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字无睡意】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目”从上向下才是“垂”,躺着就不是“睡”了。“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觉”,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 【我在古代不是我】“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作为代词指“我们”。 【公子的公来自何处】有人说,公子的“公”来自公母的公,是男子的意思,这就大错特错了。公子的“公”是一个敬称,它实际上是来自公私的公。在我国古代,小家小族称为“私”,随着家族小国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包括族、小国在内的诸侯国,大的诸侯国与称为族、小国的“私”相对,称为“公”,诸侯国的国君称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公子”也是指“大(太)子之外的诸侯之子”了。这样,作为诸侯之子的“公子”就具有尊贵的含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于引申的中国人把自己敬重的人或自己的长辈都称为“公”了。如把海瑞称为海公,把包拯称为包公,把外祖父称为外公等等,数不胜数,都是这个意思。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除了这些,南京童学馆幼师还告诉了我们很多国学冷门知识,想了解更多可以持续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