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吴侬软系、婉丽清幽的人文江南
如果要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江南的民俗、民风与民情,那么这个字就是“软”。
也许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哪些原因造就了江南地区柔软的民风,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江南风情中的“软”究竟拥有多少尚不为人所知的深刻内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悠远的吴越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江南文化的主流,在这种代表江南文化主旋律的风格当中,婉约、优雅一直是江南文化的主旋律,具体体现出来的总是一种阴柔、婉丽的感伤之美:总是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淡淡的感伤。这种多少都带有一些牧歌式情调的传统的审美情趣,究其成因来说,既是因为江南阴雨绵绵、绿柳成荫的自然环境,也是因为那自成一派的吴越民间方言。如果让我们说得简单通俗一点:谈及今天的江南,人们往往总是联想到三种有着一些悲情色彩的江南情结:连绵不断的梅雨天气,割舍不下的江南美女,孤独寂寞的渔家小船。阴雨、美少女以及烟雨江面孤独寂寞的小鱼舟组成的极强的画面感和耳畔那绵软悠长的吴越乡音,共同构筑了江南风情的主基调。
几乎是无独有偶,在将近两千年前流传下来的的《汉乐府诗》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古代的人们对于江南的最初印象:
《知江南》
水秀山清眉远长,
归来闲依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
笑看雨巷寻客尝。
又: 闻听江南是酒乡,
路上行人欲断肠。
谁知江南无醉意,
笑看春风十里香。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时期开始,江南的文化中就掺入了一种淡淡的失落和伤感,从那以后,这种代表了江南风情主基调的感伤元素就一直牢牢的占据着江南文化的最中心,就算到后来陆陆续续出现了昆曲、苏剧或者是名动一方的越剧和苏州评弹,这种带着浓烈的感伤情调的偏软的江南旋律一直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来就没出现过任何的改变。
软,体现在吴越方言中,既可以说成是苏州人自称的“糯”,也可以说成是成杭州人嘴上的“甜”;无论是江南民间公认的“软”还是“甜”,或者是语言学家概括出来的“暖”或者“缓”,总的来说,这一切都真实的表现出了江南人嘴上的那股子“嗲”劲。这种“嗲”,很好地概括了江南人说话的绵软、轻柔和委婉。我们都知道,吴方言是我国仅次于“北方官话”的第二大方言语系,使用吴方言的总人数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方言又被慢慢地地域化了,以至于在苏南、浙江、福建等地,同是吴方言区之内的人们彼此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几乎以每一个县级为单位,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因此也才有了不同县、市之间的人们交流还得靠说普通话来沟通这一有趣的现象。不过,即使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不同的地方方言当中,“软”依旧成了万古不变的主格调。
软,体现在江南的饮食习惯当中,我们通常可以用一个“甜”字来概括。到过江南的人都知道,外省人特别是我们西南地区的人最接受不了的可能就是江南的饮食:只要是炒菜那就必须放糖,必须放绍兴黄酒,素菜、荤菜无一能够幸免,吃得你要哭、想吐。殊不知,我们外地人最接受不了的这些东西,也恰好正是江南饮食文化当中备受江南人推崇的“软”格调。因为,江南地区基本上以淮扬菜系中的扬州菜为主,它的主要原材料大多取材于江南的江河湖泊,以鱼、虾、鳝、蟹为主,烹制过程其实是相当精细、巧妙,菜品的特点也就是清淡、雅致、小巧,以崇尚营养为主要目标。饭菜如此,茶文化自然也是这样:请问去过江南的朋友,你们有人谁看到过有像我们四川人这样端着一大杯茶水到处“牛饮”的江南人吗?不会有的,绝不会有的。因为,这与江南文化当中的“软”元素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当江南风情当中的“软”表现在人的身上时,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儒性,一种优雅,一种温柔。
记得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回贴当中,我曾经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气点评过全国各省市、各地区女性的特点,实际上,我那时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美女的介绍是很客观很真实的,没有丝毫玩笑的成分。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有“苏杭出美女”这种说法;在以江南为主要目标的各类文学作品当中,江南地区才子佳人的故事往往也是历朝历代文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说得客观一点,那么我只能说,江南出才子是真,盛产美女这说法还真的有待商榷。
果有兴趣查询一下中国名人名家传记史,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江南出现过更多的名人:从正面的周恩来到反面的蒋介石;从远古的王羲之到今天的余秋雨......江南这块弹丸小地竟然走出了上万个具有全国性或者世界级影响的古今历史人物;如果你再深入一点研究就会发现,仅仅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宜兴(属无锡市),古今历史上就出现过四名状元、十名宰相、三百八十五名进士、二十一名两院院士、六十多名大学校长以及散布在全国各大学的总共约八千名教授!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教授之乡”。同样是在江南这块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风水宝地上,与江南男性名人同样令国人刮目相看的,还有江南大地出现过的众多的才女:历史上有西施、蔡文姬、卓文君、唐琬、李清照、近代有秋瑾,民国时期的全国十大才女,江南一地就占了六个(包括以后移居台湾的著名作家张爱玲在内),今天有周冰倩、周艳泓等等,可以说是英才辈出,数不胜数。
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句话也许只有用在江南人身上才更能显示出其真正的内涵。在我国东部这块水丰草美、婉丽清幽的土地上,也许是吸收了胜地的灵性,也许是蘸染了丽水的芳华,也许什么都不是,仅仅是承接了自遥远的古吴越水文化时期业已形成的婉约与清丽,无论是江南的男士还是女性,他们都有着特立独行的魅力与气韵:众所周知,江南的男士大都个子高挑、肤色白净,体形匀称,举止优雅,个性谦和、谈吐斯文;除了他们的性格明显偏软、少了点阳刚之气以外,可以说,江南男性的魅力真的可以让外地的人们艳羡不已,其综合素质之高,在全国也是绝不多见的。
与男性相比,江南女性的情况就要相对复杂得多。
近几年来开始流行的美女经济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全国各地举行的各种名义的选美活动也越来越多,美女作为一个最能为公众所接受和喜爱的区域性品牌,被许多地方大力开发,竭力推崇。这虽然多少都有一些剑走偏锋甚至是走火入魔的嫌疑,人们仍旧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然而,我们国家能被人接受的真正的美女之乡就那么几个:除了传说中的陕西米脂(历史上出过貂蝉),浙江诸暨(西施的故乡)、四川美姑,湖北秭归(昭君故里)以外,还能够被人们接受的,那也许真的就只有有着“美人窝”之称的湖南益阳和天堂苏州了。
如果说苏州女性很美,我觉得这应该指的是她们综合素质上的出类拔萃:因为,和杭州、无锡、绍兴、扬州以及金陵十二钗所在的古城南京等江南城市的女性相比,苏州女孩的美是综合的,她们不但大多长相甜美、高矮适中,身材匀称,而且面色白净,肤质细腻、体态文弱轻盈;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个苏州女孩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着一股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林妹妹”似的多愁善感,她们说话时轻声秀气,双目含嗔、糯劲十足;为人做事细密聪敏、善解人意;总之,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表现出水乡女性特有的的那种文静娇羞、楚楚动人。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苏州女孩的美,主要表现在于她们身上的那种你也许是永远都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或风情万端,或柔情缱倦、或柔目含情。另外一方面,和其他江南城市的女性相比,苏州女孩很真很纯。她们很真,真得来让你感动,她们很纯,纯得来让你心酸,这极具水乡情调的魅力往往能够让一个男人受到强烈的震撼,甚至于让你怜爱、心疼到痛彻心扉、手足无措。我曾经开玩笑说,如果一个苏州女孩子扑在你怀里哭上半个小时以后你还能站稳,那你肯定就是爷们。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离异以后才到江南定居的,在那以后的总共大约三年的婚恋过程当中,我先后了解和接触过湖南益阳、浙江杭州、温州、江苏苏州和上海本地的几个女性,和她们当中的几个女孩子都有过或长或短的恋爱关系。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我又认识了同样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来自全国近二十个省份的女性;通过了解和比较。我对江南各地女孩的心性、脾气以及体貌特征都比较熟悉:一方面,同处于江南这块风水宝地,共同承受着江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单就综合素质来说,除了上海本地的女性稍微差强人意、温州的女性也是乏善可陈以外,苏州、杭州两地女性的综合素质几乎不相上下。如果就江南各地女性的外貌和身材来说,苏州女孩长相最美丽、身体最文弱、性格最绵软;绍兴和无锡两地的女性长相虽不如杭州,但是她们的身材却很好,所以综合排名高于杭州,仅次于苏州。除了上述三地,其他如上海全境、江苏常州、扬州、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这几个地方的女性身材都差不多:由于受到传统的含糖过高的扬州菜的影响,这些地方的女性个头大都比较高挑,体态也大多比较丰满。如果还要进一步细分,那么我只能说,可能最丰满高大的是常州女性,上海本地女性的丰满程度排第二;相貌方面,杭州女孩的相貌仅次于苏州,至于上海本地的女性,虽然着装、打扮的技术全国一流,但大多长相平平。
一句话说,不管江南各地女性的个性、相貌和身材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是她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由江南水乡文化熏染出来的、具备了其他地方女性缺少的柔顺、婉约和可贵的优雅。
本帖最后由 天涯孤旅。 于 2013-5-10 01: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