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宁城的位置。小宁城是小宁州的治所,川东北重镇之一,南宋抵抗蒙古军入侵的名城。是宋军都统张实“兴汉之基”,屯集重兵的要道。防守上至巴州、通江、下至梁州(今渠县)的渠江上游防线,归四川利州(今广元)路,属“武显大夫知东路马军总管,权知巴州军州事节制”。“成忠郎利路将,充御前分屯利张,前军统领部辖军马渠州捍御王李忠”。在地图上可以看出,渠江上游与通江、南江三江汇合口的军事战略地要,今江口镇原荔枝乡境内,通江河畔,就是小宁城的遗址。据民国丁卯年(1927年)《巴州志》记载“谭渊,淳佑中小宁州知州。”(谭渊在宋淳佑年间(1241年-1252年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任过小宁州的知州。又记:“在今巴州东南界挨江口镇通江河内,前后有大宁小宁二滩,周匝环绕,四围悬岩,壁立十余丈。小周其下,仅一径可通,宽仅数百步。两旁峭削,亦高十数丈,真天险之区”。
二、小宁城的建设。小宁城遗址石刻记载:“宋淳佑乙巳(1245年),制置使余待郎(余阶)遣都统张实,总师城巴为兴汉之基,主兵监修总管刘汉立、谭渊。钤辖张虎臣、陈兴。路分曾友端、权旺、崔舜臣、刘成。路将刘文德、徐昕、安忠、巩琦、孟俊、徐立。拔发壕寨王成、汪仲、李德”又记:“皇宋淳佑己酉(1249年)孟秋吉日”。说明从淳佑五年开始,至淳佑九年才建成功。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工作,才使这座州城,从东往南到洗脚溪环城三面,四周悬崖陡壁,东有白垭岩,西有罗城岩。从东向西是石铸固城,从南至北是天生屏障。岩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寒栗。东北面设有渡口,可通报敌情。西南面停有船只,负责漕运。白垭口兴有小场,设有栈房和商店。入州城要经店主通报或以响箭发出信号,得到州官允许,才可进城。四周城门双层,戒备森严。只有东门沿级而上,一路可通,但镇守更严,必经三关,层层盘查。城上筑子午两城,内为子城,岩高约五丈,城高约二丈,环围约三里。外要午城,岩高十余丈,环围约六里。子午两城,均为方石所垒。东西南北,内处四门,城楼高悬,威严壮观。城中央建有三进口衙门,并有庙宇、寺院(钟鼓楼)、寨栅、校场、粮仓、炮台、碾坊、古井。四川制置使余阶,曾亲临视察后,才到通江部署创筑得汉城,开辟输送粮饷的道路。
在离城
本帖最后由 皓月千山 于 2013-5-4 10: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