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感谢成都、通江两地爱心人士对我们的关爱,我一定要教孩子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4月4日,在通江县泥溪乡景家湾村景淑珍家,成都“呼啦”爱心社和“通江爱心社”的7位志愿者把一件件生活、学习用品送给景淑珍三姊妹时,64岁的爷爷景贻成感激得热泪盈眶。
成都“呼啦”爱心社有张倩、刘娅玲等10多名志愿者,下班后打羽毛球、做义工是她们的共同爱好。今年3月,张倩、刘娅玲看到“通江爱心社”送温暖、做义工的报道后,通过QQ群联系,决定清明时节到红色通江帮扶留守学生、缅怀革命先烈。
从成都自驾出发,再步行半小时山路,4月4日下午5时,张倩、刘娅玲等终于到达景淑珍家。4间土坯房、衣服破烂、父亲去世母亲远嫁……得知情况后,张倩等不顾驾车的疲惫和擦去裤腿上的泥巴,把2床棉絮、20根面巾、6瓶洗发水、2件药品、40个作业本、20本课外书、2盒笔等从编织袋里拿出来,摆放到景淑珍三姊妹房间里,然后给她们换上新衣服,刘娅玲还为妹妹景豫珍梳头,张倩则与景淑珍、景蜀珍两姊妹跳起了皮筋,其他几位志愿者忙碌着打扫卫生……夜幕降临,张倩等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通江县城。
巴山春雨分外凉,但胜利乡大营村13岁的伏新萍却感到少有的温暖。伏新萍4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也是癌症晚期、双目失明,小姑娘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4月5日11时,张倩、刘娅玲一行冒雨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大营村,看到伏新萍的双手粗糙皲裂、面庞黑瘦、一双鞋也一大一小,张倩连忙拿出衣服、鞋子给她穿上,刘娅玲把价值近2000元的生活、学习用品一一交到她手中,并承诺“呼啦”爱心社将负责伏新萍以后读书期间的一切费用。“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会照顾好自己。”临别时,伏新萍拉着张倩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清明节关爱留守学生,就是要把对革命先烈的感恩敬仰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拜谒后,张倩、刘娅玲等表示将定期到通江开展送温暖活动。王兴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