施大多毁于元末明初之战火,不少古迹尚埋藏在遮天蔽日之丛林中,几株直径逾米的参天古树,依然萌发着翠生生的新枝。

    建于清代的王渡古镇,清前为大获乡(里),宋元时即为阆州州县交通之要津,通往巴(中)、仪(陇)之要道,清朝民国之际曾为苍溪、阆中、南部区域性商品集散地,水陆转运口,一度繁荣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它是军事、商业与文化结合之产物。为小巧灵活的东河船航行上至旺苍下至南部、新政(今仪陇新城)、合川、重庆,转江至阆中、苍溪、昭化、广元的必经之道。1933年驰名东河、嘉陵江流域的四层八卦大戏楼和王爷庙、高等小学校同王渡场镇一起毁于三天三夜的战火之中。

    建国前后,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王渡古镇渐渐衰落,而大获古城则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个性与文化品格得以保存。

    近几十年来是大获古城遭受人为损毁最严重之期,吊丧洞被盗,东、西、北门的城墙建筑被大量的拆除去修田、建房、修公路,一座座古墓被盗掘。最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两年,外城护城河道的沙石被人疯狂地挖掘。从西门以下河道起经红军造船厂遗址至南门下电视剧《强渡嘉陵江》拍摄基地一带,不少地方被挖得面目全非。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因东河河水冲刷河床造成古城东门大获坝以下两岸山体滑坡,十多户被迫搬迁。如今,河道不断毁损,若发洪水,山体滑坡将不可避免,若此,川北名胜——王渡大获城之遭遇将更加不堪。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获城:


 大获城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以东20公里处的王渡乡大获山上。此山东河环绕,中间雄峰突起,悬崖峭壁,天生奇险。宋绍定(1228-1233)中,为御蒙古兵始筑此城。淳右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介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沿嘉陵江战略要点设防把守。大获城为据点之一,守军加固增筑,使之与营山、大良、嘉定等据点构成山城战略防御体系,并先后移阆州治、苍溪及奉国治于此。清康熙《苍溪县志》载;“一山亭亭独耸,大江左绕,开栈道以通四门,其在西南者曰‘长庚’,曰‘阜财’,其在东北者曰‘启明’、曰‘锁钥’,皆巍峨万状,攀援不能达。”嘉庆《四川通志》载:“城固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时祟帧十三年知县沈国复修之。”  
 宋淳祐三年(1243),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为抗御蒙古军,令王智在此筑城。宋宝祐六年(1258)十月,蒙古首领哥汗率10万大军,从利州过嘉陵江,十月二十三日破苦竹隘,进围,王佐将军御处长宁山。王佐(本家七世祖)、徐昕出师失利,退守鹅顶堡。王佐(本家七世祖)利用有利地形死守,蒙军攻击10日不下,十一月五日,蒙哥亲自督战。数万之众,在望喜门外血战两昼夜,仍难攻下。王佐(本家七世祖)、徐昕统率鹅顶堡军民凭据险势,顽强抵抗。蒙哥损兵折将甚多。招来亲王非议。于是蒙哥在十一月七日再次亲自督军进攻鹅顶堡,黄昏时知县王仲出降。夜里蒙古军破城,乱阵中,王佐(本家七世祖)率残军与蒙古兵拼杀,士卒阵亡殆尽,王佐(本家七世祖)受重伤,遂愤然自杀殉国,翌日晨,其副将徐昕、王佐夫人张氏及部属、儿子等46人亦不屈而死。无一人投降。时人将王佐(本家七世祖)墓建碑、亭、作碑记,颂扬王佐坚贞。
清乾隆进士苍溪知县丁映奎有《王将军佐墓碑纪事》七律一首,其诗云:   
扪萝附葛陟高岗,满眼蓬蒿古墓藏。   
配骨百年沦草木,孤忠一死报君王。   
仲为不道城先破,昕有同心祸共当。   
寄语江边诸父老,年年椒酒奠斜阳。
   宝右六年十一月,蒙哥同木哥率部攻城,守将杨大渊出降。其后城废,建筑毁于兵火。大获山之“玄妙观”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六年(1801)、民国36年(1947)由道教信徒劳资修葺。1983年残存的玄妙观建筑被撤毁。今仅存部分残缺石砌城墙及南城门。1983年4月8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的景致,多么厚重的人文遭败家子些破坏了,杯具,当地政府是不是该抢救性保护呢,小地方有些历史不容易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29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快抢救性保护,太宝贵的文化遗存。

发表于 2013-1-2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之前怎么就没听过呢

发表于 2013-1-2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关注的人太少了!也说明地方政府缺乏宣传。;P

发表于 2013-2-6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0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