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先生,感谢您的点评! 现就“费解”及“韵”的问题解释如下: 一、关于“费解”的问题: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和现代汉语不同,共有八种: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律诗共八句四联,也讲起承转合。本诗一二句首联的起意是:作者已六十岁退休了,是不受约束的浪漫之身了,且是不守天规贬下凡尘的;三四句颔联承接首联,说明作者一生都在为巴山域内的交通操劳,到了五十岁左右时,对官场的腐败感到心凉(60年为一轮花甲,半百即五十岁)!五六句颈联就要“转”了,若再承下去就无味了,形不成起宕波澜。七八句尾联是全诗的结束句。“半百”在“花甲”之后就不“费解”了吧! 二、关于韵的问题;韵分“古韵”(有韵书可查,分诗韵和词韵。诗韵共106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和“今韵”(即普通话同韵母的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随着时代变迁,同一个字古今读音有的就不同了〔如杜牧《出行》韵脚字斜家花三字中的斜字,普通话读xie,就不押韵了;而唐代却读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话的读音一样,就押韵。〕故今韵和古韵不能混用。写古诗词一般都按古韵书押韵,若用今韵的,一定要说明。本诗韵脚字“身、尘、滨、沦、神”出自韵书“上平声”部“十一真”韵,确实“滨”字按今韵读bin,就不押韵了,但古韵读ben,就押韵。 由于篇幅时间,举例不多,望谅!今后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