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是古运河上的景观桥,名叫“步云廊桥”,取“平步青云”之意。在泇运河之前,这里并不是运河航道,只有一条季节河。当地居民在宽度有限的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桥,供平时通行。泇运河开通之后,河面变宽,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能力建造下面可以过船的跨河大桥,而这里作为船只装卸货物的繁忙地段,又不允许私人渡船提供摆渡,运河因此成为一道“天堑”。明朝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浙江省余姚县才子马希曾(音zeng),出任峄县知县。马知县来到峄县不久,就亲临台儿庄,拜访漕河官员和当地士绅。他发现运河上没有桥,于是捐资建了一座竹木结构的大桥。 这幅楹联:“梯级可谐欣捷步,云程有路喜先登。”说的就是李克敬通过读书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步云桥历尽风雨,到清代末年,仍然能够过往行人。后来,这一带爆发捻军和幅军起义,步云桥成为起义军进攻台儿庄的通道。咸丰年间,幅军占领台儿庄,清廷派僧格林沁率八旗劲旅围攻。在幅军从木桥上撤离时,因为人多拥挤致使大桥垮塌。 桥面上的石雕,内容不是李克敬,而是汉丞相匡衡自学成才的经历。步云桥经历了两个朝代,目睹了许多善与恶、血与火的故事。和平年代,置身桥上,看帆船往来,船上不仅装载着代表名利的货物,而且还乘坐着充满情义的人。见贤思齐,精神境界逐步攀升,由平民成为国家栋梁。战乱时期,人性恶得到释放,伤及的是整个国家和所有百姓,于是人们呼唤和平,祈祷国家长治久安。 大桥南面的石雕,是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几代人对朝廷忠心耿耿,保家卫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英俊潇洒的杨宗保,还是台儿庄老穆家的女婿呢!当年,穆桂英在今天运河南岸的穆柯寨占山为王。辽国进犯大宋,摆下天门阵。杨延昭、杨宗保父子奉命出战,不知如何破除。已经到五台山出家的杨五郎献计,说要破天门阵,需要降龙木。这降龙木就在穆柯寨里。杨宗保来取降龙木,与穆桂英一阵对打,戏剧性地结为夫妻,两人同上战场,破了天门阵,为国家换来太平。这桥面上的石刻,以写意的情节和写实的技法,讲述了杨宗保练就高强本领,成为国家栋梁的故事。在此,我祝愿向往军旅生涯的游客,在保家卫国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由士兵成为将军,实现凌云壮志。 在重建台儿庄古城时,当然要重建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大桥。经过多次论证,最后决定不再恢复原先的竹木结构,而是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景观桥,并在桥上增加了联亭式长廊,供游人在雨天观赏古运河景色。桥名根据清代以来口口相传的名称,取名为“步云廊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