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新浪博客 龍潭民俗文化風景區
茶亭乡位于盐亭县北部,与梓潼县仁和镇、大新乡和盐亭县来龙乡、双碑乡等乡镇接壤,处于莲花湖腹心淹没地带,幅员面积44.95平方公里,全乡有八千多人。一直以来,茶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业,将桔梗种植作为中药材发展主导产业,并成功与太极药业集团签定合作协议,在全乡建立4000余亩的桔梗种植基地,其中,在龙前村建立桔梗标准化种植园500亩,并积极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挖掘其食用价值,拟在该村新建以桔梗为主的泡菜生产、加工厂。茶亭乡的桔梗曾远销韩国、朝鲜、日本、安徽、山东等国家和地区。 长期以来,茶亭以发展中医药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当地在每隔几年农历三月十七均要举行歧伯行乡(即瘟祖行乡)活动,纪念歧伯诞辰,届时并进行桃子龙、水龙、蚕龙等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全县仅有五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茶亭正在将歧伯行乡活动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茶亭被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舞之乡。 歧伯是远古炎帝时代的历史伟人,是中医学理论的创始人,和黄帝以问答的形式构成了中华第一部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堪称中医药学术的鼻祖,史称“医祖” 、“ 天师” ,民间敬作“歧伯神” 、 “药神” 、 “瘟祖” 、 “中药始祖” 。“歧黄之术”就是指黄帝与歧伯铸成的中医学术的代称。 歧伯自幼聪明、善思考、勤奋好学,有远大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现象,还精通音乐、测量日影、才智过人。他目睹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寻访良师益友,尝味草木、药谷探险、洞中炼丹、合药配方、奔走四方、施医救人,终成为华夏民族一代民医。陈修园著《医学三字经》云:“医之术,本岐黄、灵柩作、索问详、难经出、更洋洋......”道出了中医“岐黄之术”始于《黄帝内经》。《难经疏经》言:“昔者歧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伊……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帝制社会,君权是至高无尚,然何世代医学皆称“岐黄之术”?可见古之著书立史者都尊重史实,把臣排列于君之先而定论称“岐黄之术”。 据《汉书.艺文志》载,远古医学经典有“七经” ,分别是《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百氏内经》、《百氏外经》、《旁篇》,现汗存《黄帝内经》一经。史实证明歧伯开创的中医学理论在中华医学史中的最高价值和伟大贡献,他对中华民族的人民健康、医学构建、社会发展、历史前进建树了第一座丰碑。 歧伯出生在古歧舌国,今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北面茶亭一带,歧舌国境史称“药谷” ,由峰岭、峦、谷、坡、坪、坝构成的药谷中自然生长着数百种名贵中草药,歧伯以此为基地研究中草药与人治病给蚕防疫。据传,歧伯与轩辕黄帝元妃嫘祖的母亲歧娘是同胞兄妹,他曾担任西陵民族最早期的首长,全力支持嫘祖种桑育蚕的创举,并北上陈山(宝鸡)献丝促成黄帝西蜀防贤、嫘轩联姻、民族大联盟。 歧伯者歧姓人,古时习用地名为姓。而今茶亭乡境内与歧伯医药文化相关的原始山名、庙名、地名、人名数不胜数,例如:歧伯山、药谷、药神洞、药王岭、歧伯坡、歧伯湾、歧伯梁、歧伯亭、歧伯庙、歧伯殿、天师庙、天师殿、天师桥、歧伯墓、歧伯坟、歧伯树、歧伯坝、歧伯沟、药溪、药潭、药池、药市…… 龙潭歧伯庙附近歧伯沟一位老中医梁仕茂一家人就有梁歧玉、梁歧林、梁歧发、梁歧明、梁歧英、梁歧秀、梁歧国、梁歧培、梁歧章等,歧伯坝有何元歧、何绍歧、何子歧、何守歧、何歧芬、何歧芳、何歧琼、何歧章等,因为歧伯的后代儿孙习用有祖姓的名字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继承忠孝美德。 歧伯故里民间的传统民俗十分丰富,例如:“歧伯行乡”,又叫“瘟祖行乡”,相传抬着歧伯神像游行乡间便可驱瘟除病、人畜平安,有一首民歌道:“歧伯爷爷瘟祖神,三月十七把乡行。遍地草木都是药,家家户户享安宁。”并在行乡之前要举行隆重的诞辰庆典,还传承有《歧伯献丝》、《药神洞成仙》等川戏。 农历三月十七日是龙潭歧伯行乡的民俗传统日,又是盐亭县城乡流传的“中医会” ,城乡的医生、江湖郎中、药铺店员都要集会庆祝,还和国民政府在1936年公布的“中药节”,其日期相同这不是巧合而是史实的自然结合,因为三月十七是歧伯的生日。 古时歧伯以药谷为基地研究中医药,而故里的人民世代皆以种药材为支柱产业,以桔梗为主的药材远销到韩国,家家户户都是药农,药农不但种药还登山进谷去挖采“药谷”中自然生长的数百种名贵中草药。 悠久的歧伯医药传承,得天独厚的药材产业,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文化,共同铸就了歧伯故里优秀而先进的歧伯医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