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过年,不少同龄人还有晚辈抽的是软中华,开起了小车,神侃自己在外面如何如何风光……此处省略500字。过后悄悄一问,过年好多人抽的是歪中华,车是租回来的。这个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的你是一副“真面孔”,还是也“装”了呢?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在外打拼多时,也许每个人都希望体面地回到家乡,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实力体面,又不能不回家,于是,“装”便成了一种选择。从现实反馈看,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装,似乎装得不亦乐乎,不能自拔。 装,分为两种,一是无奈或善意的装,比如为了让父母放心,假装在城市里活得很滋润;为了赢得准岳父母认可,假装身价不菲。另一种则纯属虚荣,为了让乡邻仰望故意假装财大气粗,甚至为了达到一些幽暗的目的,处处显出一种有权有势有关系的派头。如果说前者尚且值得理解,那么后者则实不可取。 故意装得财大气粗有权势,既是蒙骗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也是羞辱自己,暴露出了功利的价值观和扭曲的成功观。这种轻佻的“玩笑”不要也罢。因为,既然是假装,一旦被戳穿,不仅颜面尽失还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在装的过程中势必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要装作有钱总须舍得花钱吧,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实力,难免假戏真做弄出一些很有排场的举动,排场往往是靡费的代名词。打肿脸充胖子,很可笑也很悲哀,脸打得再肿毕竟也成不了胖子,除了自己脸上火辣辣地痛,别人只会一笑而过。 再说,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假装出来的有钱有身份是虚幻的,只要是假装就可能露馅。大家都知根知底的,装一时尚可,装长久绝对不可能。 成功不是靠装出来,是干出来的。还乡“装腔”热,折射出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迷失,这是一种成功焦虑症,浅薄而可叹。从中也能看出社会上盛行的一些灰色逻辑,似乎只要有钱有身份便容易赢得尊重。若不以金钱论英雄,祛除身份符号,这些年轻人何须装模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