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培训、个人创业、就业服务工作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劳动就业与创业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我市劳动就业与创业工作有哪些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日前,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去年以来,市就业局围绕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和我市“363”工作计划,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继续深化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全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围绕改善民生 力促就业惠民创业富民 “去年,我市就业创业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服务,了解民情民意,帮助更多有就业创业愿望的群众充分就业和自主创业。围绕改善民生、就业优先这一主线,实施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工程,并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服务基层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市就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5394人,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248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6283人。培训农民工7994人,其中:在岗培训1320人,品牌培训56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114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2118人。开展创业培训33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贴息2299.5万元,帮助93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提供农村小额贷款428万元,带动就业574人。 就业区域合作 让求职者找工作更方便 强化就业区域合作交流,促进区域性城乡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和跨城区流动就业,区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金牛•邛崃”就业互动工作,全面推进就业合作,举办1次“金牛•邛崃就业互动用工招聘会”,组织用工单位32家,提供岗位1500余个,达成意向性协议366人,发放政策宣传资料7000余份;建立“金牛•邛崃”劳动技能培训协作机制,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组织城乡劳动力培训178人。 推进“成都邛崃•雅安芦山”人力资源合作工作,建立区域合作联络员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搭建了“邛芦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举办2次“邛崃•芦山区域互动现场招聘会”,组织45家企业到场,提供涉及保安、销售18个工种岗位2200余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08人,推荐创业项目50余个,发放政策宣传资料6000余份。 落实扶持政策 专项资金使用更加规范 高度重视政策宣传工作,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深入基层的就业宣传工作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就业政策,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规范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发放就业专项补贴资金780.3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40666人次2732.76万元,为符合条件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代缴医疗保险39344人次,代缴金额807.82万元。 围绕重点工作 着力推进城乡充分就业 扎实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园区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镇乡赶场巡回招聘等多形式的专项活动86场(次),提供岗位1.9万余个,达成意向性协议5356人。全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贴息2299.5万元,帮助93名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提供农村小额贷款428万,带动就业574人。以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实施就业援助,多渠道开发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7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结合市场用工需求,实施特别培训,促进稳定就业,开展培训2928人。 用工盆地独具特色 特别培训成效显著 依托旅游产业开发岗位,通过打造和政策扶持,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等得到不断发展,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市三产全面繁荣,新增旅游从业人员1669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就业用工盆地。依托园区工业开发岗位,全面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建设,开展政企互动活动11次,服务企业153家,收集、整理、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5万余条,2800余人(次)实现就业,形成了我市就业用工盆地。 为充分发挥我市工业、旅游、农业等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按照“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实施特别培训行动计划。按照“新型工业主导”战略要求,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名优白酒、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专业培训924人;按照“都市农业示范”工程需求,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用工需求,开展种植、畜牧、农副产品加工等专业培训624人;按照“先进文化引领”的战略需求,开展餐饮、旅游、竹编等专业培训1380人。 通讯员 肖敏 记者 袁国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