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子做的?橡皮泥?”春节期间的雁城上西街街头,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雕琢着手里的“猪八戒”,他的四周,围观的市民正七嘴八舌地讨论。“这不是橡皮泥,这是面人。”老人乐呵呵地答道。“现在很少看到捏面人的了,这是民间艺术啊。”路过的市民纷纷议论。 这位捏面人的大爷名叫刘多富,今年已经73岁了,近30余年来,捏面人已经成为刘大爷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师承河北艺人 “我这个手艺还是那年到石家庄出差的时候学的。”刘大爷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前是乐至某厂的机械修理工,1976年出差到河北石家庄,无意中看见旅馆门前捏面人的师傅将面人捏得栩栩如生,心中便萌生了学习捏面人的想法。 “我还是正式拜了师的,师父教得很尽心,可惜时间短了点,还没学精就回四川了。回来就自己在家慢慢琢磨练习,也慢慢摸出门道了。”说话的功夫,刘大爷又开始捏一只孔雀。“很多人看到这个五颜六色的羽毛都觉得是笔画上去的,其实是用不同颜色的面泥搓出来的,不过很讲究力道和巧劲,面泥的多少也要仔细斟酌,不然就捏成一团糟了。” 捏、搓、揉、刮、捻……各种颜色的面泥仿佛有灵性般在刘大爷手中变得服服贴贴。转眼之间,一只活灵活现的孔雀便“诞生”了,五颜六色的羽毛绚烂而不杂乱。无论是孔雀、孙悟空、猪八戒还是彩龙,全部5元一只,常常是一捏出来就被人买走了。 充实退休生活 刘大爷捏面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各种颜色的面泥、剪刀、木梳、刻刀。一个背包大的木箱就能装下所有的工具。“当年薛仁贵就是吃了一条龙形的面人,所以他才有九牛二虎之力哦。”在与记者的闲聊中,老人讲起了许多和面人相关的民间传说,话里话外透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退休了自己要找点事情做嘛,我又不爱打牌,就爱捏面人。” “捏面人的主材料就是面粉、糯米、糖之类的嘛,加上食用色素,简单得很。 ”当有路过的行人问起捏面人的技术时,老人总是很热心地回答。刘大爷告诉记者,自己的子女虽然都在雁城有正式工作,但都跟着自己学过这门手艺。 “这是几千年的民间艺术,不能失传了。 ”老人认真地说。据了解,从 1996年退休开始,刘大爷就时常在街头捏面人。 “退休了时间多了嘛,加上自己也喜欢这门手艺,平时就在街头捏。 2010年加入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以后,遇到庙会什么的,我也跟着去凑个热闹。这两年年纪大了,精力不行了,基本上只有过年过节才出来了。 ”刘大爷觉得,即使没人买自己的面人,正月里也应该到街头捏面人, “出来捏点喜庆的面人,增添点过年的气氛也好嘛,就当给大家拜个年。 ”记者看到,对每一个来买面人的行人,刘大爷总是不忘道一句 “新年好 ”,买到精巧面人的市民也总会笑着感谢这位慈祥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