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96|评论: 11

[生活•情感] 二老山下的歧伯文化(嫘祖故里 多彩盐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4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老山下的歧伯文化
   
  据老人讲在公元1637年李自成军过盐亭县境,有一年迈兵卒因腿伤不能从军,被李自成军抛弃于林山铺,当地一寡居妇人收养治伤,后结为夫妇。这对夫妇逃兵荒,顺弥江北沿到了现在的茶亭场定居,因膝下无儿,且心地善良,见南来北往行人饥渴,便在茶亭场老鹰嘴转拐处建一草亭,扯香笼草熬汤。免费为行人解暑止渴。这对老人死亡后,好心人抬至场镇对面环山之巅安葬。后人以示纪念,将山名改为二老山,把老人供茶草亭命名为茶亭。乃至今天的茶亭乡也是因这一典故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黄帝元妃、人文始祖、中华母亲——嫘祖的舅父、中华医祖——歧伯,就诞生于这片沃土;歧伯作著《黄帝内经》为天下人解病痛、祛疾魔、壮精骨、炼斗志,使东亚病夫终成东方巨人; 被后人誉为“华夏中医始祖”,“中华医学鼻祖”。他首创以中草药为人治病、开医药之先河。助嫘祖养蚕兴衣。辅弼黄帝铸成大联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统一的东方文明大国。受封在岐舌国、拜军师、国师、天师。他精通医学、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易学,为人类健康发展、历史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歧伯出生在古歧舌国,今嫘祖故里四川盐亭北面茶亭一带,歧舌国境史称“药谷” ,由峰岭、峦、谷、坡、坪、坝构成的药谷中自然生长着数百种名贵中草药,歧伯以此为基地研究中草药与人治病给蚕防疫。据传,歧伯与轩辕黄帝元妃嫘祖的母亲歧娘是同胞兄妹,他曾担任西陵民族最早期的首长,全力支持嫘祖种桑育蚕的创举,并北上陈山(宝鸡)献丝促成黄帝西蜀防贤、嫘轩联姻、民族大联盟。
  而今茶亭乡境内与歧伯医药文化相关的原始山名、庙名、地名、人名数不胜数,例如:歧伯山、药谷、药神洞、药王岭、歧伯坡、歧伯湾、歧伯梁、歧伯亭、歧伯庙、歧伯殿、天师庙、天师殿、天师桥、歧伯墓、歧伯坟、歧伯树、歧伯坝、歧伯沟、药溪、药潭、药池、药市……
  在歧伯庙附近歧伯沟一位老中医梁仕茂一家人就有梁歧玉、梁歧林、梁歧发、梁歧明、梁歧英、梁歧秀、梁歧国、梁歧培、梁歧章等,歧伯坝有何元歧、何绍歧、何子歧、何守歧、何歧芬、何歧芳、何歧琼、何歧章等,因为歧伯的后代儿孙习用有祖姓的名字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和继承忠孝美德。
  歧伯故里民间的传统民俗十分丰富,例如:“歧伯行乡”,又叫“瘟祖行乡”,相传抬着歧伯神像游行乡间便可驱瘟除病、人畜平安,有一首民歌道:“歧伯爷爷瘟祖神,三月十七把乡行。遍地草木都是药,家家户户享安宁。”并在行乡之前要举行隆重的诞辰庆典,还传承有《歧伯献丝》、《药神洞成仙》等川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七都要举办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瘟祖行乡”,以此纪念。
  龙潭民俗文化风景区曾经申报的蚕龙、水龙、桃子龙已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正在努力打造“岐伯行乡”大型非遗项目。首家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龙潭建成龙潭庙庙前分左右两根高耸蓝天的石“天官笔”、各高三丈三尺、粗6尺3寸,屹立于悬崖上的“石伞”,三国文物“关刀石”。龙潭还有先进的传统文化“龙潭民间易学会”在全国有名。2011年,茶亭已被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三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舞之乡。
  龙潭人民正在不懈努力打造歧伯文化,传承好非物质文化。在此也要感谢刘仕龙老人,而今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已年过古稀,却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挖掘,宣传歧伯文化。歧伯文化不仅是盐亭的文明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瑰宝。

                                                                                   NIUSHIN 2013年3月13日整理于成都

本帖最后由 云奚山人 于 2013-4-16 07:45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6 收起 理由
云奚山人 + 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4-14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victory::handshake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4-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上相关的图片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13-4-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在盐亭茶亭乡境内岐伯宫拍到的。
IMG_0755_conew2.jpg

发表于 2013-4-1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756_conew1.jpg

发表于 2013-4-1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775_conew2.jpg

发表于 2013-4-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773_conew2.jpg

发表于 2013-4-1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发表于 2013-4-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岐伯,究竟是哪里人?围绕这个问题,由于岐伯乃传说中医家,资料欠缺,全国讨论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不尽一致,但总归起来有定论的应该是下面三种观点:
一、陕西岐山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许多学者认为:仅凭“岐山”断定是岐山人,难免牵强附会。因此,近年来,人们多持第二种说法,即认为岐伯是庆阳人。因为就现有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只能是庆阳人更有说服力。
二、北地(今庆阳市)人。《辞海》载: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泊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据说岐伯曾随广成子赤松子、中南子等仙人学医,白天识药、尝药性,晚上习养生之道,掌握经络医术黄帝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庆阳也有崆峒山,即小崆峒,和平凉的崆峒山遥遥相望。为什么在庆平两地有两个崆峒山?而且相距很近!这难道不和岐伯没有一点关系吗?大崆峒-小崆峒-桥山一一相连,多像天上的三星,庆阳人叫山星。这种观天象识地理的方法,岐伯肯定注意到了。岐伯游走于庆阳平凉之间,和广成子,中南子谈天说地。黄帝从桥山闻讯赶来,岐伯在崆峒好友的推荐下,成了黄帝的大臣。他受黄帝的命令品尝百草。南宋史学家郑樵说岐伯是“望出安化”,就是今甘肃庆阳为岐伯乡籍,宋以前无说.自宋·邓名世始,《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安化岐氏",罗泌《路史》等认为岐伯为岐姓之祖,潘自牧《记纂渊海》指实岐伯为甘肃庆阳人,郑樵《通志》及明清《庆阳府志》《庆阳县志》皆沿其说。宋代以降,岐伯被作为医学正统之祖被请进庙堂供奉,除庆阳以外,历史上单独为岐伯建祠立庙者概莫有之。大量出土文物、传说故事、方言、人文历史等均是岐伯乡籍在庆阳的有力佐证。岐伯历来受庆阳人民尊崇。明、清《庆阳府志》载:“岐伯庙在今南原。”即安化原,今董志原。《庆阳县志》记“岐伯庙在县城南嘉会门外。”2003年庆城县在周祖陵森林公园东山修建岐伯祠,成为弘扬庆阳古代文化的一大旅游景观。我的庆城老家就叫药王洞,而这药王,我认为肯定与岐伯有关。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后据说《难经》八十一篇,称为八十一难,为根据《黄帝内经》内容而写的八十一条答辩议论,包括有关把脉经络解剖五脏疾病,以及针灸治疗法等理论;作《内外术经》十八卷,教制九种针灸之方法;作《经方》,为记载药剂治疗之书;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国古代药物的著作,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类居多,故有此称(今原书不传,有清孙星衍等辑本)。后来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如今,庆阳一带,农村懂针灸的人很多,多都技艺高超。这也可以证明千百年来歧黄之术的影响之深。我小时候,就亲眼看见我的一个姑奶奶针灸治病,当人问她:“你咋会的?”她一个不识半个字的女人,都知道岐黄针灸师傅教的。我大伯大妈都会针灸,而且技艺相当不错!我们村的大夫,差不多都会针灸。这么多懂针灸的人,都从那里学来的?不得不令人深思!
、四川盐亭人.岐为古姓,又作歧。在古代,“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记》),“姓千万年不变”(顾炎武:《原姓篇》),所以古代的姓必有其祖源和流别,但歧姓之人,史籍绝少有记载,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则岐姓显系小姓,分布亦不广。《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吕氏春秋·功名篇》载:“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岐舌、支舌、反舌,即“舌在前,末倒向喉”,此蛇也,则此岐舌国当为以龙(蛇)为图腾之岐姓部落。《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淮南子·地形篇》载:“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而复苏。”人死而能复苏,则人终不死也,此即《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谓“不死民”也。据此,则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远古岐姓之聚落,仅见于此。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成都平原以东,以龙(蛇)为图腾的部落,应为氐羌族,岐舌国当为这些氐羌族中的一小支。氐羌族以龙(蛇)为图腾,《山海经》曰:“先龙是生氐羌。”《殷墟卜辞》称:“龙来氐羌”。邓少琴先生《巴蜀史迹探索》谓:“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地。”西汉水为嘉陵江西源,其水西南为白龙江,即邓先生所称“有龙之称”的地区。古代龙蛇不分,蛇亦龙也。嘉陵江流经四川北部及川东部分地区,很早以来就是氐羌族活动的范围,这一地区位于成都平原东北,《抱朴子》所述岐伯曾去过的缙云山即在此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氐羌人在这一地区活动的痕迹处处可见,如川北盐亭县,北宋《元丰九域志》云:“盐亭一时已多氐语,可见旧日氐人之盛。”明杨廷和《过盐亭》诗云:“土俗旧从张老变,高山曾受杜陵知。”杨自注谓:“县人多氐语,自隐翁张俊之变之。”(见《全蜀艺文志》)明末清初,盐亭等地所受战乱影响较小,土著居民尚多,其语言习惯得以保留,至今盐亭人语中仍多氐语痕迹。
我认为第三种说法也很牵强,它是一种类似咬文嚼字的证明,与就理论证明理论太接近了!所以,说服力也就大为逊色!至于纪念,关羽不是全国到处都有纪念的庙宇吗? 对于岐伯更不必为怪!
          选自《庆阳文化》作者:郭卓茂
本帖最后由 蜀山连绵 于 2013-4-14 10:51 编辑

发表于 2013-4-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岐伯故里究竟是不是盐亭?

发表于 2013-4-1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让人清醒,现实催人奋进: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3-4-1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歧伯故里究竟是盐亭还是甘肃庆阳?专家是要看证据的。如嫘祖故里在盐亭,有一直接有力的证据就是“唐碑"的出现。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