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69|评论: 29

川剧传统折子戏的继承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在近三百年历史的长河中,通过历代艺术家门的不断努力,改革创新,为川剧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川剧生、旦  、净 、末 、丑各行当中,都有各自的代表作“看家戏”。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环境条件各异,观众的审美标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看家戏”也未必尽善尽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冷静下来,客观的看待前人留下的这些“看家戏”,有必要进行梳理,作一个新的诠释,我们无资格去指责前人,评头论足,倒是应该去做他们的未尽事宜,他们在天之灵也感欣慰。改革创新也不是现在才兴,其实前人已经做过,不乏先驱,号称“红灯教主”的川剧丑角表演艺术家王国仁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比一般艺人的文化高,学识渊博,对川剧传统艺术的真缔了如指掌,轻车熟路。所以他把传统的东西都要拿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去皮”,有的“挖心”,如此这般标新立异,操了个“红灯教主”——改革派。

    综观这些年川剧舞台上加工整理的传统折子戏,如兰光临的《怀玉惊梦》、晓艇的《逼侄赴科》、阳友鹤、何国经、杨薇三位老师的《人间好》,无论是文字整理、情节安排、唱腔设计、技艺使用都很得体,应该说是成功之作。《人间好》确实好,好就好在它不失川剧韵味,又出了新意。在那春意盎然的音乐声中,把一个“妙龄少女”白鳝仙姑在美好的人间穿花拂柳、扑蝶嬉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身临其境、心旷神怡,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享受。

    我也不甘寂寞、斗胆妄为,把继承老师的几个传统折子戏进行了加工整理。如《新辕门》、《曹甫走雪》、《烛影摇红》、《杀伯奢》等戏。这几个戏是我们川剧生角行的应工戏,又叫“工份戏”,很抢眼,观众喜闻乐见,演员爱演,能极好施展演员的表演才华。

    曾经有人对我说:“你在继承师辈的基础上,也该轮到你们这代人去动动脑筋了,就是师辈们的看家戏,今天看来还有瑕疵,有待你们去解决,特别是唱词态水。”是的,在很多传统折子戏中水词太多,唱来应口的“听祥端”、“说根苗”彼彼皆是,是该清理一下。如《新辕门》中唱词雷同,不符人物身份、情景之处,我将原来杨延昭接赵德芳的唱词改为:“斩宗保与太娘一场争吵,斩宗保又惊动八大当朝。杨延昭整衣冠躬身拜倒,恕微臣未远迎贤君量高。云从龙风从虎御香缥缈,金驾至有何事赐教臣僚。”显然,这就高于原来的应口之词,打上今天的字幕也是过得去的,这才不失杨延昭、赵德芳君臣之间的语言交流。又在赵德芳求情未准唱的:“听说是斩宗保王心害怕,胆大的杨延昭不遵国法。眼睁睁救不了宗保儿驾,”改为:“怪道来杨家将敌国胆怕,军令严赏罚明令王赞誇。救宗保我奏叔王召他见驾,”可以比较,孰合人物身份、情理?我们没有过份咬文嚼字,观众也能听懂,又不失整个戏的风格。在唱腔改革上我冒着叛逆之嫌作了大胆尝试,把原来只用胡琴“西皮”唱完全剧,改唱为“三下锅”即川剧的胡琴“二黄”、“西皮”、“弹戏”,使声腔丰富多彩,不让观众有听觉疲劳。当然,这一改动引起了褒贬不一之说。没关系,新的不成,老的还在。我想旦角的《三祭江》都可以唱“三下锅”,我们生角行的《新辕门》为何不可?例如《曹尃走雪》,这个戏解放初期被禁演,理由是它宣传了“奴隶主义”、“封建主义”。这出戏说的是明朝宦官魏忠贤诛杀“东林党”,曹天官全家被杀,老奴曹甫保护遗孤天官之女月娥逃离险境,奔赴山西大同投靠月娥的未婚夫。主仆二人历经艰辛,在崇山峻岭之中,风雪交加,曹甫脱下棉衣给月娥御寒。因他老弱多病,体力不支不幸死去。死前他幻觉到了“南天门”见到了各路神仙前来接他。鉴于“奴隶主义”、“封建主义”之嫌,因此被禁演。这是个唱做并重的好戏,丢了可惜。怎样才能叫它起死回生,重现舞台?我想,首先要把涉嫌“封建主义”的“南天门”情节去掉,而把所谓“奴隶主义”的“根”明确地告诉观众。我是这样改的,当曹甫脱下棉衣给月娥时,月娥拒绝不受,曹甫对她道出他的生世及这件棉衣的来历。当年曹甫乞讨度日,卧倒长街,气息奄奄,月娥之父曹天官下朝遇见起了怜悯之心,叫下人当即给他买了这件棉衣,并收留府中为奴,起名曹甫。让观众了解他的解衣因果,这是曹甫知恩图报,患难见真情的必然行为。哪里还有“奴隶主义”之说?这个戏应该是重新组织写了。唱腔上把原来的胡琴“西皮”改唱“弹戏”,因“弹戏”有悲壮、凄楚、婉转之感,比“西皮”更为合符此剧的情节表达。听说这个戏前辈有“绝活”,饰演曹甫的演员不化妆,为在曹甫死前让脸变青、发紫(闭气),因为受冻鼻涕流出一尺多长(使用刺激物),再收回去。自愧我没继承此类“绝活”,只在唱腔表演和刻划人物上下了功夫。今天的舞台和观众是否还接受鼻涕这个“绝活”,有待研究。再如《烛影摇红》,是川剧生角泰斗级人物陈淡然老师的代表作。一提到此戏就自然想到他,就像提到《迎贤店》必然想到周企何老师一样。这出戏说的是弟谋兄位的赵光义行刺赵匡胤的故事。该剧以做工见长,唱词很少。演员要有过硬的形体功夫,在刻划人物行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他的诡秘、机智、冒险、凶残的复杂心情。我在化妆造型上不化“大妆”(常见妆),而是“小妆”,行话叫“电影妆”(黑白片),就是上眼皮不用红加上蓝色,右眉上端点棵黑痣,让人物显得阴森一些,像随心变,外化了他行刺的心情。这就有别于其它,而是“这一个”行刺者赵光义的特有面目。把那支凶器竹扦插在面部左眉旁,观众一目了然来者不善。当然,照理说凶器不外露,因为是演戏,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戏剧可以逾越,都是在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中进行演绎”。在赵光义内唱“倒板”“八月十五月正圆”中改了俩字,把“正圆”改为“昏暗”,预示了今晚宫中有事,江山易主的环境氛围。又将原来的“马门腔”唱完出场改作半唱半出,把自己映在墙上的影子视为御林军,急躲回去窥测究竟,表现了他行刺心虚、提心吊胆的恐慌心情,起到了带戏上场,比原来程式亮像、慢不轻心更为贴切。在他用手探明赵匡胤背瘩患于何处时,我加了由于他的心情紧张,突发“鸡爪疯”(痉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嘲笑了这位心狠而又胆小的行刺者。在将竹扦刺入赵匡胤背部时,拨了耳帐二人进行搏斗的造型,借用了花脸行的“理渣”(胡须),来揭示人物的残忍和猩狞。在演出中得到了内外行的认可。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振玉先生看了这个戏说:“当我听到你要演这个戏,我就想起了陈淡然先生,这是他的代表作,你能行吗?不错,你改得好,几个地方的情节发展处理及表演都合情合理。你们这代人应有所探究、有所发展,才合符时代的要求,因为你们是有文化的一代艺术家。据我了解你的老师赵炳益字都不识,他们是靠口传心授,你们就不行了。要讲戏理,有发展才对。你老师这戏也唱得好,看得出你是集诸家之长,还有发展,应该如此,否则就有负众望了”。又如《杀伯奢》,也作了删繁就简。将原来曹操和陈宫出场时唱的俩段改为一段,在表演中情节表达不清楚、人物关系不明确、事件发生不激化的地方给予了强调和突出。特别是陈宫和吕伯奢见面时的核心唱段,声腔和唱词都作了处理。当唱到:“曹骁骑闻听他的心胆怕,执佩剑他杀。。。。。”,用胡琴过门伴奏他的改口为:“霎时间就离却你的家。我二人出庄正上马,见一贼子甚凶煞。纵火把人的庄廊化,又把人的全家杀。。。。”,违心的说是别人干的,别家别祸,与你无关,怕吕伯奢承受不了这一事实。这样就解决了过去陈宫说得太明,吕伯奢又过份愚钝不解之弊。又将陈宫唱的:“他杀人连累我又奔他乡”改为“到此时我才悔印挂中梁”。显然,原词不是陈宫此时此刻的感慨,因为他们在亡命天涯路经此地,怎说是“又奔他乡”呢?不合情理。在这句唱腔处理上,用了无伴奏的韵弹唱法,充分揭示了人物此时的悔恨之情。在戏结束时,将原来二人各自唱完各自下场,改为陈宫见吕伯奢无辜惨死曹操剑下,不忍离去,曹操看出陈宫的心事,叫了一声“公台,走!”,陈宫向曹操微微点了点头,内心是说“你好狠毒,我算认清你了”,给后来的《陈皋夜宿》,二人分道扬镳留下伏笔,戏就更完整了。

    顺便累赘几句,也给改革继承有关。改革创新是好的,但在追源溯流上要谨慎,不要顾此失彼,把自身好的东西丢了,弄成一个“大杂烩”,让人哭笑不得。有人调皮地说:“再过十年八年,只怕川剧要查DNA了”。还有,就是加工整理的剧目中出现的弊病,我把它总结为“满”、“快”、“累”、“烂”。“满”,是指剧目中塞得太满,堆积无隙,十八般武艺面面具到,就像一桌“满汉全席”还要再加海参鱼翅,让人视觉已超负荷,倒了胃口,不如小酌一杯,有滋有味。“快”,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快节奏,这往往在参赛剧目中见到,由因时间所限,就得去赶、就得去快,该让观众品滋品味的时候,却是飞驰而过,让人失望,感到遗憾。“累”,就是在剧目中不安排“开天窗”,忽略了抒情透气,让人喘息。满台锣鼓的“把把壮”,就像让人卡住勃子快要窒息。周企何的《迎贤店》、陈淡然的《烛影摇红》都无“把把壮”,却给人带来了有张有弛,挥不去、忘不了,使人回味无穷。“烂”,在一些加工剧目中常常看到技艺使用的不妥。如旦角行的“水袖功”,不分人物、不分剧情地烂用。我胆心这会不会像“吐火”“变脸”那样烂市。当然,无艺不吸人、无情不动人、无技不惊人,但也应有个当否之说吧?一管之见,抛砖引玉,仅此而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8-16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写得好!看后又长见识了!谢谢!
发表于 2007-8-16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好多生角戏、胡琴戏,没挖掘,未整理,不见演。真诚希望现在的老师们多留一些音像资料在人间。

另杨昌林老师:

论坛网友们陆续上传了一些您早年出版的磁带(唱片)资料,但难见全貌。究竟总共出版了哪些剧目,目前尚无网友

列出个大概,本人囿于条件也无力堪此重任,特请求杨老师作为当事人能否提供一个您所出版磁带(唱片)资料的剧目

汇总(最好有录音年代),便于网友们进一步收集、研究和欣赏。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也盼望有条件有能力的网友整理出杨老师的出版情况。

发表于 2007-8-16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杨老师不但能唱善演会写,更重要的还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能反复斟酌,而不是片面主观的下定义。

发表于 2007-8-1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剧情入理,以理入戏,戏中带情,以情填词,以词表意,艺意相融,大家风范,集中体现。

好文章!好文章!赞同楼上意见,扬老师费心,不胜感谢!!

发表于 2007-8-16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费心哦~!弄了这么多~!写得好~!文采甚佳~!记得那年在重庆,我们在华伟宾馆谈戏~!你把你对几个戏处理给我们说`!处理得很好~~~~!佩服~![em06][em06]

发表于 2007-8-1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戏经典,令人折服!

发表于 2007-8-17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杨老师的文章.受到很多启发.也增长了见识~~~~~~~

发表于 2007-8-17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祝昌林老师和安玉老师健康愉快!

发表于 2007-8-18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好.好.

发表于 2007-8-1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多一点川剧表演艺术家像昌林先生一样,写一些探索川剧改革的文章,以推动川剧振兴!

发表于 2007-8-21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杨老师不但戏唱得好,文章也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在剧场还聊了很久。[em17]

发表于 2010-9-8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发表于 2010-9-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杨老师不但戏演得很好,此文章也非常有价值!

发表于 2010-9-8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起!

发表于 2010-9-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
写的好,巴适!!!!!!!!!!!!!!!!!!!!
  拜读了!!!!!!!!!!!!

发表于 2010-9-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讲得好,讲出原由,讲出了践行,指出了弊端。支持!支持!支持!

发表于 2010-9-10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对川剧的传承和弘扬所持有的精神让人敬佩!让我们受益不浅![/b]

2021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9-1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不仅戏演得好,文章也写得好!顶起!
川剧不仅要在发展中继承,还必须要在继承中发展。川剧永远姓川!请容我给戏迷朋友帖一幅杨老师的化装照
IMG_3160.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