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生长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的在房前屋后,有的在田边地角,有的在路边塘前,有的散布山野,与其他树木交替共生,更有的成片成林,唤为竹海。
一拢翠竹,几许人家,在我的家乡川北,这是常见的景观。冬去春来,竹披上一身绿装,点缀在山野,静静地扮演着指向标的角色。当风轻轻吹过时,竹竿轻摇,竹叶沙沙,洒在竹叶上的阳光碎片不停晃动,让人眼迷。
竹为农人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晒垫、背篼、箩筐是农村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些都是用竹编制而成。用竹制的工艺品做工精细、形象生动,在四川已有几千年历史,竹编与蜀锦、漆器一样是巴蜀民间工艺的骄傲。竹的嫩芽叫竹笋,清香扑鼻,脆嫩爽口,深为广大百姓喜爱。
竹挺拔俊逸,自古以来便为中国文人士大夫推崇,竹象征气节,象征中华民族宁折不弯的的气节。竹不仅为诗文赞颂,更为画家青睐。北宋文同"胸有成竹”画竹于墙上,雀鸟误以为真,撞墙而坠地。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味,不可居无竹。”唐朝王维在《关帝诗竹》中写道:“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飘零”。竹得到很高的赞赏。竹面对风霜,傲然挺立,故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之说。
我不是士大夫,对竹的气节不敢妄谈,但竹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正象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竹的精神实质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士文化”精神:“下士窃名,中士立名,上士淡名”。发明中国计算机“王码”的科学家王选曾说过:我不能做到淡名,我不能算上士,我能做到立名,最多只能算中士。
近年来在我的家乡,竹被大量砍伐,送到公路边竹品收购站被机器打城碎片,说是送去造纸。虽然竹的繁殖力、生命力较强,但过度的砍伐可能造成资源的匮乏,甚至物种的毁灭。希望林业部门制定政策,适度保护,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见不到这种品行高尚、方便实用的人类的朋友。 本帖最后由 蜀山连绵 于 2013-4-15 21: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