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大难见精神
—通江县教育文化体育系统抗洪救灾纪实
7月2日晚9时至7 月8 日晚8 时,我县连续遭受大暴雨袭击,县城总降雨量达514.5mm、铁佛325.3mm、沙溪417.8mm、平溪243.0mm、涪阳427.6mm、瓦室432.6mm,特别是7 月3 日2 点至7 点,县城在其中两个时段的4 小时零5 分内降雨199.5mm。突破了1953 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场令人触目惊心的灾难中,全县受灾学校116所,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46万元,所幸的是,全系统无人员伤亡。倒塌校舍127间,面积5796平方米;因暴雨致危的校舍354间,面积17350平方米;毁坏围墙、堡坎2410米,场地9040平方米,教学设备182套,课桌凳1377套,图书34255册。
灾情发生时,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紧急会议,及时启动红色预警,迅速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同时组成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津华为组长的“学校抢险、灾区防疫工作执行组”,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指挥教育文化体育系统抗洪抢险工作。县教文局立即按照《通江县教育文化体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通过电话、传真和系统网络紧急发出《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全力抗洪抢险的紧急通知》。局党委、行政班子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抗洪抢险和防灾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召开局机关职工抗洪抢险紧急会议,严明工作纪律、明确抢险任务、强调抢险安全。局机关实行局领导包片负责、机关干部职工挂包联系基层学校和单位制度,除永安、铁溪、至城、沙溪、洪口、平溪片区因交通中断无法到达外,43位局机关干部职工于7月3日中午12时前分别到达挂包联系校点,参与、帮助、指挥当地学校和单位抗洪抢险工作。与此同时,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安排局党委成员轮班负责,专人值守,保证电话和网络信息畅通。实行灾情定时定点报告制度,从7月3日8时开始,实行灾情每2小时一报,特大险情现场直报,切实做到“有情就报、重情急报、急情特报”,及时掌握全县教文体系统灾情变化。教育文化体育网充分发挥快捷、方便优势,迅速报道抗洪抢险工作动态,提供气候、地质灾害基本信息预报资料。
各级各类学校在教文局统一指挥下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安排全面转入抗洪抢险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责任明确到岗、到人、到险情段。全县教师立即结束休假归校,片区督导员、学校校长和单位负责人亲自带班,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及时通报各地天气、地质等灾害情况,紧绷安全这根弦,并随时保证通讯畅通,确保学校和单位的监管不失控……
他们打响了抗击洪魔的战斗,勇对险情、精心组织,快速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在这次巨大的灾难面前,全县教文体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紧密团结、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在与自然灾害搏斗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有集体、有个人,有领导、有普通教师,有干部、有党员、有群众……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君凯,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莉,县委常委、县宣传部部长梁津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杜光鉴等市县领导于7月3日到8日,先后多次冒雨深入受灾现场查看灾情并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教职员工。每当学校与教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总是及时出现在大家身边,直到险情排除,人员全部安全转移为止。连续六天六夜,他们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喝过一杯热茶,一直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教文局局长田勇,妻子生病在成都住院,灾情发生后,他匆匆请了一位朋友护理爱人,就连夜冒雨往回赶。洪水阻断了交通,田勇经过近二十个小时四易其车才回到通江,一下车,就全力指导抗洪救灾,看望慰问受灾教职员工,规划重建,六十多个钟头没合眼。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照鼎卧病在家,灾情发生后,他奔波在杨柏、三合、云昙、三完小等重灾学校,参与抢险,没有一刻停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裕能,在受灾现场连续抢险2天后接着值夜班,没有一句怨言,第二天又早早赶到受灾学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萍在抢险中将脚扭伤,她拄着木棍,在别人的搀扶下仍坚持巡察瓦室、永安、铁溪片区的所有受灾学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向仕禹在去至城、洪口的路途中,泥石流淹埋了道路,他脱掉鞋,挽起裤管,冒险踩过没膝的烂泥路。办公室主任李炎从7月3日凌晨4点开始值班,查问灾情、协调人员、调配物资和车辆,全力确保抗洪抢险有序进行。安全股股长向荣东在抢险过程中脚趾受伤,血流如注,他顾不上脚上的伤口感染,一直坚持到各学校险情排除。
通江中学校长祝光荣在田径场地面下陷,堡坎多处发生断裂,人行石梯严重变形,多处发生险情时,不顾个人安危冒雨查险情,赢得教师赞誉。实验中学集中安排滞留在校学生食宿,教师统一护送学生回家,确保学生安全。通江二中新校区地质结构复杂,背后山体大面积滑坡,暴雨降临后安全隐患严重,屈仕统校长驻守现场巡查,当北街教师宿舍楼发生险情后,他督促人员疏散、安排受灾教职工生活,每天工作达18小时以上。通江三中校长罗建深夜带领教师疏沟排洪,避免了学校财产重大损失。实验小学中层以上干部洪灾期间共排除教学楼、艺术楼、操场等建筑设施险情共10余处,挽回经济损失数万元。三合小学应急分队在出现山体滑坡严峻险情时,迅速反应,快速出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人员伤亡。县示范幼儿园的儿童游乐玩具即将被倒塌的围墙掩埋的时候,闻讯赶来的女教师掏沟排水、抢搬玩具,滚爬在泥水中。山洪冲入诺江镇三完小校园时,全校老师在齐腰深的水里挖泥石疏排水沟,保护学校财产。杨柏小学五十多岁魏邦太老师在山洪涌来时,冒雨在深夜挨家挨户敲醒沉睡中的同事,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杨柏乡文化站干部杨光强因抢救集体财物被洪水围困不幸将左腿摔断,仍强忍着伤痛指挥群众撤离……
在滔滔洪水面前他们舍己为民、毁家纾难,谱写了一曲“万众齐心斗洪魔”的英雄之歌。
洪水无情人有情。在灾难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心系通江人民的安危,关注受灾群众。回良玉副总理对巴中的抗灾救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民政部救灾专员宋继华及时深入通江核查灾情。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询问灾情,关心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蒋巨峰省长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亲临通江视察灾情。郭永祥副省长及时深入抗洪第一线,亲自指挥抢险救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市委副书记、市长雷洪金在得到重大灾情报告后,立即快速奔赴现场组织指挥。省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处处长夏鲁川一行深入我县实地查看灾情。各级领导的关心慰问,鼓舞着每一位受灾群众,为我们抗洪救灾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文局适时召开灾后自救专题会议,成立了抗洪赈灾办公室,要求各学校尽一切努力妥善解决受灾职工困难。受灾学校成立了善后安置组,及时关心受灾职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让每一位受灾教师和职工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成了教育系统行动的目标。
7月4日上午,局机关、城区学校及直属单位“情系灾民·我献爱心”紧急募捐活动在教文局举行,50,100,200,400......大家纷纷解囊。在不到一小时内,筹得捐款19835元。自身遭受严重损失的通江中学、实验中学、二中、实验小学、三中、县示范幼儿园等单位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捐助活动中。他们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教育人,各受灾学校和教职员工纷纷表示不用这笔捐款,而把捐款送到更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众手中。
三合小学受灾老师来到为他们准备好的教室时,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热气腾腾的开水放在讲桌上,一箱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堆码在教室里,老乡送来的鸡蛋放在角落的篮子里,就连简易的床铺都为他们铺好。上级领导来了,校长来了,同志们来了,周围的老百姓来了,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切,一股股温暖流遍全身。
远在北京的“红军小学”筹备办公室的领导打来了问候电话,表示将对受灾学校提供大力援助……
在灾难面前他们大爱无边、互助互爱,演绎了人间一段最纯真的同志情、弟兄情、战友情。
百年不遇的巨大灾难没有吓倒通江教育人。洪灾过后, “保证让每一位学生秋期按时开学”,成为教文局最响亮的口号。拟定了《通江县中小学校教育文化单位灾后重建方案》,根据不同受灾程度,本着“先排险情、再行重建”、“自力更生、多方筹措”、“区别对待、重点扶持”、“实事实是、适用够用”、“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原则开展灾后重建。明确教育局局长是全县学校灾后重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学校校长是学校灾后重建工作直接责任人,要求各学校立足于早、立足自救,多方筹措资金,扎实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县教文局领导班子成员采用挂点帮扶的形式,深入受灾学校,实地查看了解灾情,核实受灾情况,指导重建工作。
各学校迅速展开灾后重建。三合小学的老师们在废墟中清理部分教学仪器设备,清洗课桌凳。中午,没有人休息,匆匆吃完方便面又开始工作,他们说:“学校遭灾这样重,我们尽不到其它力量,只有多劳动一点减少一点损失。”100多套课桌硬是让他们从淤泥中抢了出来。
三完小的老师们说:“趁着泥巴没干,好收拾!”灾后,他们铲淤泥,搬石块,捡垃圾,清场地,饿了一盒快餐,渴了一杯白开水。短短3天,及时清除了教室与操场内的积水、淤泥,修复围墙20多米。7月11日,县房屋鉴定委员会工作人员给出了“由于排水及时,教学楼沙砖墙体没有被长时间浸泡,故建筑结构未受影响,可以正常使用”的鉴定结论,在场的老师们孩童般跳了起来。
县示范幼儿园园长说,“全县受灾这么重,我们不能啥都伸手向政府要。”暴雨一过,他们迅速请来了建筑工人,修砌垮塌堡坎。
通江中学,实验小学,通江二中,烟溪小学,瓦室中学,芝苞小学,铁佛中学,杨柏小学……在各个受灾现场,汽车拉砖运沙,工人和教师抬石砌砖,一处处堡坎重新垒起来,一段段围墙恢复了原样。老师们挥舞着铁锹清除淤泥,挥舞着榔头维修桌凳。暑期的校园成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大灾之后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唱响了新时期通江儿女奋勇拼搏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