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川剧院是我国著名的国家戏曲剧院,前身为国营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建立于1951年元旦。1955年重庆胜利川剧团并入,组建为重庆市川剧院,1958年四川省川剧院一团并入。 剧院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根据“三并举”的戏曲剧目建设原则,在大力挖掘、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的创作、改编、演出也相当活跃,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剧院探索创新,坚持不懈,对继承、改革、发展川剧艺术,贡献卓越,成就斐然。现撷其要者,简述于后。 1952年西南观摩演出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院部分人员参与整理、导演、演出的《柳荫记》获剧本奖,《秋江》、《评雪辨踪》获演出奖;剧院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获奖状,周企何、周裕祥、袁玉坤、陈淡然分获演员一、二、三等奖。《柳荫记》以反封建的思想性、剧本的文学性、诗化的意境和语言以及优美的音乐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四川乡土气息;《山伯送行》、《祝庄访友》两折尤为突出,成为川剧折子戏中的精品。会后即为全省川剧团普遍搬演,是建国后川剧改革的优秀成果之一,在全国戏曲界有良好影响。 李文杰、许音遂、罗健卿(以上执笔)、蔡慰民改编的《煮海记》,由李文杰导演,高风莲、陈桂贤、徐文瀚、陈玉骏、王清廉、张树方等主演。1953、1954年间,以剧院为主组成的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及国内的巡演中,该剧是主要剧目之一。这出美丽的神话,以曲折起伏的情节,热闹与抒情相间的场景,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幻想,也讴歌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迫害的斗争;舞台处理也颇具特色,鱼蚌虾蟹的舞蹈场面,拟人化的羊群,借鉴红绸舞摹拟的熊熊烈焰、沸腾海水等,使舞台形象增添了神话的瑰丽色彩。剧本为市内外许多川剧团采用排演。 1956年剧院参加四川省戏曲青少年观摩演出,参演剧目有传统折子戏《单刀会》、《双拜月》、《水漫金山》、《情探》,唐少林、刘卯钊、田淑群、黎显容、何筱莲、夏庭光分获少年学员、青年演员一、二、三等奖,罗天福获青年鼓师二等奖。 1957年剧院一团赴武汉、黄石、南京、上海、济南、北京等地演出,历时半年。演出剧目有《乔老爷奇遇》、《焚香记》、《幽闺记》、《芙奴传》、《放裴》、《盗银瓶》、《牛皋扯旨》、《刁窗》、《青梅赠钗》、《醉隶》、《文武打》等,反应甚佳。其中,胡裕华、李文杰、张衡连缀整理的《幽闺记》,描写战乱岁月中一对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不落窠臼;运用喜剧手法展现悲剧冲突,风格独特。艺术指导薛艳秋,导演胡裕华、李文杰,苹萍、吴辉新、刘卯钊、陈玉骏、李侠林、徐笑侬主演。特别是剧院剧目组根据《黄界驿》剧本整理,李净白执笔的《乔老爷奇遇》(又名《乔老爷上轿》),通过变幻莫测的情节穿插,难窥底细的场次结构,渲染出浓郁的喜剧气氛,并从中塑造了心地善良、见义勇为而又不拘小节、诙谐风趣的乔溪形象。10月首演于北京吉祥剧场,导演李文杰,李文韵、苹萍、田淑群、李文杰、徐笑侬、王清廉主演。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喜爱,田汉、郭沫若为剧本改剧名、改写四首赋诗;李健吾、戴不凡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称誉它是“一本上品的奇妙喜剧”,对李文韵的表演推崇备至。剧本很快被众多川剧团体排演,长期活跃于川剧舞台上。一些兄弟剧种亦相继移植演出,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川剧剧本拍制了由韩非主演的喜剧故事片《乔老爷上轿》,从而把“乔老爷”推向全国。 1959年中国川剧团赴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作访问演出。历时142天,演出69场,同近8万名国外观众见了面,并作了电视广播。演出的剧目有《焚香记》、《芙奴传》、《谭记儿》、《柜中缘》、《秋江》、《拦马》、《金山寺》等,受到外国朋友盛赞,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剧院参加中国川剧团的有周裕祥、胡漱芳、袁玉坤、许倩云、蔡如雷、张巧凤、刘世玉、余果冰、赵书勤、肖又和、刘又全、胡明克、黄一良、徐文忠等22人。应特别提及的是,由周慕莲主持,胡漱芳、熊丰等参加整理的《焚香记》,是周慕莲对此剧目积40年艺术经验和执着追求的一项重要成果。1956年剧院首演时,由周慕莲导演,高凤莲、陈桂贤、徐文瀚、琼莲芳、李文杰等主演,反应良好。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的演出本,是席明真、李明璋参照周慕莲本和其他资料整理的,基本场次末动,有所增删。 1960年四川省文化局举办全省老艺人示范演出大会,剧院张德成、周慕莲、周裕祥、唐彬如、李述成、张宏恩、姜尚峰、琼莲芳、薛艳秋等应邀参加,各以自己的拿手好戏为各地川剧团选派的200名观摩代表作了精彩的示范演出,影响深远。 1960年剧院赴广州为秋季交易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嗣后赴武汉演出,历时半年,颇受好评。主要演出剧目有《碧波红莲》、《红梅记》、《荆钗记》、《绣襦记》、《梵王宫》、《荷珠配》、《芙奴传》、《乔老爷奇遇》等。 1961年剧院组织演出团晋京汇报演出,并赴天津、石家庄、郑州、开封等地巡演,反响强烈。主要剧目有《荷珠配》、《绣襦记》、《荆钗记》、《香罗帕》、《梵王宫》、《乔老爷奇遇》、《碧波红莲》等。其中李文韵、陈桂贤、李净白(执笔)整理的《荷珠配》,以传统原作为基础,并不大拆大卸,着重在思想内容上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成功地塑造了劳动妇女荷珠的形象。剧院1960年首演时,由薛艳秋、周裕祥导演,许倩云、李文韵、刘又全、赵又愚、五龄童、冯文澄主演。观众普遍认为此剧内容和艺术都具有特色,语言生动,地方色彩鲜明,喜剧气氛浓郁,演员的表演诙谐幽默,余韵无穷。晋京演出后,老舍曾根据川剧本改编为六场同名话剧,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公演。薛艳秋、袁玉坤、李净白(执笔)整理的《绣襦记》,对老本去枝蔓,立主干,保留主要场次,保持其喜剧风格,突出表现李亚仙和张三、李四等生活在社会最低层、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优秀品质,与封建卫道者的虚伪残酷、违背人情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剧院1960年首演时,由薛艳秋、周裕祥导演,夏庭光、刘卯钊、李家政、赵又愚主演。晋京演出时,由袁玉坤饰郑元和。在中国剧协召开、由田汉主持的川剧座谈会上,与会者肯定该剧剔除了糟粕,保存发扬了传统艺术的精华,集中洗炼,增强了文学性,丰富了表演,熔悲剧喜剧于一炉,体现了川剧幽默、风趣的特色,雅俗共赏;对袁玉坤、刘卯钊的表演亦给予高度评价。李行整理的《香罗帕》,别具一格。在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接触,哪怕是早已订婚、即将结婚,会晤交谈也被看作越礼行为,剧本由此引出一系列喜剧场面,摇曳多姿,风趣横生。剧院晋京排演,由薛艳秋导演,许倩云、秦淑惠、王世泽、刘卯钊主演。在首都及各地巡回演出中,受到文艺界人士和广大观众一好评。夏衍在《剧本》月刊发表题为《〈香罗帕〉是一出好喜剧》的评论文章,认为“剧本的结构十分紧凑,编剧的针线很密,没有败笔,没有破绽,连一些看似很不重要的细节也运用得非常巧妙。……我想,看看这个剧本,再仔细研究一下重庆市川剧院的演出,对讨论和研究喜剧的编剧和导演问题,是会有许多启发的。”文章中还高度评价了许倩云在这出戏中“显示出她是扮演这一路角色(正旦兼彩旦—笔者)的奇才”。剧本为各川剧团普遍采用,也是为兄弟剧种移植演出较多的川剧新剧本之一。 1965年,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大会在成都举行。重庆市观摩演出团以川剧现代戏《龙泉洞》、《嘉陵怒涛》参加观摩演出,并为大会展演现代川剧《江姐》,均获好评。席明真、刘铭改编的《江姐》,原为越剧。剧本集中概括地描写了江姐光辉的一生。通过在各种场合中对敌人、叛徒的斗争和革命工作的生动描绘,展现江姐的内心世界,既讴歌了她的斗争性,又抒写了她深厚的同志爱、夫妻情和对革命后代寄托的无限希望。嗣后,剧作者将越剧《江姐》改编为川剧高腔本,增添了成岗的行动线,加写了劫狱和迎接解放的场次。由刘世玉、秦淑惠、刘又全等主演。曾又石、张力改编的《嘉陵怒涛》,原为京剧,描述重庆解放前夕工人阶级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为求翻身解放,向反动统治进行的政治斗争;同时还着重描写了青年女工林玉英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逐渐觉醒,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李行与原京剧作者合作,将京剧移植成川剧。周裕祥导演,许倩云、何青玲、邬骏鹤、袁玉坤、周裕祥、赵书勤、马文锦、车敏主演。博得与会各代表团及蓉城观众的热烈欢迎,成渝两地报刊、电台广为评介,影响较大。《龙泉洞》,王燮编剧。该剧描述某人民公社在响应省委号召兴修水利过程中,党支部副书记李灵芝团结对敌,从而取得了阶级斗争的胜利,掀起了生产斗争新高潮。故事曲折,矛盾复杂,蚂蚁绣字、飞泉断流、哑巴说话等情节具有传奇色彩。结尾处,哑了十年的李青山突然放声高唱,以一板长30余句的【襄阳梆子】倾吐压抑心声,唱腔高亢激昂,动听、感人。观摩演出大会,反应强烈。导演周裕祥,张巧凤、冯文澄、徐又如、李家政、庞祖荣、赵又愚、秦淑惠主演。 1966年作为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剧目曾晋京汇报,并到桂林、柳州、南宁、武汉、湘潭、衡阳、长沙等地巡回演出。 1988年沈铁梅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重庆市“梅花奖”零的突破。参赛剧目:《三祭江》、《阖宫欢庆》、《凤仪亭》。 1990年马文锦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赛剧目:《刁窗》、《逼嫁》(饰鸨母)、《凤仪亭》(反串吕布)。 1990年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在北京举行,川剧《孔雀胆》参加展演,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席明真,艺术顾问袁玉坤、许倩云、熊正坤,导演宋天伟,沈铁梅、熊平安、马文锦、赵又愚、谢正新、天池主演。该剧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自1955年在重庆首演以来,剧院三度复排,演出300余场。首演由周裕祥导演,许倩云、袁玉坤、阳友鹤、吴小雷、陈淡然主演。改编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如原作中的段功是“端严、公正、无私、勇敢而又娴雅的”,在川剧改编本中却是“刚愎、粗犷、愚忠……”。川剧本中阿盖公主力劝丈夫段功接受部将杨渊海的忠告,激流勇退,远离梁国虎狼巢穴,与农民义军领袖明二合作。段功执迷不悟,还十分反感,甚至在阿盖说出了梁王夫妇与丞相车力铁木尔合谋用毒酒杀害他时,仍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这不但揭示了段功的思想本质,而且使阿盖、杨渊海的形象更为丰富完美。川剧《孔雀胆》的改编、演出,风靡成渝,誉满全川,郭沫若先生本人也十分满意,看演出后为扮演阿盖的许倩云欣然命笔赋诗相赠,有“押不芦花犹健在,江城又见应春开……一夕氍毹人满座,全场巾帼泪盈腮”等句。参加中国戏剧节复排时,席明真再次对剧本修改、打磨,删枝去叶,使戏更集中精练,由原(演出)3个半小时压缩到两个半小时;唱词道白,文情并茂,雅俗共赏。导演则把音乐形象的塑造作为重排创新的主要手段,他要求音乐和蒙古宫廷音乐与川剧音乐相结合,设计出既有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又有川剧传统风格的主题音乐,并贯穿全剧;唱腔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以适应人物形象和情绪的需要,进行风格统一的再创造。沈铁梅扮演的阿盖,以情贯穿,对英雄的爱慕之情,对丈夫的温柔之情,对夫死的绝望之情,通过她舒展的身段、传情的眼神,特别是那声情并茂的唱腔,塑造了一个柔情万端的公主形象。有唱腔“女状元”之称的沈铁梅,再度展示了她的天才。当丈夫遇刺后的一大板【端正好】,行腔委婉,高低自如,一片对丈夫的钟爱之情,演唱得淋漓尽致。熊平安扮演的段功,重在个性的刚直、忠心的展现,身段、招式、唱腔具有阳刚之气。马文锦扮演的王妃,戏不多但会演,抓住了在舞台上每一次展现机会,成功地运用身段和唱腔,活脱脱地突现了一个“不要儿子要情人”的王妃形象。赵又愚扮演的车力特木尔堪称一绝,他不描成丑凶的脸,却活现了一颗丑凶的心;表演看不出什么传统程式,却处处将招式融汇在程式艺术之中。 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北方片)在太原举行。剧院以新编古装推理剧《婚变案》参加交流演出,编剧倪国桢,导演胡明克,刘树德、马文锦、许咏明、胡艳主演。该剧以新娘王娇娇在成婚时一变傻姑娘、二变老妪、三变尼姑、四变和尚的“变”为轴心悬念,少奶奶在多“变”中施计,县令胡图在探“变”中推理,戏在叠“变”中递进,剧中人在窥“变”中胡涂,观众在看“变”中愉悦。机趣横生,满台生辉,剧场效果强烈。戏剧行家认为,该剧构思巧妙,“变”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扣人心弦,耐人回味;演员的表演很美,看起来几乎是满台丑,但丑得很美,体现出川剧喜剧的一大艺术特色。交流演出圆满结束,《婚变案》获剧目奖,倪国桢获编剧奖,马文锦获优秀表演奖、刘树德获表演奖;为表彰《婚变案》在戏曲创作、演出上探索了一条推理剧的路子,文化部特别给予剧院探索奖的殊荣。 2002年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节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在长沙举行,谭小红以《乔子口》、彭欣綦以《水牢摸印》参赛,均获二等奖。 2003年首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在郑州举办,钟斌以《金子》唱段“生生死死长相随”参赛,获红梅大奖;吴熙以《人间好》唱段“白蟮再不把道修”参赛,获红梅金奖。 2003年川剧《金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政部评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川剧《金子》是剧院近年来在继承传统艺术,广泛吸收其它门类艺术精华,致力于川剧艺术改革和近现代戏创作探索的优秀代表剧目。隆学义编剧,胡明克导演,陈安业(原陈安业、李冰、郭莘舫)作曲,沈铁梅领衔主演。该剧根据曹禺先生话剧《原野》改编,改编本在遵循曹禺先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新的视角着眼,将原著一、二主角换位,以金子的命运轨迹为主线,对原著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层次的开掘,体现曹禺先生寄寓在金子身上的希望和价值追求,并在现代化、戏曲化、川剧化、地域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成功地体现了“借鉴立足本体,创新不失本色”,在戏曲创新的探索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剧本是一个诗化的独特文本,文采裴然,语言幽默,大俗大雅,达到了十分难得的境界;导演将川剧传统程式、特技与剧中情节、人物动作、心理的处理进行了有机融合,全剧具有强烈的韵律感,突出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在音乐创作上,作者在保持和发扬川剧音乐特色的同时,广泛吸收了四川民歌的音乐素材,对声腔音乐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整部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川剧艺术特色。沈铁梅以非凡表演才华及精湛的声腔艺术,使金子的艺术形象光彩夺目。其他五位演员,陈雪(饰焦母)、刘树德(饰白傻子)、赵勇(饰仇虎)、张建平(饰焦大星)、罗吉龙(饰常五),个个演艺精湛,个性鲜明,配合默契,形成以沈铁梅为中心的强大演员阵容。川剧《金子》从1997年首演(当时名为《原野》)至打造成精品以来,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南宁、成都、苏州、杭州等20多个城市演出150余场,参加国庆50周年献礼、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川剧艺术节(两度)等展演,并赴韩国、法国(两度)、瑞士进行文化交流。共荣获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川剧艺术节金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和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沈铁梅)、文华剧作奖(隆学义)、文华导演奖(胡明克)、文华表演奖(沈铁梅)、文华音乐创作奖(陈安业、李冰、郭莘舫)、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金奖(隆学义)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编剧奖(隆学义)、优秀导演奖(胡明克)、优秀表演奖(沈铁梅、赵勇、陈雪、刘树德)、优秀音乐创作奖(陈安业、李冰、郭莘舫)等20余项国家级大奖。2002年当《金子》不断荣获国家大奖时,市政府为剧院记立“集体一等功”,并给予了重奖。 2005年黄荣华获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赛剧目:传统折子戏《评雪辨踪》、《阖宫欢庆》,新编历史剧《长乐悲歌》。 2006年经过剧院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继黄荣华荣获梅花奖,剧院成为第四次摘取“梅花奖”桂冠的优秀院团,为重庆戏剧界争得了荣誉,市政府第二次为剧院记立“集体一等功”,并再次给予了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