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质监局在抽查中发现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浦东教育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采购涉事企业生产校服的学校名单。目前,21所学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2月19日《光明日报》) 相信随着有关部门调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违法企业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起事件就与普通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的处理没有多大的差别,保不齐违法企业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再冒出来毒害学生 笔者看来,“毒校服”毒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当他们知道自己身穿的曾引以为豪的校服可能成为“回扣”对象的时候,或许会对社会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认识不到位恐怕还是致命原因。不论是不法厂家挣“黑心钱”,参与其中者“拿回扣”,还是相关部门一次次的重拳出击,都是着眼于事而忽略了事背后的人,这才导致了监管有漏洞、打击有死角,死灰复燃现象才一再抬头。 让孩子的眼睛充满童真;作为他们的呵护者,应当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信任和温暖。这个观念不树立起来,查处“毒校服”事件就难彻底,类似的毒奶粉、毒馒头、毒文具事件,也就会屡禁不止、屡打不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