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说 弘 扬 孝 道
有感于巴中“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巴中”十大孝星宣传活动
文/晓寒飞雪
2007年初,巴中市委市政府隆重地表彰了由广大群众推选出的巴中十大孝星,并将他们孝敬老人的感人事迹,向全市人民宣扬。巴中电视台、巴中日报、巴中电视报都作了全面、持续的报道。力争把这种优良的敬老精神,传遍巴中每一个角落,让敬老、尊老、爱老、助老成为全市民众共识,进而营造一股清新的社会新风。赓即,十大孝星联名发布“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倡议,搅动了一池沉寂的春水。孝道精神,正在日渐深入人心,持续感动、鞭策、激励巴中儿女,摒弃以往对待老人的粗暴言行,养成以孝敬老人为荣的新风尚。
深深的感动反思之余,满心是不吐不快的欣喜。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部分。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从产生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最古老最厚重的文化,她泽被和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华儿女。其中,首倡孝道,始终是历朝历代所彰显的道德准则。“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德之先。”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思想,集中体证了中华民族最善良最温厚的一面——对人始终予以最深沉最博大的人文关怀。
如果说,个体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砖一瓦,那么,和睦亲善的家庭,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一项基本国策。胡锦涛总书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可见,党和国家业已把倡导孝道,放在了构建和谐家庭氛围的首要位置。承继和弘扬孝道文化,提倡敬老爱老尊老助老之风,理应是每个公民应尽之责。
“百善孝为先”,五千年厚度的华夏文明里,孝道永远是处在第一位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儒家一直把“齐家”作为“ 治国”、“ 平天下”的前提条件。而“齐家”的第一要义,便是古人所说的“敦亲”,孝敬父母,长辈和老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同样,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自古以来,这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着。一个社会,人际关系能不能和谐,首先取决于是否尊重周围的人,尤其是自己的长辈。社会是由许多单个的家庭组成的,如果你真正做到了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必然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尊敬周围的长辈,这样,就自然会营造出一种和谐敦厚的社会风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自己父母长辈的人,才会爱及别人的长辈。自然,这种奉行孝道所产生的道德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外化为对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良知,进而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用的人。相反,则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不尊敬的人,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好的影响,更遑论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了。
何谓孝?曰无违,尊敬老人,顺从老人情理中的意愿。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培育和滋生自己的感恩之心,仁德之心,也就不会产生任何拂逆不肖的念头和言行。“事父母,能竭其力”。就
可以家庭和睦,进而处理好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因着自己良好的德行和才识,成就一番骄人的事业,这也正契合了那句俗语:“家和万事兴。”果真如此,为官的,自会尽忠报国,一心为公;经商的,亦会勤恳诚实,不欺于民众;务工的,更加老实正直,用汗水和真诚换得他人尊敬;干实业的,必定心怀坦荡,严把质量关,不暗室欺心。奸邪没有了藏身之地,丑恶失去了滋生的土壤,恶念遁形,戾气消亡。和谐敦厚的人文环境,自然就会形成。
自古至今,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是孝道的优秀践行者。古之公认的二十四孝:卧冰求鲤,老莱子娱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奉孝为先,敦亲躬行,为后世垂范。更有那为了民族的大义而戮力向前的忠勇之士,舍小家而全大义。“国之不存,何以家为”,把一腔热血和忠诚,献给了自己深爱的祖国。他们回报给父母的,也许不是儿女绕膝的承欢,不是寒夜娱亲的温顺,而是让后人仰之弥高、感念不已的千秋伟业。忠孝难两全,却自会让父母在自豪中含笑终老。这,已然是尽孝的极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是坦荡无私、任劳任怨的。他们含辛茹苦,担惊受怕,抚育孩子长大成人。为了孩子的幸福安康,穷尽了一生的心血。孟母三迁,只为给幼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岳母刺字,惟愿儿子能精忠报国。幼儿园门前那长长的接送队伍,只为那份永远放不下的牵挂;骄阳下仍挥汗如雨的躬身劳作,但望儿女能享有一片浓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他们承受了所有的风霜雨雪,却从来不向子女诉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真诚,最无私的爱。作为儿女,最应该感激的人,当是他们。那么,让父母在垂垂暮年,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心爱儿女最温情的关怀,应是每个人必有的回报。虽然,儿女们的回报,远不及他们给予的万一。
今天,弘扬孝道,已是构建和谐社会这株大树上一朵恣开的鲜花。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倡导孝道的热潮。许多感人的孝义故事,正一天天被报道出来,持续感动着人们的心。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为救濒临死亡的母亲,毅然捐肾,谱写了一曲孝义赞歌;大四学生张尚昀,千里送母返乡,风雪一路,艰辛一路,感动一路。现在,以王志华、雷华宗等为首的十大巴中孝星也纷纷站了出来,以他们的身体力行,感染和鞭策着巴中全市人民,激励着为人子女者。他们所倡导的孝义之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巴中人咀嚼,消化,并付诸行动。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城市里,汽车洋房再不是梦里痴望,在农村,温饱也早就不成问题。然而,生活的改善,经济的腾飞,并未让一些恶习和丑恶消殆,反而变得更刺眼了。君不见,吃老、啃老,不敬不孝,打骂老人,甚至遗弃老人的发指行为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辛辛苦苦养育了儿女,老年却遭儿女绝情遗弃,垂暮的老人只有在孤寂中饮泣;功成名就,却认为自己的父母地位卑微有损体面,鲜廉寡耻不认双亲;为了妻儿的幸福奔走,却对老人不闻不问,让其在垃圾堆中捡拾残物为生……一桩桩,一件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人触目惊心,让人嗟叹痛恨。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敬老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一些人,竟弃之如敝履。推己及人,观照自身。老人的今天,就是青年人的明天。当少壮时,须体察老年的艰辛。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检讨自己的言行,都应在日常的生活里,从自己做起,从琐常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身边的老人。一粥一饭,总关血脉亲情;一丝一缕,全是感恩爱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感恩的眼神,一纤一维暖父母心;一个简单的拥抱,一番啰唆的叮嘱,细细切切报深恩。多回家走走,陪父母看看电视,叨叨家长里短,油盐酱醋;给他们揉揉肩膀,捶捶背,和他们一起转转早已生疏了的田坎,关心一下他们心爱的农作物。或者,静静的坐在一边,听他们缓慢的讲述你儿时的故事。……孝,就是由这些琐繁的日常小事连缀而成,汇成滚滚的爱心洪流,流淌奔涌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世纪初的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制约了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家庭养成,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可喜的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孝道是关键所在!”已然成为国人共识。弘扬孝道,尽子女的赡养义务,则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天然的职责。
但愿普天下的儿女,早一点体味到孝道所连缀的亲情,早一天善待自己老迈的父母。趁老人们身体尚好,多关心他们,及时地向他们表达你对他们的爱、眷恋和感激。因为,正是从他们那里,你们得到了生命最初的源泉。“爰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祀;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子欲孝而亲不在,千万不要让这种悲痛发生。有一句话说:人世间有三大能量物质,亲情、友情、爱情。爱情不可勉强;友情需要彼此真诚的付出;而亲情,却是冥冥中早有定夺,它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左右。是的,人生不光要有爱情的纯度,友情的广度,更应有亲情的深度。因为唯有亲情,才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我们都是为人子女的,揣心自度,对待日渐衰老的父母,自己已经做到了多少?我们真能做到问心无愧吗?
人之将老,心如稚子,单纯而敏感。那么,尽量不要用语言去伤害老人因衰老变得脆弱的心。让他们在耄耋暮年,尽量不要受到来自最亲爱儿女无端的戕害。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在儿女的呵护下,颐养天年。
巴中是劳务输出大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南下北上务工,留守老人很多,晚年生活的不便和心灵的寂寞,已成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市委市政府适时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力挺十大孝星,务必要让全市人民明白,孝敬老人,是我们每一个儿女的基本职责,是一项光荣的义务。并以此为契机,最终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娼妇随的和谐家庭关系。为敦厚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孝道文化在全市的倡行,随着敦厚文明的人文环境的形成,和谐美好的巴中明天,必将更加的辉煌灿烂。
2007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