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9|评论: 1

[原创] 河南一村庄仅剩5人 村民称曾用一筐红薯换媳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斑驳老树,断壁残垣,两男三女五位老人,两条狗,三头牛,十几只鸡,构成了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脉结坪(村民习惯称为“麦秸棚”)自然村的生态文明。这个偃师海拔最高最贫困的村庄,这个被游客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村落,在城镇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今空荡荡地矗立在脉结坪山的顶峰。5月2日,东方今报记者和当地网友一起,走进脉结坪,试图解读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村庄的前世今生。

  从山脚到村里一个多小时

  上午9时许,沿洛偃快速通道一直向东,在207国道处南转至310国道,经玄奘故里、府店镇佛光村、九龙角水库,在大卡车扬起的灰尘中,脉结坪山若隐若现。

  向导是府店镇西口孜村的热心网友。听说记者要采访即将消失的脉结坪,他早早骑着摩托车在路边等候。提起脉结坪,向导心直口快:“那里最穷,最高,最难走,不过也是最典型的快要消失的村庄,你们可是找对地方了。”

  过了鸡毛窑水库大坝,路变得越来越窄,两辆车相遇,必须一辆先停下来,让另一车先慢慢错过后方能通行。

  11时40分,车辆抵达脉结坪山下的一个采石场。向导指着北边的一座山说,如果向北再翻过一座山,就是嵩山了。

  下车,沿一米多宽的崎岖山路盘旋而上,蒲公英肆无忌惮地摇曳,几声鸟鸣突兀地从对面山上传来。

  在一个岔口,向导记错了路,半小时之后,到达半山腰一房屋紧锁的院落,向上再无路可走,一行人只好迎着酸枣刺,抓着野草和树枝攀爬而行。

  紧要处,一不留神滑下来,手臂上划了几道血口子。为了早点抵达脉结坪,顾不上伤痛,继续前行。

  13时20分,终于到达山顶,冒着热气的新鲜牛粪横亘在山路上。山坳梯田里的麦子长势很旺,在静谧中,生命仿佛立即回到原点,人生的一切苦楚都烟消云散了。

  终于见到了脉结坪。村边草丛里的石磙和石磨保存完好。几只鸡在悠然刨食,一只大黄狗听到脚步声,立即警惕地吠叫起来。

  九成土坯房已经或即将倒塌

  58岁的村民乔进朝和老伴谭敏权刚从田里回来,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擦额头上渗出的密汗,脚上磨烂的千层底鞋面外翻着。

  见有人来,乔进朝十分惊奇地站起来,眉间平添了几分喜悦。倚在门旁的谭敏权赶紧从厨房拿出水瓢和洗脸盆,从水缸里舀出水招呼大家快洗把脸。

  乔进朝说,这里很久没有来过外人了,来的人在他们眼里可都是“稀客”。

  偃师退休干部高献中、王西明主编的《偃师聚落记》记载,脉结坪海拔800多米,是偃师地理位置最高的村落,在此村向四周望去,许多山岭在此处交会集结,故以脉结坪命名,老百姓俗称麦秸棚。

  此书还给出了脉结坪的成因:脉结坪山山脊稍北的山坳里,土地肥沃,且有水源,所以山下的乔姓人家便来此处开荒种地,久而久之形成村落。

  在乔进朝的带领下,沿着被磨得光溜溜的村中青石板路向东走,90%以上的土坯房已经或即将倒塌,有的掀了屋顶,但从断壁残垣中依然能看出这里曾经的人丁兴旺。

  这些房子大多是石砌的地基,土坯墙,木椽灰瓦。其中一家人的院门铁锁雕刻精细,石墩上精美的荷花图案,都无声地见证着脉结坪村过去的辉煌。

  村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池塘,四周是整齐的青石栏杆,门口石柱上刻着“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周边的石壁上则清晰地保留着“农业学大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

  脉结坪是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的一个海拔800米的山顶村庄,曾因土地肥沃而吸引祖辈来此居住,曾有过“一袋红薯换回一个媳妇”的风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变得捉襟见肘,山上的人陆续下山,年轻人不再留恋故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各自通过自己的方式一个个离开让他们爱恨交织的土地,仅留下一个空荡而破败的村落。

  当年一筐红薯换一个媳妇

  乔进朝指着村里一座高大破旧的房屋说,八几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原来是村里的教学点,后来学生越来越少,慢慢就撤销了,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要往返十几里去山下学校读书。

  “你看看现在,连一个孩子都没有了。”望着结满蜘蛛网、堆满原始农具的教室,乔进朝十分感慨。到了村东头,一座半砖墙的房子一排四间,西边的两间已经倒塌,东边住着一户人家。

  乔进朝说,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仓库,现在住着63岁的乔套和59岁的裴花玉夫妻俩。7年前,乔套患了帕金森症,生活不能自理,种地和照顾老伴的重担都落在了裴花玉身上。

  乔套回忆,200多年前,因山下土地少,他们的祖先从山下搬到这块土地上,到他这代有六七代了,他1975年结婚的时候,山下穷,父亲用一筐红薯就在山下裴家窑来定村给自己换了个媳妇。

  裴花玉笑着纠正自己的丈夫说,自己并没那么容易就嫁上山,还不是看山上地多有吃的,爹娘才愿意让自己上来。

  “最多的时候有140多口人,一二十户,那时候可热闹着呢,村里有学校,有生产队,过年的时候舞龙舞狮,老老少少端着碗蹲在大树下吃饭,天南地北聊天,在一起闹腾闹腾,现在不中了,就剩下我们5个了。”乔套说。

  正说话间,村里第五个人李素开端着饭碗来了,三家人的午饭都是蒲公英小米汤和馍,没有菜。他们解释说,就是下山买了肉也提不上来,太累了。

  说起自家的孩子,五个老人同时低头不语,李素开背过身,悄悄用手抹眼泪。沉默良久,乔进朝说,自己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山上交通不便,大儿子搬到山下做生意,二儿子招亲到府店镇东薛村做了上门女婿。女儿在三门峡上学,孩子们平时很少回来,除非逢年过节家里才有一点热闹气儿。

  乔套家也是两儿一女,两个儿子也都同样入赘到山下,女儿在郑州打工,逢年过节和收种的时候,儿子们才上山,因为乔套腿脚不方便,夫妻俩一整年没有下过山。

  与前两家的孩子相比,李素开说起自己儿子的婚姻,声音哽咽。2001年8月,儿子结婚,她哭了一晚上。姑娘们不愿意到山上来,眼看着儿子一天天到了结婚年龄,只好让儿子委屈入赘到偃师市岳滩镇。

  李素开说,看着自己的儿子过得不开心,孙女随人家姓,心里很难过也没有办法。

  过了许久,李素开自我安慰道:“这样虽然委屈了儿子,但孙子们再也不用在山上过穷日子了。”

  李素开回忆,从1981年自己嫁到脉结坪村后,村里几乎没有办过喜事,“就是人家姑娘家愿意,可是婚车也上不来(山)啊。”

  从1986年该村第一户开始搬下山后,邻居们稍微有点门路的都陆续开始居家搬下山,姑娘们都远嫁他乡,男孩几乎全部入赘山下,这让留守的乔套他们倍感孤独 2微码.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