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56|评论: 44

乡下赶场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5-1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下赶场
                                             文 / 邓四平
 

  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仿佛一场聚散无定的华丽宴席。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来人往,从如梭岁月的深处走来;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日出日落,又向遥远地平线上的大地深处走去。
  涓涓细流,百川归海。百年千载,周而复始。仿佛无声的号令,从不同的地方向着同一个地点汇聚。或阳历,或农历,乡镇赶场的日子,如一幅流光溢彩徐徐展开的川北民俗风情画卷,无形之中,在历史的清明上河图卷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热闹,冷清。繁华,落寞。喜庆,忧伤。喧嚣,冷淡。热闹之后归于落寞,繁华之后归于重生。其实一切都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约定俗成,或者也许可以这样定义,其实一切又都是一场开幕落幕,落幕又开幕精彩的尘世大戏,在浮世绘里品位人生如戏,在戏如人生之中阅尽人间沧桑。
  在苍茫浩淼的宇宙空间,也许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县犹如一轮蔚蓝星空之中皎洁的月亮,月是故乡明。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之中,其实故乡都是自己心中那一轮最为皎洁的明月。
  星星点点,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乡场或者乡镇就这样自然而随意地生长着。
  宛如星星点点的珍珠散落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春华而秋实。随意而率性。这样的乡场或者所谓的乡镇一般大多不大,甚至可以称为袖珍。斗折蛇行的街道蜿蜒曲折,缠绵起伏。或依山就势而建,或以路为街,或以街代市,短则不足一里之地,长则也不过二三里之地,平常之日,街道空阔寂寥,似一条青黑粉白相间的曼妙多姿的飘带,青青的是鱼鳞似的的小青瓦,白白的是砖木结构的古旧的白粉墙,鳞次梓比高低参差的是错落有致的青黑砖瓦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飘带之上,赶场之时来临,人们便喜于其间犹如过河之鲫而熙熙攘攘。
  到乡下赶场,其实是一场非常浪漫的约会。或者也可以说是参与体验一场浓郁地方风情的盛会。徜徉在精致古朴的小镇之中,人头攒动,人流如织,一街的古韵和今风杂陈期间,心灵仿佛在古今的时空隧道之中自由地穿行。小镇古街两旁既有崭新时尚的小洋楼,又有古旧的商铺,琳琅满目的是小街的杂货铺,柴米油盐酱醋茶,几乎应有尽有。人声鼎沸的是小镇的麻将馆,或惊喜,或叫骂,或大笑,或长叹,稀里哗啦地演绎着喜怒哀乐瞬息万变的丰富的人生表情。菜市场里当然更是不会缺少各种新鲜时令菜蔬的,有大车小车从外地拉来贩卖的菜蔬,当然更多的却是当地农人们自家地里出产之物,自家养的鸡鸭鹅装在铺了稻草的背篓之中任人选购,新鲜的青菜萝卜白菜韭菜柑橘鸡蛋等物,随意地扯张透明的油纸,摊在地上,卖菜之人则翻转背篓,坐于其上,手中拿根秆称,看似成了生意之人,但一身的淳朴与憨厚依旧写满脸上,有人蹲下问价买菜,只敢怯怯地答,并不过多的讨价还价,多点少点,也不在乎,成交之时,称秆大多也都撬得高高。
  当然,乡镇赶场也并不缺少时尚新潮的气息,小街两边两岸开有许多超市,花花绿绿的服装,五彩斑斓,看得人眼花缭乱。电器商行里的大彩电、冰箱、混合着音响中流行的旋律,在小街的空气中温暖而自在地随意流淌。从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穿着打扮靓丽而时尚,上街闲逛,购物,寻亲,访友,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顾盼生姿,美丽动人,其实大多也是借赶场之机上街寻找发现自己喜欢的意中人,在姑娘小伙的心目之中,赶场其实就是一场浪漫的爱情约会。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三十多年前,每逢赶场之日,每天天不亮,辛劳的父母就要挑着沉重的货物,扛着长条凳,竹篾编制而成的摊位,上街摆摊设店,从早忙到天黑,很多时候,顾不得吃饭又要忙着收摊回家。辛劳了一生的父母就仿佛一盏风雨之中飘摇的油灯,用尽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而所有付出的一切的一切,也许都只是为了能够稍微努力地照亮儿女们前行的路。尽管灯光甚微,尽管微弱若烛,但却早已足够照耀和温暖我们一生一世感动的心。
  如今,父母早已不在,每年清明,或者父母的生日之际,或者过年之前,回乡祭祀父母,我总希望能够遇上故乡小镇的逢场之日,在熙熙攘攘的小镇人流之中,在小镇古朴沧桑的桥头之上,我总是仿佛依稀能够看到多年以前站立小摊之前忙碌的父母那和蔼可亲的音容和笑貌,镇定,无私,沉静,无我,刻骨铭心,一生一世。
  人生恍惚一场梦。从场镇的这头走来,又向场镇的那头走去。物是人非,繁华落尽。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月是故乡明。今夜无眠。一滴思乡泪,悄悄地滑落枕畔。
  也许,人生都终有散场的那一天。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山,一生醉美的邂逅



                                             邓四平/文

  云上金顶,天下峨眉。

  宛如一弯清秀的眉宇横亘在天地之间,山水含韵,眉宇传情。又如凌空书写而出的一道神来之笔,浓墨重彩,汪洋恣肆。在云蒸霞蔚之中若隐若现,在天高云淡之间逶迤连绵,在横空出世之中神采飞扬,在时光长河之中风姿绰约,一座山,从远古走来,一座山,跨越时空的邈远,在人们朝圣的目光中站成一道永恒而秀丽的风景。

  峨眉天下秀。其实,在世界的眼中,峨眉山早已不仅仅只是一座山的代名词了。一山揽尽五岳景,峨眉归来不羡仙。千万年风霜岁月的洗礼,无数次沧海桑田的轮回,峨眉山早已成为圣地,成为仙境,成为一种镌刻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之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位了,更成为了一个让世界为之仰望为之喝彩的神奇山水经典与流芳百世的辉煌传说。

  大道无垠,行者无疆。怀着一种漂泊天涯的梦想与懵懂的好奇,带着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无限的向往,在很多年前,年少轻狂的我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行囊,一路风尘仆仆就去了峨眉山,其实,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月薪不足200元,那时去一趟遥远的峨眉山,往返用了我900多元,几乎接近半年的工资。那时候我去峨眉山居然仅仅就只有一个最简单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去寻找《白蛇与许仙》传说中的峨眉山灵芝仙草,去拜访金庸笔下的那些神奇的峨眉山剑派传人们。

  那是1995年一个春光明媚的四月之初,从家乡小镇海田赶车到蓬安县城,再到成都,然后从成都转车,折向而下,经双流,到新津,至夹江,过眉山,再到乐山,中巴车在广袤的川西平原上一路风驰电掣,在经过八九小时的颠簸之后,终于到了峨眉山市,下车之后再翻开事先购买的旅行线路图,蓦然发现从成都到峨眉山的行程线路就仿佛是在广袤的四川地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90度直角一般,一路向南而行,再往下看,则是广袤的攀西。那里有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那里有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雪山。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我的目的地却只是三个字:峨眉山。

  临近傍晚时分,夜宿峨眉山下一个名叫五显岗的小旅馆中,向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名叫五显岗的地方其实距离峨眉山的3000多米的最高峰金顶还有120多公里路程,山之高,路之远,由此可见一斑。惟有名山大川才会山高路远,也惟有名山大川才会有高山流水的壮丽景观。从家乡馒头似的小山中走出来,我第一次见到了如此逶迤连绵与气势磅礴的大山。那天夜晚,我独自一人走出小旅馆,在茫茫夜色之中,我迫不及待地伫立并近距离地接触在峨眉山的山脚之下,只感觉到壁立的山崖,宛如一堵高大厚实的巨墙重重地横亘在我的面前,山崖之上,蓊蓊郁郁的林木,绵延不绝,呼啸的山风,从不同的方向呼号而来,拍打着夜的肩背,让人顿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奈,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是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天涯孤旅瓢泊之感。

  第二日一大早天刚麻麻亮,便乘上一辆去峨眉山金顶的小型中巴车,车主说车费要40元,而且只能去到金顶对面的接引殿。车主介绍说,峨眉山一山不同季,十里不同天。虽然现在山下是春暖花开,但到了山上便是冬天,白雪皑皑,漫山遍野都是大雪,很冷,不过也没关系,山上有长棉袄可租,两块钱一件。车在鸡肠带一样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中盘旋行驶,只见一座座青黑的山峦从车窗外一闪即过,山上长满各种低矮的灌木,也不知盘旋往复驶过了多少座这样连绵起伏的山峦,小型中巴车爬上了一道道弹簧似的曲曲折折的山路,从车窗里向外望去,只见来时之路,宛如长蛇一般左拐右拐,渐行渐远,最后缩微成青山绿水之间的一根细细的线。车越爬越高,渐渐地,有覆盖着点点积雪的青黑的枝桠不断地闪入眼帘,越往山上爬行,那覆盖着积雪的枝桠越来越多,由三两枝逐渐变成成片的积雪的树林,再往上行,满眼看见的居然都是皑皑的白雪,刚才山下还是流水潺潺春暖花开,而瞬间居然又从春季穿越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天,让人感到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隧道,进入了另外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

  车行山上,沿途经过很多著名的景点,现在依旧记忆犹新的有洗象池等等著名的景点,因距今时间太久,还有很多隐藏山间的寺院,现在已经叫不出名字来了。车在一个名叫接引殿的地方的停车场停泊下来,一出车门,才发觉山上居然还下着小雨,雨点中还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雪花,天气异常寒冷,让人情不自禁地打了几个寒战。因为人年轻,身体倒还抵抗得住那出奇的料峭春寒,倒也没有花上两块钱去租棉衣。

  那个叫接引殿的地方,有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的中间还有一扇高大巍峨的城门,至今近20年时光过去,依旧清晰地记得,穿过城门,便是去金顶的索道车了,要去到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对面的金顶,当时唯一的方式仿佛只有乘坐那个车厢式的索道车,车费要35元,来回70元。因为吝惜钱,因此我只是站在峨眉山的接引殿悬崖之畔,无比遗憾也无比留恋地遥望万丈深渊对面的峨眉金顶,我最大限度地在脑海中发挥最美的想象力,努力地想象金顶日出的灿烂辉煌,想象金顶云海层叠起伏与大气磅礴,想象苍山如海残阳似血,想象金顶佛光的神奇万千。那时,我也知道在3000多米的金顶的悬崖峭壁之上,有一个名叫舍身崖的地方,据说,历史上有很到峨眉山朝圣之人,怀着一种登仙成道的梦想,居然在舍身崖的地方,朝着云雾弥漫的万丈深渊里纵身跳下,只见一道决绝的身影宛如闪电划过,又宛如一颗小小的缝衣针轻轻地掉落地面,然后瞬间又归于万籁俱寂。云海依旧,日出依旧,佛光依旧。千年万年,一切又都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据说,有采集草药之人在舍身崖之下的山谷里唯一只能看见的便是些许星星点点的白骨森森。轻叹一声,痴迷往往将人引入虚幻。

  多年过去,从一些摄影家在金顶上拍摄的照片获悉,现在的金顶上又新建了一座高大的佛像,整个佛像高达数十米,高大巍峨,金碧辉煌,法相庄严的佛祖,静坐于金色大象托付的圣洁的莲台之上,慈祥的目光打量着世间的芸芸众生。可想而知,要建筑一座那么浩大的佛像,需要多少的建筑材料,肩挑背磨,蚂蚁搬家一般点点滴滴地积聚,而最终修建成为一种伟大的建筑,仅仅为此,人类的伟力与坚韧执著就不得不令人由衷地感叹与赞叹。

  从接引殿沿着原路步行下山,行走在峨眉山的山间,顿感山间的清幽与宁静,行走山间,甚至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血管里的血液沸腾和心跳的声音。沿途也会偶遇拄着拐杖步行登山迎面而来的游人,山间路旁也偶而可见当地人用茅草竹木等物临时搭建而成的卖水果瓜子矿泉水等物的小摊,走得累了,驻足小摊,花上不多的零钱便可以买上一杯地道的峨眉山泉水煮成的老鹰茶喝,一边品茶,一边还可以倾听小摊主人满脸自豪表情地摆起1983年的某一天伟人邓小平徒步登峨眉山的典故来,据说,小平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偶遇一位下山的老奶奶,小平便主动给老奶奶让路,老奶奶居然一眼认出了小平同志,于是就激动地上前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问候小平。人民对小平的感情是真挚的。对人民造福的人,人民也往往发自内心地感激。

  也不知究竟在山间步行了多久,最后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峨眉山中一个名叫万年寺的地方。从万年寺步行下山据说要近得多,但要收取门票,当时门票价格是20元每人,这在当时可以说已经是相当贵的一个价格了。但当地的峨眉山里人却是异常的聪明,很多20岁左右的峨眉山当地的小妹妹便当起了导游来,她们常常在万年寺的停车场里四处拉客,向游客们介绍说,可以找她们做导游,只需要15块钱的导游费,就可以免买门票,如果收门票的人问及,就说是她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不买门票的,一路下山,还可节约5块钱。

  从万年寺收取门票的入口处进得山里,沿途山间铺设的均是青石板小道,青青的石板路在山间蜿蜒盘旋,两旁绿树参天,清脆的鸟音鸣声婉转,路旁星星点点的野花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山间偶而也可见很多年前废弃的破旧房屋,据说是早已搬迁的废弃已久的山村学校。沿途走去,但更多的是当地修建在山里的别墅式的小洋楼,古朴而又时尚,让人不难想象峨眉山人的远见,峨眉山在90年代之初就大力发展旅游,旅游的发展给当地人家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行走在峨眉山里,一路走来,沿途走过很多风景很美的地方。到峨眉山旅游,选择步行其实是最好的品味峨眉山风光的绝佳方式。现在多年过去,依旧能够细细地回味起峨眉山里的很多秀丽的美景来。清音阁就是其中的一个绝佳的地方,峥嵘的山石之上,高高地矗立着一个小巧精致的亭子,飞檐斗拱,仿佛天外天外凌空飞来,山石之间,几股巨大的泉水飞花碎玉一般的喷涌而出,飞溅起的水花又瞬间落入山石之间,万涓成水,又汇集成一股涓涓的细流,向大山的远处流去,让人蓦然想起小桥流水人间一般江南韵致的绝美的画图来,而这里绝不是江南,但又却让人疑心一不小心却又走进了神奇的烟雨江南。

  然后,又去了黑龙江栈道,去了一线天,窄窄的木石结构的栈道在山间蜿蜒盘旋,向下看,是哗啦啦的溪水潺潺地向远处流淌而去,向上仰望,只见两山对峙,山上林木苍苍,遮荫蔽日,只能看见一根线条似的云天,心惊胆战之余,见到了峨眉山里最有灵性的精灵——三五只一群的峨眉山猴,在树桠之间睁着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前来造访的游人,其中不乏顽皮的猴子在树桠之间伸长手臂吊过来吊过去地嬉戏玩耍,偶尔露出猩红的屁股,然后朝着远道而来的游人们做出龇牙咧嘴的怪相来,让人忍俊不禁。也有胆大的猴子居然直接跳下树来走到人前来,伸出爪子,向人讨要食物,让人感到既惊又喜。

  峨眉山里山间的小道上也有专为游客抬滑竿为业谋生的当地村民,两人一组,自在随意地坐在路边等候游人前来召唤,现在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在峨眉山里让抬滑竿的抬夫抬上10里地左右收费15元钱。一把凉椅晃悠晃悠,两根结实的千担沉重地压在抬夫的肩上,挥汗如雨,一路艰辛,他们的坚韧与执着,他们的淳朴与厚道,他们的热情与好客,峨眉山里抬滑竿的抬夫早已成为了一道铭刻在我记忆深处里最美的风景。

  最后下得山来,经过了一座名叫报国寺的寺院,那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寺院,气势恢弘的山门,黑底镏金的牌匾之上龙飞凤舞地书写着三个黄色镏金大字:报国寺。小时候,在电影电视剧的画面里仿佛经常见到过这座寺院,依稀记得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曾在这所寺院办过什么抗日干部培训班并作过训话等等什么的,多年时光过去,这些不经意的过往之事又无形之间为峨眉山增添了无限的人文与传奇色彩。

  从峨眉山一路走来,至今唯一遗憾的就是却并未看见和寻觅到电影电视剧《白蛇与许仙》中传说的能够让人起死回生的峨眉山灵芝仙草,也没有遇见金庸先生小说中描述的武功盖世的峨眉派的那些美丽的女弟子们,当然这些都只是些神奇的传说或者虚构的艺术形象,也许并不真实地存在。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要放在了灵秀的峨眉山里,一切的一切又都仿佛成为了真实的存在。宁可信其有,也不愿意和不忍心信其无。

  一山揽尽五岳景,峨眉归来不羡仙。峨眉天下秀。美在峨眉山。福山,仙山,人文圣山,如此等等,对于峨眉山来说,我觉得,即使为之冠上世间的任何一种美好的赞誉,其实也许都不为过。

  那一次,轻轻地走进峨眉山,匆匆而来,也匆匆而去,尽管还有很多的美景没有看到,尽管还有很多的神奇没有真正地领略,但五显岗呼啸的山风和美丽的夜色,峨眉山脚潺潺的溪流与烂漫的山花,峨眉山里银妆素裹的皑皑白雪,万年寺的梵音袅袅与香火鼎盛,清音阁的恬淡如画与宁静如诗,黑龙江栈道以及一线天的惊险与刺激,峨眉山里的猴群们的顽皮有趣与活泼可爱,峨眉山里的抬夫们的淳朴厚道与热情爽朗,那一切的一切早已令我至今都还流连其中沉醉不已。

  来过即是缘分,一切均已足够。

  那一次,尽管只是一次美丽而短暂的邂逅,但峨眉山的神奇与灵秀,却早已镌刻在了我的记忆最深处,永远也挥之不去……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石工号子

                     邓四平/文


  故乡多山,群山连绵,碧峰叠翠,山石峥嵘,那漫山遍野的山石开采出来便是山里人修房建屋最好的材料,以开山采石为业谋生的石匠这一独特的行当于是也就应运而生了。

  “嗨嗬佐,嘿佐,夯彻,嗨嗬佐,嘿佐,夯彻……”那发自灵魂深处的怒吼,从大山的深处,穿透岁月的纸背,划破时空的隧道,深沉而辽远,高亢而沧桑,大气而磅礴,悠悠地传来,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小时候,我家屋前对面的大山便是一个天然的采石场。每天黎明晨曦初露直至夜幕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之时,依旧可以听见那采石场里的石工们从早到晚怒吼而出的各种各样的采石号子,尽管岁月流转,号子声声却依旧宛如故乡烟雨深处的杜鹃啼血,至今依旧刻骨铭心地响彻在我的耳鼓与灵魂深处,难以磨灭。

  现在想来,要当石匠,其实那时也并非是所有的人想当就能当得了的。当石匠最起码的入门条件首先得是力气大,力气大才能够开采得动石头,抬得动石头。其次必须还得技术好,没有一番过硬的本领和技术,要想从悬崖峭壁的山崖之上开采出一个一个完整的石头来,并将石头抬下山来,那简直无疑于就是一件类似于老虎吃天一样难以想象的事情。其实,这些都并不是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其实,在石匠的这一行当中,更蕴涵了很多的规矩和讲究,尤其是从石匠师傅们口中吟唱而出的各种号子,更是充满了独特的民间风情韵味与无穷的人生哲理。

  石匠采石的工作往往枯燥而艰辛,深山之中,沧桑而荒凉,简单而重复,春华而秋实,寒来而暑往。每天一大早,三五成群的石匠们便要拿上錾子、钢钎、大锤、二锤、手锤、踅子等等石匠行当独特的工具进山,进得山里,石匠中带头的掌墨师傅先要率众人拜敬天地和山神,掌墨师傅唱道:“手拿大锤来开山,钢钎一碰往里钻。玄女娘娘制墨线,老君先师制锤錾。打开顽石十八片,打得主家心喜欢。”但凡新觅得石场,先得拜祭山神,不然得罪了山神,后果不堪设想。在掌墨师傅的带领下众人跪倒在地,石匠掌墨师傅先烧上一把火纸,然后将事先就准备好了带来的大红鸡公杀了,将喷薄而出的鲜红的鸡血喷洒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算是祭了天地和山神,以祈求神灵保佑众人在采石之中平安无事。

  上得山去,各自觅得一方山崖,手锤挥舞,石花飞溅。遇上巨石,便打进踅子,擂起大锤,喊起震天怒吼一般的号子,“嗨嗬佐,嘿佐,夯彻。嗨嗬佐,嘿佐,夯彻”排山倒海,横空劈天而来,一锤一锤地从天而降,砸得整个天地都仿佛在地动山摇一般,那种擂起大锤开采巨石的场景,纯粹就是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无限激情的生命与大自然一起共舞的而发出的震撼与震颤,在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中,在声与情的浑然天成里,顽劣的巨石应声而开。

  掀动石头,一个棱角分明的石头从高高的山间斜坡石道上翻滚下山。石匠们再四人一组,找来粗粗的绳索将条石的两头捆了,横插上抬棒,起抬石头之前,石匠掌墨师便会唱道:“手拿金绞二丈长,我给主家拴石王。石王抬到华堂上,代代儿孙状元郎。”然后,石匠掌墨师傅又问:“是不是好的?”其中的一个石匠随即便答:“是好的!好的抬起来。弟子把石拴,抬到主人家,荣华富贵万年长!“于是,在一阵低沉的“前转,后援。后援,前转”的抬石号子声里,一个又一个的条石也就从大山深处抬到了欲要建房造屋的主家屋场之前。

  将抬来的条石用錾子一点一点加工成四棱上线以后,接下来便是为修房造屋的主人安装基脚石了。石匠掌墨师傅唱道:“盘古王天地开张,女娲补天剩石一方。弟子今天拿了来,鲁班先师他打方。主家今天下基石,堂中有人把官当。”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石匠掌墨师又继续唱道:“墨斗一条龙,弟子提手中。弹在石头上,百般显神通。墨签一支笔,弟子提手里。今日下石头,事主升三级。墨斗似印盒,内生麒麟角。今日喜气多。尺子原是天平星,先有寸来后有分,一印事主大富贵,二印我们老师尊。蜡儿点得亮堂堂,赞赏主人造华堂,左边立的都督府,右边又立宰相堂。都督府,宰相堂,后代儿孙状元郎。蜡儿点得亮堂堂,赞赏主人造华堂,左边又栽摇钱树,右边又立聚宝盆,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落银。”

  待到安装堂屋地基石的时候,掌墨师傅又会唱道:“块块石头大又长,主家用来造华堂。从今石王安座后,荣华富贵万年长。高楼大厦从地起,主家从此大吉利。金银财宝样样全,前仆后继代代有。”掌墨师傅然后侧转身子回过头来笑嘻嘻地问主人家:“全不全?有没有?”主人家必恭必敬地回答道:“全!全!全!有!有!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待到为主人家将所有的地基石安毕之日,也就是到了主家答谢和为石匠师傅们开工钱结帐的时候了,掌墨师傅便会唱道:“主家安石四四方,新修一座好华堂。左边住的大财主,右边又住发财户。大财主来发财户,世世代代有官做。今天石头安装好,升官发财代代有。”然后问主人:“有没有?”主人笑嘻嘻地回答“有!有!有!都有!”石匠掌墨师傅也笑嘻嘻地继续唱道:“那好,年年有来天天有,荣华富贵万年久!现过手!”于是,在一阵欢天喜地鞭炮声中,石匠掌墨师傅接过主人家事先备好的工钱,又在早已等候多时的下一家准备修房造屋的人家的恭候中,收拾好各种石工工具,一路风尘仆仆而去了。

  岁月流转,如今的城市和乡村,满眼映入眼帘的几乎均是一片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世界,鱼鳞似的青瓦片,光溜溜的青石板,雪白的竹篾墙的穿斗木青瓦房渐渐成为了一种遥远而模糊的记忆,那种名叫石匠的独特的行当也随之而渐渐地成为了一道一起走远的岁月剪影。

  “嗨嗬佐,嘿佐,夯彻,嗨嗬佐,嘿佐,夯彻……”“前转,后援。后援,前转……”但那些发自灵魂深处的怒吼,从大山的深处,从故乡的烟雨蒙蒙之中,穿透岁月的纸背,划破时空的隧道,依旧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缠绵而悱恻,荡气而回肠……
本帖最后由 山水如画 于 2013-5-18 18:56 编辑

发表于 2013-5-19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哥的好文章,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十副图片我想没有几人能认出是啥东东
发表于 2013-5-19 07:4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浪花 发表于 2013-5-19 00: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四哥的好文章,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十副图片我想没有几人能认出是啥东东

互相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讯服务监督 发表于 2013-5-19 0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

谢谢支持。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授精。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144359yyosvvuv0hskpoqy.jpg
144400m8fbpwly3bqry888.jpg
发表于 2013-5-19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耕社会最后的笑意,那么真诚和充满阳光
发表于 2013-5-19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陵浪花 发表于 2013-5-19 00: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四哥的好文章,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十副图片我想没有几人能认出是啥东东

叶子烟啊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骑摩托追老鹰 发表于 2013-5-19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叶子烟啊

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