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虽不是“少小离家”但也算“老大回”了。今年春天回了趟老家,回到村里老人们都叫我乳名多么亲切!在外这么多年了除了父母没人这么叫我。不过令我尴尬的是我已经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看着小时候记忆里挺年轻的一张脸如今也爬满了皱纹,不得不感叹时间的流逝。村里的孩子们别说名字就是是谁家的我都不知道了,但是还是和我记忆里一样,两条鼻涕长流短滴的感觉太长了就往里吸或者伸出小舌头往上舔,可爱的小脸蛋因为玩泥巴的原因涂上了一层不均匀的“粉底”,看见我一个陌生人出现在村里便躲在婆婆或者爷爷身后眨巴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带着一丝腼腆的笑容小声的问:“婆婆,她是那个?”呵...多么熟悉的场景,小家伙的一句话仿佛把我拉回十几年前,曾几何时我也有过这般相同的举动?只是站在我前面的人已经不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婆婆在里头。
告别了村里的老人,我来到婆婆坟前,余光中那首《乡愁》此时最能表达我的心情,只是“母亲”二字要换成“婆婆”。婆婆坟前是一片开得极盛的油菜花,我想老人是高兴的,她一辈子吃苦,只喜欢实际的东西,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花的果实可以榨出菜籽油。老人的面容还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和蔼;老人的怀抱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安心;老人的手是那么的粗糙但又是那么的让人怀念;老人很瘦,她的背没有父亲的宽厚;老人很矮,没有母亲的高挑;老人很凶,没有一个女子应该有的温柔,但老人又是那么的犀利!对!就是犀利!用她特有的强悍让这个家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时至今日父亲都常说家里最有本事的就是你婆婆!她在这个家是永恒的存在!
燕子莺儿,蜂媒蝶使,正春光明媚时。
收拾好心情已是黄昏,这个时候正是晚饭时间,炊烟袅袅升起燃烧秸秆的味道随风飘荡,还夹杂着油菜花的香味,听着鸡鸣狗叫还有呼唤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想着今晚妇人们做着什么饭,是不是红苕稀饭上面飘着几片酸菜?是不是用自家母鸡下的蛋加上刚从地里采下的蒜苗做臊子煮鸡蛋面?是不是今晚来客人了到街上买卤菜作为下酒菜招待他们?深呼吸一口,迎着夕阳在想象中踏上归程。
要说这次回老家,感触最深的就是路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现在对于盐亭来说很适用!以前下个雨什么的出行是最痛苦的,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路伴着儿时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淹没在轮回中。明晃晃的水泥路通向各村各镇,不得不感叹国家的政策就是好!时代在发展,经济在腾飞,期待更加美好的盐亭展现在世人面前。
日出是一个希望,日落是一个希望的孕育。记忆中的盐亭---味道是。
本帖最后由 云奚山人 于 2013-4-16 07: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