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16|评论: 8

[川剧知识] 清末民初川剧主要名(男)旦谱略(1900年前出生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金凤(1850~1909) 男,本名少泉,自号“青台金凤”,四川中江县人。光绪初年即在川北一带颇有名气,后至成都自建戏班演出。他以嗓音清亮,唱腔新奇,讲白幽默,表演灵活而闻名于世,擅长青衣、花旦戏。能饰演《金钗钿》、《檄文诏》、《丑洞房》等剧目中不同性格的女性,有“文行泰斗”、“成都第一名旦”之誉。代表剧目如《琵琶记》、《洪江渡》、《春秋配》等。他跷工极好,善创绝活。例如在《龙凤剑》一剧饰演“村妇”被“比干”(常为周名超等名家配演)碰倒于地时,能表演顺势将跷鞋抛至高空,落下来恰好挂在台边木狮耳朵上的绝技。由于他技艺出众,久负盛名,时人以“成都三绝”赞叹之。例如民国初诗人刘师亮《成都竹枝词》载:“钟晓帆书入世评,刘安全相使人惊,青衣花旦黄金凤,三绝而今尚有名。”陈秋舫1934年出版的《梨园感旧录》评价他“为伶界文行之泰斗,今享有盛名之花衫、青衣,皆出起流派。初居西昌书院,收徒罗群豸受心法,人以黄妈呼之。然一笑一颦,得之者皆可成为绝技。”他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自营“宾乐班”, 聘请过不少名角在该班习艺演出。他一生艺徒众多,曾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川剧旦角表演人才。他的弟子杨素兰、杨双兰、林金桂、刘芷美当时被称为“黄门四大名旦”。
谢海潮(1856~1920) 男,又名谢银仙、艺名“好银州仙子”,四川富顺县人。幼年师从名花脸罗开堂学唱花脸戏,继而又参师名丑岳春学丑角戏,后以工旦为主,以通晓各行、一专多能、技艺全面而驰名于资阳河一带。后因不幸被害失嗓,不得不改为以工画和改编剧本、研习场面为主。他当时改编的《伯夷考》和《冲霄楼》等剧目,曾在演艺界颇有影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应聘到“臣字科班”教学,同杨和尚(名旦)、邓双凤(名旦)、段焕庭(名鼓师)、蒲松年(名丑)一起,培养了不少很有成就的“臣”字辈名演员。川剧名家曹俊臣、段斌臣、王京臣、罗云臣、李瑞臣、唐金莲等,皆得其不少教益。1918年,他曾应名丑傅三乾之邀,在重庆共同创办过对后来川剧影响甚大的“裕民科社”。
侯翠屏(1858~1923) 男,字香桃,四川射洪县人。幼时家贫,12岁师从名花脸张衡山习艺,后又参师名旦王玉桂。早年即以文、武兼备的旦角名噪小川北一带。光绪末年,在其徒文采兰所办的“彩华班”演出,辛亥革命胜利后随班加入成都“三庆会”剧社。他虽身材娇小,但基本功扎实,善于刻画人物。青年时期擅长的武旦戏如《白蛇传》、《三打祝家庄》等。中年以后主要应工青衣、摇旦戏,并以《铁笼山》、《杀狗》等剧目的精彩表演而享有盛名。晚年扮演著名剧作家黄吉安编创的《邺水投巫》中的巫婆、《浣花井》中的许飞琼等,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徒文采兰、张小桃、筱群芳等,皆成为川剧名旦。
蔡月秋(1868~1931) 男,人称蔡罗罗,四川大邑人。少年时入“明珠班”学艺,从师名旦彭长子,参师韩长春。主工青衣,也兼演闺门旦。清末,明珠班到成都演出,他以《刁窗投江》、《打神》等戏的精彩表演获得盛誉,当时有“周王频临江汲水,谭芸仙幽会放裴,杨素兰贵妃醉酒,蔡罗罗海神庙活捉王魁”的口碑流传(见谭韶华:《川剧群星》)。后来,他转搭“永遇乐”班,成为该班的当家旦角演员之一。1934年出版的《梨园感旧录》作者陈秋舫对他评价甚高“有风貌,唱工细致,举止安祥,以青衫著名,常饰《琵琶记》中之赵五氏,模拟入微,不在黄金凤之下。”
雷泽洪(1869~1942) 男,四川成都人。光绪初年入专唱丝弦(胡琴、弹戏)的“太洪”班向名小生李甲生学戏,后成为该班主要旦角演员,常与其师同台配戏演出。辛亥革命胜利后随师加入“三庆会”剧社,成为该社主要旦角演员和创始人之一。他技艺全面,尤以唱腔吐字清晰、行腔悦耳著称,被时人誉为“花榜状元”。代表剧目如《五花棒》、《锦香亭》、《三娘教子》、《昭君和番》、《春秋配》、《凤仪亭》、《女探母》等。民国初愚叟的《诸伶小传》评价他:“青衣花旦之剧句句入妙,余观其演《凤仪亭》,按部就班,停腔落板,应有尽有,不落边际;蜀腔丝弦,独占优胜。”并对于他教徒方面的成就尤其赞赏:“泽洪教授有方,小洪官得其半爪一鳞,即破壁飞去,称为师范,庶几无愧!”1915年,著名学者吴虞观看他演出时曾有诗曰:“舞罢霓裳万事非,紫云唱彻泪频挥。劫后重听一曲歌,绕梁余韵比韩娥。伤时怕读《芜城赋》,亡国哀音感慨多。”
唐金莲(1876~1925) 男,本名少先,外号“唐爸”,四川富顺县人。自幼喜爱戏曲并成为“玩友”,约20岁时拜师资阳河名旦谢海潮习旦角。他嗓音柔润,唱腔韵律感特强,以“唱功戏”驰名于资阳河一带。他十分讲究唱腔的字正腔圆、板式变化,尤其对曲牌体的昆腔和高腔颇有研究。曾在谢海潮所办的“臣”字科社教过唱腔;搭过文华、凤仪、富春、裕华、舒泰等戏班并担任主角;还参加过资阳河举办的“城隍会”戏曲演唱比赛。其代表剧目如《中三元》、《红袍记》、《汉贞烈》、《骂坡回窑》、《三节配》、《巧娘配》、《思凡下山》、《坐府金殿》、《张明下书》、《庆云宫》、《永巷宫》等。他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其高腔演唱技艺不仅在资阳河名列前茅,而且在四川被视为与川西坝擅长胡琴腔的“浣派”齐名的“唐派”。现代著名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家阳友鹤的唱腔,即颇有“唐派”遗韵。
杨素兰(1878~1926) 男,本名清泉,字纫秋,四川遂宁县人。初在本地乡班学戏和演出,后至成都向黄金凤参师学艺,更名“素兰”并成为黄门“四大名旦”之一。杨素兰技艺娴熟,表演细腻,神形兼备,主工青衣、正旦戏。代表剧目如《郗氏醋》、《三击掌》、《杀狗惊妻》、《武家坡》、《长生殿》、《金钗钿》、《打雁回窑》、《琵琶记》、《离燕哀》、《芦林辩非》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集资创办了以唱高腔为主的“宴乐班”。该班曾聚集不少名角(如萧楷臣、萧金臣弟兄),巡回于川西地区十年之久。他品德高尚,胸襟开阔,爱国敬业,好义乐施。其在川剧史上的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在四川“辛亥保路运动”中,曾表示将自己积蓄的60亩田产全部捐献给“保路同志会”,社会反响强烈;二是在民国元年,即与康子林、唐广体、萧楷臣等名伶一起,开历史先河而组建了第一个由艺人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进步表演团体“三庆会”剧社,并被公推为首任会长(自此,他即由一个旧戏班的私家“老板”转变成一个新戏班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三是在课徒教艺过程中,他不仅毫不保守地教人教戏(陈碧秀、刘世照等名旦皆受其教益而颇有影响),而且还几乎全部承担了弟子们的生活费用。对此,愚叟于1916年印行的《诸伶小传》尤为称道:“该伶门墙最盛,桃李成荫。他人为师,则仰给衣食于弟子;素兰为师,门徒反求供于先生。其重义轻财有不可及者。”;四是他虽然擅长高腔,但平时也注重汲取其它声腔之优长。例如1909年,他曾亲赴重庆邀请擅长胡琴腔的“汉班”来蓉演出和交流,对川西坝胡琴腔“坝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浣花仙(1878~1926) 男,满族,本名李少闻,小名元寿,以艺名“浣花仙”蜚声剧坛。祖籍陕西,生长成都。幼时曾读私塾,因酷爱戏曲而渐为“坐唱”玩友,工旦角。开初,曾与贾培之在皮影班坐唱昆腔与胡琴腔达七八年之久。1914年,又同贾培之一起参加以玩友为骨干的“进化社”研习“丝弦”(即板腔体的胡琴腔、弹戏)。1915年后由“永遇乐”班转入“三庆会”剧社。他主工青衣,亦应工花旦戏和摇旦戏,代表剧目如《周幽传》、《三祭江》、《龙女牧羊》、《绛宵楼》、《前后帐会》、《乔子口》、《江油关》等。他音色醇美,唱腔柔婉,既会司鼓、又能操琴。且善于汲取四川扬琴等曲艺音乐的营养而改曲牌体唱腔为板腔体唱腔。例如大幕戏《南华堂》原为高腔戏,他改为胡琴演唱;折戏《断桥》原来也是高腔戏,他改为弹戏(川剧界习称“陕《断桥》”)演唱。由于其所演唱的四川胡琴腔独具一格,被时人称为川西坝“坝调”中的“浣派”。唐幼峰1938年出版的《川剧人物小识》称:“偶聆一曲,顿使人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叹。”当今川剧舞台经常演出的著名传统折戏《三祭江》、《前后帐会》、《乔子口》、《断桥》等,皆承传了“浣派”唱腔的特点。
谭芸仙(1879~1919) 男,字菊年,绰号“猴婆”,清末师从名旦杨玉桂,成名于光绪二十年前后,以舞蹈优美、身段灵巧的旦角表演著称。时人认为他身段有如猿猴之敏捷,故以“猴婆”称之。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自建“翠华班”,常在“品香”、“蜀舞台”等剧场演出,在成都伶界颇有声望。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民国元年即率领全班加入“三庆会”剧社,成为该社主要旦角演员及创始人之一。他擅长花旦和武旦戏。代表剧目《翠屏山》、《金山寺》、《大佛寺》、《御河桥》、《刁窗》、《打神》、《宫人井》等,备受观众亲睐。愚叟于1916年印行的《诸伶小传》称他“剧界中夙负盛名,天机活泼,认假为真。喜怒哀乐,体贴入细。一登场,则满口是戏,浑身是戏。灵捷敏巧,他伶万难学步……花旦中之后生小子,皆当北面执弟子礼。”
文采兰(1879~1939)男,原名“采南”,字小屏,四川射洪县人。9岁时经名丑刘育三引荐向名旦侯翠屏拜师学戏并改名“采兰”。开初随师在小川北一带搭班演出,赴成都参加“戏曲改良公会”演出时颇受好评。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能文能武,唱做俱佳。代表剧目如《奇双会》、《太岁庄》、《断机教子》、《安安送米》、《背娃赶会》、《裁缝偷布》等。不久,他在提倡“改良戏曲”的四川劝业道周孝怀支持下兴办了“采华班”。辛亥革命刚胜利,即率领该班名旦侯翠屏、名丑刘育三等人加入了成都“三庆会”剧社,成为该社主要旦角演员和创始人之一。后来他以从事川剧艺术教育为主,曾于1925年在“锦新舞台”兴办“长春堂”科社,邀请名生角李明扬、名花脸周辅臣、名丑刘育三等人担任教师,培养过筱群芳、筱淑芳、筱惠芳等“筱”字辈演员。1934年以后,他曾招收过不少女演员(当时川剧的女演员极少),培养过颜如玉(艺名)张伯琴、文竹君、何丽娜等。
李翠香(1880~1921)男,字文卿,四川安县人。少年时入罗江“玉泉班”拜名旦张三三学戏。他功夫过硬,技艺全面,能应工花旦、青衣、武旦等,是旦角行中一个“踩得跷子,提得把子,扎得靠子,滚得毯子,翻得本子”的全能式演员。代表剧目如《战雍州》、《北邙山》、《庆云宫》、《盗二宝》、《殷家关》、《樊江关》、《斩应龙》、《十美图》等。光绪二十年随班到成都,演出获得不少赞誉。光绪末年,他曾重组“玉泉班”。辛亥革命刚胜利即率班加入“三庆会”,成为该剧社早期旦角及创始人之一。民国初愚叟的《诸伶小传》评价他在《营门斩子》一剧中的表演:“唱功做作自辟蹊径,是能变换出奇,题虽庸熟,而文独新颖者。”陈秋舫1934年出版的《梨园感旧录》评价他演“《十美图》之侍婢,其张皇失措之情态,有局中人所难者。”并以诗赞曰:“明眸皓齿雪凝肤,娇憨掩口善葫芦。寻常学步虽难肖,一齣功成《十美图》。”他曾培养过不少艺徒,如名旦陈碧秀、古安平等。
萧少卿(1882~1934)男,四川新津县人,绰号“洗沙箢篼”。1896年入成都学戏。因扮相条件较差(面麻且呈猪肝色,身材又矮又胖),故无人收他为徒。但他并不因此放弃,主动随戏班一边勤干杂活、一边偷经学艺。他嗓音清脆甜润,运腔细腻柔婉,主工青衣和老旦戏。数年后终以《五子告母》、《春花走雪》、《王婆骂鸡》、《三跑山》、《英台骂媒》、《背娃赶会》、《黑虎缘》等剧的精彩表演赢得“成都第五名旦”的称誉。民国初愚叟的《诸伶小传》评价他:“工青衣旦嗓音最佳,其演《柴房》……情景逼真。该伶抚尸痛哭,声情悱恻,音节苍凉,入神处几乎一腔一血,一字一泪……。环顾楼座女宾,有暗中掩泣者。不图戏曲之微,感人至深如此。”民国三十五年,《戏剧杂志》还刊载过他扮演角色演出时惟妙惟肖的“漫画”形象。
白牡丹18831942)男,本名陈永福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人,曾师从人称“四娃”的严允香入“聚庆班”习旦角并起名“春燕”。因他肤白而眼皮微泡,故在随班赴富顺、荣昌、重庆等地演出时曾挂牌艺名为“白泡泡”。他基本功扎实,技艺全面,尤其擅长跷功。民国初年到成都加入“三庆会”并向首任社长杨素兰参师。此后技艺精进,并以“白牡丹”的艺名享誉蓉城。他戏路宽广、演艺精湛,能应工武旦、闺门旦、青衣旦、摇旦等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代表剧目如《御河桥》、《情探》、《金山寺》、《杀狗惊妻》、《访友》、《菱角配》、《痴儿配》等。传说《白蛇传》剧中白素贞一角战败时“梭椅子”逃跑的绝技,即为他所首创。他在“三庆会”演出期间,曾担任过副会长。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成都。
刘芷美(1883~1921)男,亦作子美,原名刘文玉,又名刘文炳,单名玖,号兰君。祖籍陕西泾阳,迁居四川雅安。其父曾为布商,幼时因家境中落,遂作过亲友家的书童并因此略通文墨与绘画,后入成都拜“宾乐班”班主黄金凤为师习旦角。他扮相端庄,仪态大方,不久登台献艺便以唱、做俱佳和善于刻画人物而深得观众好评。他常饰演名门闺秀、富家主妇一类角色,代表剧目如《离燕哀》、《风筝误》、《龙舟会》、《红梨记》、《虹霓关》等。他情趣高雅,好与文人雅士为友。有时还亲自吟诗作画、弹琴度曲或与朋友酬唱。在与同行探讨戏曲时,则曾提出“有本之学易,无本之学难”的见解。黄金凤去世以后,他接掌“宾乐班”改名“长乐班”,并邀请名丑蒋润堂、名旦游泽芳、名须生周名超等为主要演员,使该戏班演员阵容为之一新、名声大振。民国元年,他率班加入成都“三庆会”剧社,成为了该社主要旦角演员和创始人之一。他1921年不幸病逝时,交谊甚笃的友人剧作家冉樵子非常悲痛,曾写下数十句五言长诗悼念。其中有“全部《离燕哀》,词华冠川剧”句。
月月红(1885~1925)男,本名朱云章,四川富顺县人。初向当地名旦朱四蓉学戏,在叙、泸河一带搭班演出中较有名气。光绪末年到成都,后加入“三庆会”剧社,并以“月月红”艺名蜚声剧坛。他扮相俊秀,技艺全面,唱、做俱佳,能应工闺门旦、花旦、青衣旦和武旦等各类角色。常演剧目如《放裴》、《盗花府》、《北邙山》、《刺目劝学》、《情中正》、《三瓶醋》、《双兔缘》、《追亲赶秋》、《襄王射猎》、《生子上路》、《南北观会》等。民国初愚叟的《诸伶小传》评价他在《放裴》中的身段“轻盈如汉殿春柳,摇曳随风”。尤其对他在《南华堂》一剧的表演赞赏有加:“田氏戴孝时之哀绝状,遇美时之惊爱状,钻穴时之放诞状,劈棺时之凶狠状,以及还魂时之恐怖,投环时之凄惨,桎梏时之觳觫,判决时之宛转乞怜,无不神情活现。譬如著作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如书画家挥洒如意,神妙直到秋毫。”教育界的戏曲家胡鸿勋,曾以长联题赠,上联为:“月月复年年,但凭秋水春山,频招座客;南腔北调,唤醒豪华,时而眉语愁肠,时而噙悲交颈,都只为罗衣粉黛,会少离多,征路别津,波长绿远,尔真钟于情者。方今五洲安堵,万国相通,男鲜出塞之歌,女乏回文之锦,照这么看来,永宜重翻南内清平调。”(下联略)他于1925年病逝时,年仅40岁.
刘世照(1886~1923)男,字梨生,四川成都人。父曾为清末参将,授四川广元实缺游击之职,母曾获“二品诰命夫人”封号。其兄酷爱戏曲而习旦角,因常在茶馆坐唱,终被气恼至极的父亲推入江中毙命。他幼年亦好戏曲,家境败落后即承兄志入“级升班”师从刘小云习旦角,主工青衣。后又拜“宴乐班”名旦杨素兰为师,技艺日臻精进。他音色悦耳,唱腔柔婉,做功细腻,两眼尤其传神,擅长饰演各种悲剧人物。代表剧目如《锦江楼》、《情探》、《琴箫缘》、《夺棍打瓜》、《离燕哀》、《评雪辨踪》、《南楼记》、《柳荫记》、《泾河牧羊》、《三娘教子》等。他1912年随师加入“三庆会”,成为该剧社主要旦角演员和创始人之一。他与社长康子林演出的《情探》一剧十分默契,被时人传为“绝唱”。
游泽芳(1889~1919)男,字挹芬,外号“油菜苔”,四川自贡人。幼时向当地旦角张金安拜师习艺,主工花旦。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三年出师后即在自流井一带颇有名气。辛亥革命胜利后到成都加入“三庆会”,以仪容妩媚、唱腔优美、表演传神等特点获得盛誉。代表剧目如《堂会三拉》、《三节配》、《百宝箱》、《春妩记》、《评雪辨踪》等。尤其与萧楷臣合演的《堂会三拉》令人叹绝。有人赞他堪与杨素兰、谭芸仙媲美。著名学者吴虞评价他:“皓齿明眸,自饶妩媚,科白做法,俱增上乘。”并以诗赞曰:“浅笑轻颦意态新,楚宫犹见细腰人,爱听嫩舌如鹦鹉,重写惊鸿赋洛神。”陈秋舫1934年出版的《梨园感旧录》评价他“娟媚天然,口白之佳,较死唱功夫百倍。善状剧中人物,能博观众神移。”
陈碧秀(1895~1948)男,本名洪字华,四川成都人。自幼喜爱戏曲,1910年拜“桂春班”李翠香为师习旦角。民国元年登台于成都少城公园内的“万春茶园”,后陆续在“品仙茶园”、“蜀舞台”等处演出,颇受蓉城观众欢迎。民国4年,应游泽芳、白牡丹等人之邀加入成都“三庆会”并向杨素兰参师,次年赴重庆演出即轰动剧坛。他扮相娟秀,嗓音清亮,表演细致入微,唱腔声情并茂,尤其擅长胡琴戏及饰演贵妇人。代表剧目如《离燕哀》、《回窑》、《风筝误》、《金钗钿》、《柴市节》、《芦林辩非》、《荣归还目》、《三尽忠》、《秋胡戏妻》等。他平时虽不苟言笑和有些口吃,但舞台演出中的唱、念皆很流利。他平时好与文人交往,尤其与著名学者吴虞交谊甚深。并数次在社会贤达、文人雅士的“伶官榜”评选活动中名列前茅。名旦薛艳秋、萧克琴、戴雪如等,皆系其门徒。
薛月秋(1897~1923)男,本名许质彬,祖籍浙江,寄居成都。出身官府幕僚家庭,幼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15岁时家境贫困入“三庆会”拜游泽芳为师学戏,并以“薛月秋”之名常在“悦来茶园”、“群仙茶园”等处演出。他仪态大方,唱腔优美,主工花旦,也应工闺门旦,尤以擅长丝弦戏和刻画人物准确生动著称。代表剧目如《长生殿》、《南华堂》、《戏凤》、《风筝误》、《刀笔误》离燕哀》等。剧作家冉樵子评价他的表演:“贵而不矜,娇而有礼……串演闺秀态度,实妙绝时伶……若能再取历代名门闺秀诗词读之,当能为我国数千梨园子弟开一生面。”他平时除演戏外,亦习书画。当时农村遭灾,他曾卖画筹款义赈。民国初成都诗人刘师亮的《师亮竹枝词》还曾对他的画作过评价:“美术人才说益州,而今美术胜前头。莫言伶界无清品,书画还添薛月秋。”
白玉琼(1899~1967)男,本名吴义臣,四川乐至县人。1914年入“三庆会”剧社所办的科社“升平堂”学戏。先习小生、丑角,后改习旦角。出科时曾用艺名“金菊花”,后以艺名“白玉琼”蜚声剧坛。名旦浣花仙加入“三庆会”以后,他即参师致力于学习其“浣派”胡琴腔。并专门挂牌演唱胡琴戏和弹戏,被观众公认为“浣派”嫡传继承人。代表剧目如《三祭江》、《断桥》、《三尽忠》、《江油关》、《乔子口》、《明妃出塞》、《女探母》、《机房教子》、《经堂杀妻》等。他除继承“浣派”唱腔外,平时还非常注意汲取四川曲艺中清音和扬琴的音乐营养而进行创造和发展。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曾录制他演唱《三祭江》等剧的唱段。后又与薛艳秋等人组织“成渝川剧促进社”,曾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福州等地巡回演出和与当地名家交流。新中国建立后,主要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
周慕莲(1900~1961)男,字瑶卿,四川成都人。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寄居于保宁(今阆中)舅父家。在那里的“裕园”结识了盲琴师彭大爷,学得了《山伯访友》一剧。民国3年回成都后,经名伶贾培之、白友生介绍拜“永遇乐”班陈明生为师习旦角。次年以《调叔》、《戏凤》、《小放牛》等剧登台于“群仙茶园”。民国9年,经唐广体引荐入“三庆会”剧社,民国15年向康子林参师。在康子林等前辈教导下,他不仅深研戏理,经常向文化界名士(如黄吉安、冯涵杰等)求教,还经常请人讲解《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以提高文化修养。自此,他的演艺生涯渐进入高峰时期。他功夫扎实、技艺全面,表演准确生动、刻画人物细腻,能应工闺门旦、花旦、青衣旦等各类角色。代表剧目如《情探》、《刁窗》、《别宫出征》、《打神》、《杀狗惊妻》、《评雪辨踪》、《断桥》、《离燕哀》《菱角配》等。民国18年(1930)随“三庆会”到重庆演出时,他与康子林联袂演出的《情探》、《离燕哀》等剧引起巨大轰动:有人曾挂出14个鼓灯,灯上书写“周慕莲表情种子,康子林剧中圣人”字样,有人还出版了《康周合演之绝剧》专集(内附剧照7张)。康子林病逝后,他亲自披麻执杖、扶柩回蓉。接着又继承师父遗志,遍访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向京剧“四大名旦”请教。他思想开放、乐于纳新,曾向法籍牧师学习芭蕾舞并融入川剧的表演中;他思维敏捷、善于总结,曾将自己的舞台经验归纳出“自古梨园戏不同,风流粉墨见真功。艺事艰难贵进取,平章顾曲识英雄”等艺诀(见胡度《川剧艺诀释义》)。1952年,他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奖。1962年,郭沫若在他汇集出版的《周慕莲舞台艺术》一书中题词写道:“上有青莲,后有慕莲。一为诗仙,一为戏仙。纵横九域,上下千年。春风二人,桃李满川。”他所培养的佩莲、紫莲、青莲、仕莲,在川剧界享有“周门四朵莲”的誉称,其名徒高凤莲、刘卯钊等,在川剧界也颇有影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4-19 19: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白玉琼两次演出。第一次演出的是《前帐会》,饰佘太君的是潘云臣.第二次是白的名戏《三祭江》。我的感觉,白的唱不错,扮相不很好,个儿有点高,脸有点长.

发表于 2013-4-20 06:5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周慕莲的代表作《刁窗》,感觉好.

发表于 2013-4-21 10: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玉琼的噪音好.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不仅灌制有川剧唱片,还灌制了扬琴唱片《经堂杀妻》.我小时候也常听他这张唱片. 本帖最后由 libo3976 于 2013-4-21 10:54 编辑


发表于 2013-4-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斩经堂》的女主人公名叫王兰英。白玉琼上世纪三十年代灌的扬琴《经堂杀妻》唱片,其相关唱词也是“兰英”。百度百科的“经堂杀妻”这词条中所载剧中人也是此名。但是,近时所见演出的川剧(现场看的和网上所见的视频)却误称作“王桂英”。 本帖最后由 libo3976 于 2013-4-22 16:13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前辈见多识广,谢谢提供值得调查落实的线索!

发表于 2013-4-2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好帖一定要顶,支持
发表于 2013-4-2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表情种子”的周慕莲,就向外国牧师学习芭蕾舞,以融合于自己的川剧表演中,他的思想如此开放,乐于呐新,令人敬佩。有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却会认为那肯定不是“正宗”川剧。真的让人难以理解。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