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老馆的大厅中部,一块看起来灰扑扑的大石头就躺在玻璃柜里。它灰褐色的外表上坑坑洼洼,却又在斑驳间透出点金属的光亮……别看它其貌不扬,这块石头可是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隆昌铁陨石。
作为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有三件宝贝:鼎鼎有名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以及这块“隆昌铁陨石”。据四川省隆昌县志记载,隆昌铁陨石于明代时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约五华里的道观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掘出,被人们看做“神物”,精心保存。1972年,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的老师在隆昌见到了这块奇特的“石头”,并带回成都地质学院研究。 经过专家鉴定,这确是一块由铁镍元素组成的陨石。它被命名为“隆昌铁陨石”,陈列于校博物馆内。“这是目前已经了解到的,四川最大的陨石。”82岁高龄的地质学教授刘兴诗如此说。 “天外来客”的身份被确认之后,成都地质学院的专家们对隆昌铁陨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范良明发表于1979年的《四川隆昌铁陨石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初步研究》一文,隆昌铁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合金,含量高达98%以上,几乎是一块纯铁。它的外形呈圆锥体状,高46厘米、长44厘米、宽20厘米,却重达158.5公斤,顶部表面较光滑、中后部布满近300个凹坑。 与一般铁陨石相比,隆昌铁陨石有个显著的特点:磁性很强,有明显的两极性。范良明在文中分析,“其原因估计是铁陨石经大气层坠落地面过程中,没有发生翻滚、旋转等方向上的改变,被地球南北极磁场磁化的结果。”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2年以来,曾有不少国内外博物馆或个人想通过交换或购买的方式得到隆昌铁陨石,但馆方都没有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