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07|评论: 15

”借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8 00:08 | |阅读模式
IMG_0034.JPG

                                                       借条”
                                                   
                                                   作者:376

   钱虽是符号、数字,人们生存中的“硬道理。”这无声的“硬通货”,在有些人手中,也是会有感情的,昭示出价值取向。

   米老师与朋友小杨等小聚聊天中,无意间谈道:接高中学生李好的来电,又喜又忧。喜的是:学生终于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在求职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被某卫生局招聘。忧的是:他因家庭极其贫困,尚欠学院学费五千元,学院将扣发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而用人单位又非要毕业证原件,才会签用工合同。

    米老师因买房、装房,目前手头较紧,正为此事发愁。第二天中午,小杨给米老师来电话说:“您昨天讲的学生的事,我一夜难以入眠。今天在单位,我将此事告诉了要好的同事,有两位朋友和我愿意资助您的学生,帮助他度过难关,圆梦理想。”米老师听后,不断地道谢!并将此喜讯告诉了学生李好。

    晚上七点钟,米老师和李好及其辅导员老师(班主任)到了约定的茶房与小杨及其好心人见面。大家相互问候就坐后,李好很有礼貌地鞠躬致谢!接着,眉头紧锁,用极其复杂的心情向大家述说:“我出身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小学时父亲因病逝世,母亲改嫁到生存条件相对较好的近郊农村。初中一年级,母亲因患乳腺瘤,无钱医治,不久也病逝了。继父为供我们兄妹二人上学,风里来雨里去,在建筑工地做杂工。屋漏又遭连夜雨,在一次施工中,继父不慎从三楼摔下,造成双腿残疾,卧床不起,家里只靠继父每月200多元的低保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为保我读书,妹妹只好休学……”大家静静地听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学生讲述着过往的事。李好叹息了一声又述说:“考上高中,在万般无奈之际,我给市委书记写了求助信,此信转回到学校,多亏了米老师的资助,他还发动党员捐钱,设立了专项基金,才使我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上了医学院。大学四年,除日常生活开支,每学年还要缴学费五千多元。我努力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获取最高的奖学金。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都去打工凑学费。平时,我节衣束食,每天几乎只吃两顿……即便如此,还是欠学院的学费。”听到这些讲述,大家心里酸酸的、百般滋味。

     辅导员老师接过话题向大家介绍:“李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大学入了党,是学生会的组织部长。该生勤劳朴实、心里品质好、意志坚强、乐于助人,深得老师的喜爱,同学们的尊敬。”

     听到辅导员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赞扬,米老师激动地问:“学院知道李好一路走来的艰辛吗?”“知道!系主任和我到李好家中访问过,他的家庭情况,应算学院最困难的。”“难道学院不可减免他的学费吗?难道不可以特殊解决吗?难道不可以变通,他给学院打‘欠条’,先发毕业证给他急用,待他工作后,挣了钱再来补缴欠款?”米老师连续的几个讯问。辅导员老师解释说:“欠学费,不发毕业证,这是文件规定。李好的情况,系里也多次向学院反映过……据我所知,学院只对08年,在地震中有死亡亲人家庭的学生,才给予了免学费。”

     李好又低沉地说:“因欠学费,我也向学院提出了减免或先拿证后补款的请求;也去贷款,说我己毕业,又无财产抵押;也找亲戚借过,这些门路,统统都被堵死了。在机会中争扎、在无奈中困扰、在彷徨中无助的我,只好求助尊敬的米老师。”听了学生的苦衷,米老师站立起,动情地说:“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机会不是留给每一个人。眼看李好要自食其力,却被毕业证、欠学费卡住了。如果不是小杨等好心人的鼎力相助,李好将失去这次机会,而且将对他心灵带来巨大的打击和创伤。心灵的伤痕是用金钱都难以弥合的。”

     米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杨从手提包中拿出用牛皮信封装好的“爱心款”,边递交给李好边说:“昨天听了米老师的摆谈、今天又听了介绍,我们为米老师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动。几千元钱,对有些人算不了什么,但它却是关系到学生前程的‘未知数’。我和我的同事共凑了三千七百元资助李好,去补缴学费,领取毕业证,圆梦理想。”这份爱心款,是一份关爱、一份友情,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心愿。愿它流进李好的血液,在一生中起作用。

     米老师见李好眉头舒展地接过小杨手中的资助款,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对李好说:“不足金额,由我来资助。李好要给杨阿姨打‘借条’。”小杨连忙摆手说:“不用打,不用打。这是我们自愿无偿资助的。”“要打借条!”米老师强调说:“因为李好工作后,就有工资收入了,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本色,‘借条’对他是一种约束力;更重要的是给他心里暗示:‘一个人去帮助别人,自身要有足够的强大。’记住这份情和信任。”小杨听了米老师阐述的打借条理由,也不再坚持不打‘借条’了。”

     李好给小杨打好了“借条”,感激地说:“感谢老师和好心人的雪中送炭!我会记住这份情,不会辜负您们的希望。”


     好心人用爱心托起了学生李好走向社会、实现理想的起点。


  后记:

  此爱心举动。事后,在“借条”问题上,引起了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做好事就不应该留尾巴,叫学生打“借条”,实质上不是资助 。
  另一种意见认为:赞同米老师的做法,既有情有意,又能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对其成长有好处。

  朋友:您认为呢?


IMG_002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3-28 07:52 |
:lol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8:00 |
千里送鹅毛 发表于 2013-3-28 07: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朋友的支持!是否该不该打“借条”,望能听到你的高见。
发表于 2013-3-28 09:50 |
米老师做得对。
打的不是“借条”,而是更深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0:30 |
川北金丝猴 发表于 2013-3-28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米老师做得对。
打的不是“借条”,而是更深的爱!

赞同朋友的看法。在爱心公益中,要看其对象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在进行物资方面的资助时,还应在思想上多给以启示,使之成为有用之才。李好的现状,正如米老师所说:“因为李好工作后,就有工资收入了,应该保持勤俭节约的本色,‘借条’对他是一种约束力……”
发表于 2013-3-28 11:12 |
米山 发表于 2013-3-28 10: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同朋友的看法。在爱心公益中,要看其对象的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在进行物资方面的资助时,还应在思想上 ...

这是“标本兼顾”式的大爱!: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1:26 |
川北金丝猴 发表于 2013-3-28 11: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标本兼顾”式的大爱!

“标本兼顾”式的大爱,是爱心公益的实质所在!
发表于 2013-3-28 11:36 |
米山 发表于 2013-3-28 1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标本兼顾”式的大爱,是爱心公益的实质所在!

: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3-3-28 15:32 |
更赞同第二种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5:49 |
毒日头 发表于 2013-3-28 1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更赞同第二种说法

谢谢朋友的参与。
朋友的观点与我的看法一致。
发表于 2013-4-1 11:02 |
借条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让李好知道困难的时候还是有好心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9:29 |
烈火中永生+ 发表于 2013-4-1 1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借条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让李好知道困难的时候还是有好心人的。

对头。赞同朋友的看法。

发表于 2013-4-8 02:08 |
我以为,出具“借条”的做法是对的!“借条”对于受助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鞭策!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07:16 |
也要说两句 发表于 2013-4-8 0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以为,出具“借条”的做法是对的!“借条”对于受助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鞭策!

赞同朋友的看法。献爱心应标本兼顾,使被受者能引起思想上、心灵上的感悟,也能有爱心和感恩之心。我曾经有同事,一对一捐助一个农村贫困生读高中,到了高三下学期,该生不愿外人知道她是被捐助生,也不愿人知道她的家庭贫困,她还认为捐助者是为了图名和有企图,她考上大学后,就不理睬捐助者了,双方关系恶化,反目为仇。这一事例,值得深思。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6:22 |
幻雨号 发表于 2013-4-16 14: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只是和眼前坐着的这个陌生美女聊了不到三句话,她就开始不断要我的手机号码。
我坚决没有给她。
就这 ...

朋友:你的跟帖是否找错了地方,文不对题?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