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60|评论: 10

[乡镇风采] 关于小宁城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4 10:12 | |阅读模式
      一、小宁城的位置。小宁城是小宁州的治所,川东北重镇之一,南宋抵抗蒙古军入侵的名城。是宋军都统张实“兴汉之基”,屯集重兵的要道。防守上至巴州、通江、下至梁州(今渠县)的渠江上游防线,归四川利州(今广元)路,属“武显大夫知东路马军总管,权知巴州军州事节制”。“成忠郎利路将,充御前分屯利张,前军统领部辖军马渠州捍御王李忠”。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渠江上游与通江、南江三江汇合口的军事战略地要,今江口镇原荔枝乡境内,通江河畔,就是小宁城的遗址。据民国丁卯年(1927年)《巴州志》记载“谭渊,淳佑中小宁州知州。”(谭渊在宋淳佑年间(1241年-1252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任过小宁州的知州。又记:“在今巴州东南界挨江口镇通江河内,前后有大宁小宁二滩,周匝环绕,四围悬岩,壁立十余丈。小周其下,仅一径可通,宽仅数百步。两旁峭削,亦高十数丈,真天险之区”。
二、小宁城的建设。小宁城遗址石刻记载:“宋淳佑乙巳(1245年),制置使余待郎(余阶)遣都统张实,总师城巴为兴汉之基,主兵监修总管刘汉立、谭渊。钤辖张虎臣、陈兴。路分曾友端、权旺、崔舜臣、刘成。路将刘文德、徐昕、安忠、巩琦、孟俊、徐立。拔发壕寨王成、汪仲、李德”又记:“皇宋淳佑己酉(1249年)孟秋吉日”。说明从淳佑五年开始,至淳佑九年才建成功。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工作,才使这座州城,从东往南到洗脚溪环城三面,四周悬崖陡壁,东有白垭岩,西有罗城岩。从东向西是石铸固城,从南至北是天生屏障。岩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寒栗。东北面设有渡口,可通报敌情。西南面停有船只,负责漕运。白垭口兴有小场,设有栈房和商店。入州城要经店主通报或以响箭发出信号,得到州官允许,才可进城。四周城门双层,戒备森严。只有东门沿级而上,一路可通,但镇守更严,必经三关,层层盘查。城上筑子午两城,内为子城,岩高约五丈,城高约二丈,环围约三里。外要午城,岩高十余丈,环围约六里。子午两城,均为方石所垒。东西南北,内处四门,城楼高悬,威严壮观。城中央建有三进口衙门,并有庙宇、寺院(钟鼓楼)、寨栅、校场、粮仓、炮台、碾坊、古井。四川制置使余阶,曾亲临视察后,才到通江部署创筑得汉城,开辟输送粮饷的道路。
     在离城
       本帖最后由 皓月千山 于 2013-5-4 10:52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5-4 14:52 |
楼主配几幅实景图片,再介绍下出行路线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4:44 |
      在离城十多里外的小宁山、稳峰山(今碗山)、石城山、卧虎山(今大山寨)、吕家梁、新四坪等险要关隘之地,八方建寨。这样,使小宁城处于东南环山,西北阻水的地理优势,形成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并聚众数千人,开凿白垭口,一是改造河道;二是固护城周。由于处开战乱时期,长达九年未成,故今名九年垭。现在州城虽废,但时当年修建的衙门、炮台、较场等至今尚存。特别是前哨阵地——大山寨的营房,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当地政府卖给今(1995年)兽防站退休干部张某的祖父(司爷)做马房,至今还在做住房。特别是在小宁城上,保存有三处石刻。
本帖最后由 皓月千山 于 2013-5-5 15:21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14:40 |
皓月千山 发表于 2013-5-5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离城十多里外的小宁山、稳峰山(今碗山)、石城山、卧虎山(今大山寨)、吕家梁、新四坪等险要关隘 ...

三、小宁城的作用。公元1235年(宋理宗端平二年),蒙古军向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分路攻打四川,自盆地西北漫向东南,由于战乱连年,许多府、州、军监,遂成荒废。人口减少,治地屡迁。1237年(宋嘉熙元年),重庆府吃紧,黔州沦陷,富顺监废。1240年(宋嘉熙四年),成都府失陷,巴州兵乱。1242年(宋淳佑二年)六月,宋诏兵部侍郎余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府,分别经营东西川,以御蒙古。1243年(宋淳佑三年),蒙古军攻打泸州,四川战局更趋严重,余州、资州兵乱。普州据险置治,阆州移治大获山。这时,余阶率军坚决抵抗,奋勇反击。先后与蒙古军作战大小三十六次,蒙古军大败。余阶表扬巴州向铨、谭渊在白地坪(今平昌黑水乡北斗村境内)战斗有功,诏向铨、谭渊等十八人各宦三转。同时,积极设馆招贤,广泛征求守蜀意见,采纳了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进、冉璞兄弟的建议,制定了以合州钓鱼城为支柱的守蜀计划。这里,东南北三面,由渠江、嘉陵江、涪江围绕成一个半岛,皆峭壁悬崖,陡然阻绝,其西南稍低,在此筑城占地2.5平方公里。高二十仞,开成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军事要地。余阶还命令四川诸郡择险筑城,把平原浅丘地区无险可守的府州治所,搬迁到附近的山城上去。把失去驻地的四大戎司,不满五万人的军队,安置在要害山城,并对各军防守任务作了调整和规定。由于这些城寨都筑在嘉陵工、沱江、渠江、岷江、长江沿岸有险可守的山上,极大地限制了蒙古骑兵的冲击,从而使局势逐渐好转。1251年(宋淳估十一年),余阶还率军北伐,进攻蒙古军占领下的汉中。但是,余阶的治蜀功绩,受到朝廷权贵的嫉妒和迫害。终于在1253年(宋宝佑元年)7月,宋理宗下诏召余玠回临安,以平庸的临安府尹余晦代替他。 当余玠得知朝廷的决定后,忧愤染病,一夕暴病而亡。四川老百姓听到他的死讯后,“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发表于 2013-5-6 21:18 |
看起头都晕

发表于 2013-5-8 15:03 |
:):):):)

发表于 2013-5-8 15:49 |
:):):)

发表于 2013-5-8 20:12 |
?????????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8:25 |
蒙古军忽必烈(元宪宗蒙哥之弟)借此机会,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入四川西北,采取出奇制胜的行军路线,从今松潘分三路进攻。忽必烈由中路率军过大渡河,又径行山谷二千里至金沙江,进灭大理,使四川地区沦于包围之中。
1254年(宋宝佑二年)正月,蒙古军在利州、阆州、且耕且守。为了进一步控制渠江航道,使其更好地夹攻合州(今合川)钓鱼城和广安的宋军,在攻打通江后,率领二千多人,向小宁城进军。从红云台、板庙场,长驱直入。小宁城镇守在稳峰山(今碗山村)以北,以卧虎山(今大山寨)以南的各寨宋军,严阵以待。蒙军向白顶子和黑水潭一带,以起猛攻,截断山寨粮草。宋军都统张实和知州谭渊,积极调兵遣将,坚守阵地,奋起迎战。由于宋军居高临下,准备充分,乱箭、飞刀齐发,蒙军两次攻城未遂,大败撤退。白顶子一战,蒙军死伤一千多人,攻又名“血顶子”,黑水潭一战,蒙军死伤八百多人,故又名“血水潭”。与此同时,阵守在合州钓鱼城的爱国将领王坚,从二月到六月,积极防御,英勇抵抗,蒙军撤退,忽必列自大理还。

发表于 2013-5-15 02:22 |
不错,学习了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