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网上有帖;《网友调侃,“新华字典”养尊处优惯出了坏毛病》,列出多条《新华字典》有问题释字。笔者有感,也找出些这类字凑热闹。之前笔者曾汉典论坛发帖:《“新华字典”释字有惑》,论坛以“某些会员的讨论已经演变成火药味十足的争论”理由封了笔者帖子。别人争论问题完全与笔者帖子内容无关。笔者表不服,再后论坛对本人帖子解封,但笔者对跟帖想回复却不能发出了,发新帖也不能了,才明白笔者发帖权利已被封杀。实不懂犯了什么禁忌了?现把汉典论坛本人发帖转发于此,请网民鉴别。
《新华字典》释字有惑
翻检《新华字典》遇字受困,敬请大师指教。
以下受困字。
一:“潽”
《康熙字典》“潽”义:“水也”。
《新华字典》“潽”义:“液体沸腾溢出”。
——为何两字典“潽”义相悖?《新华字典》“潽”具“液体沸腾溢出”义有何根据?从《百度百科》看,似乎是因为转语——
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一》指出:《说文》:“鬻,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广韵》音“蒲没切”。《现代汉语词典》作“潽”,“潽”不见于古代字书。”
由于条件有限,笔者从电脑无法搜索到“鬻”具“蒲没切”, “炊釜沸溢”义。
民间所谓“pu”是指“液体沸腾溢出”吗?“pu”牵涉“鬻”、‘铺’吗?《新华字典》让“潽”去“水”义,具“液体沸腾溢出”义,作转语以表民间所谓“pu”妥吗?
对以上问题,笔者有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民间所谓 “pu”,是对沸腾状象的另一种而言:当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汽泡破裂喷溅一片“噗噗”声,由于汽泡破裂喷溅的“噗噗”声最具代表性,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此人们取“噗”以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这别具一格沸腾具象。(人们说“噗”,实际是模仿它发出的声音。对“噗”的模仿音巴蜀人多是阳平(pu2),而不是“噗”的阴平。)
由于“pu2”是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因此“pu2”可以与“溢”无关。(锅沿高,汽泡涨起溢不出锅沿,难道这种涨起不是“pu2”?)当豆浆沸腾汽泡涨起“pu2pu2”作声,人们会说:快点,pu2起来了;当使用新砂锅,有人会说,要用米汤“pu2”过才不漏(指用涨起的酽液填堵砂锅不充实有砂眼处)。从对“pu2”的使用,可见“pu2”与“溢”无关。虽然无关,但由于生活中这种沸腾状象不注意常会产生溢漫,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有“溢”义,并在组词中以“溢”表现。 既已俗成,应该遵从。
由于“pu2”是以物象表指,并非以字义诠释,因此“pu2”与古僻字“鬻”无关(“pu2”既然是“俗谓”,下里巴人是否懂“鬻”,知其有‘炊釜沸溢’义?)也牵扯不到“铺”作转语。《新华字典》让“潽”去“水”义,具“液体沸腾溢出”义也就没来头,“潽” 应还归“水”义。
二:“搌”
《康熙字典》“搌”义:搌,展極也。一曰縛束也。捲也,拭也。
《新华字典》“搌”义:轻轻地擦抹。方言:移动。
《新华字典》“搌”释义妥吗?
我们拿“擦抹”义说。《新华字典》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这里“搌”明显具“吸”而非“擦抹”。因为收墨纸功能就是吸,纸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纸必定会一塌糊涂不堪再用。《康熙字典》“卷”——“裹挟”也是指“收携”——吸”,因此用“擦抹”表义“搌”,从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说服人。
笔者认为“搌”和“轻轻地”无关;“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释的。下面例举四川地区对“搌”的用法。例句1:地湿,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过来了,找帕子把它搌着;3:他身体差,晚上睡觉被子哪处没搌好都会受凉。第1例句“搌” 是指拭、吸。第2例句“搌”是指把帕子留在那里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搌”是“掖”——“塞堵”。巴蜀方言“办一台搌扎”,这里“搌扎”指“拭塞阻吸约束”—— “搌”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办一台搌扎”意思是请吃饭——以吃饭拭塞阻吸约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态发展。
《新华字典》“搌”具“移动”义:[方言∶移动〖move〗。如:把桌子搌到一边去。
《康熙字典》等旧字典“搌”不具“移动”义。
《新华字典》“搌”具“移动”义妥吗?有何根据?如无根据,是见“搌”有“扌”想当然添加,这应该是错误,因为“hzǎn”音具“移动”义的字另有很现成,此字即“展”。 《康熙字典》“展”义:《說文》轉也。(“转”义:迁徙。)《爾雅·釋言》適也。(“適”义:《說文》之也。《廣韻》往也。“之”、“往”释义:“去”、“到”。) “展”的“移动”义可能非只方言,是旧时普遍用指。
三;“罪”
《新华字典》认为“罪”含“苦”义,并例举具“苦难;祸殃”义词项: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笔者从以上列具词项看不出“罪”含“苦”义。笔者认为“罪”不含“苦”义。如认为“受罪”的“罪”含“苦”,“受罪”即“受苦”,那是因为此词的产生是旧时受迷信思想影响,认为“受苦”是因为有罪受老天惩罚,因此把“受苦”说成“受罪”。如以为“罪苦”的“罪”含“苦”,笔者也不同意,因为“罪”若有“苦”义,用不着后面再续“苦”字。“罪”、“苦”组词,明显是不同义的两字组合以表意。而且最具说服力的字典词义解释——“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也是把“罪”作“罪孽”而非是作“苦”义看,因此“罪苦”的“罪”不含“苦”。笔者从《康熙字典》找不见“罪”含“苦”义,《新华字典》也举不出让人信服的“罪”含“苦”义词项,因此笔者认为《新华字典》“罪”含“苦”义可能有误。(因罪受罚得苦不等于罪该含苦。)
四:“呆”
《康熙字典》“呆”义:《篇海》補道切,同保。詳人部保字註。又莫厚切,音母。古文某字。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類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類,倒杏爲呆。俗以爲癡獃之獃,誤。《說文》从𠙵不从口。𣏁,本字。(本人电脑找人换系统后版本低,原有能显示字因生僻不能再显,只剩空白,以下同——笔者)
《康熙字典》“獃”义:《廣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𠀤音皚。《廣韻》獃癡象犬小時未有分別。《集韻》癡也。一曰懛獃,失志貌。或作𤶗。
从《康熙字典》知道“獃”是指幼犬的世事未开懵懂状。“呆”是“𣏁”本字;“𣏁”同“某”;“某”通“梅”。解放后出的《新华字典》不认《康熙字典》认为“獃”作“呆”是谬,以字典的严肃性,将“呆”的“癡傻”义予以肯定。现在《新华字典》“呆”义:1:傻,愚蠢: 2:不灵活,发愣: 3:同待。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华字典》的“呆”有“皚”音(比如“呆板”),而今的《新华字典》“皚”音都抹了,只有dāi音。现在的“獃”以新面目出现在《新华字典》上:獃 dāi 同“呆”——不但音变,而且义也因同“呆”不用具了,要寻义你就找“呆”,成了“呆”的影子。
“獃”具dāi音行吗?笔者举例说事。
用秤称东西,如果秤对重量反映不灵敏——压在秤杆上的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不见抬起或埋下——这种状况巴蜀人称“ái”——秤ái。从《康熙字典》我们能找到合音义字“獃”以表(对东西重量反映不灵敏,反映不出就是“獃”)。而找《新华字典》却无法——巴蜀人说的秤ái将无确当字以表,只能无解。同样情况还有“ái码子”。巴蜀方言词条“ái码子”指“事情运作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这里ái同样该“獃”。“獃”:癡傻——不灵动。码子:(事情类的)档。如:这码子事,那码子事。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边,这是獃码子。如果“獃”是“dāi”音,“ái码子”的“ái”同样无解。因此“獃”是“dāi”音,民族文化将永远失去一些东西。笔者见港台“呼籲”不作“呼吁”很感慨:今后中国,谁存有最纯正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字是遵循历史的好,还是另起炉灶的好?古时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到了今天竟然会音义相同。“呆”这古“梅”字怎么成了dāi音“痴傻”义?有谁能告诉它的来龙去脉?
五:“硌”
《新华字典》对“硌”的解释:1:luò 山上的大石。 2:gè 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硌脚。硌牙。硌得难受。
《康熙字典》“硌”无《新华字典》“硌”义第二项。第二项不知是不是今人添加?但无论是否,笔者对《新华字典》第二义项阐释觉有可商榷处。
“硌”第二义项《新华字典》标明是动作词。既是动作词,解释并没道出“硌”是什么样动作。所列“ 凸起的硬东西”是告诉产生“硌”的条件,“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是说明受“硌”产生的后果,“跟身体接触”是讲“硌”是和身体发生关系,因此阐释并没触及主题,只在外围跑马。再是“硌”既然有“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义,就不该再有“硌得难受”这样表述。再是“硌窝儿”解释:“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多指鸡鸭蛋) ”明显与“硌”释义相矛盾——不与“(人)身体接触”, 鸡鸭蛋间产生的“硌破”也指“硌”——相当于自打嘴巴。
巴蜀人有与“硌”意思大致相同用词“en3”(“en3”难表字)。“en3”指“梗顶”或“抵顶”。“梗”: 阻塞、妨碍;直、挺立。“顶”:拱起、抵住。例句:石子en3脚底。 “en3”与“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可以无关,只要是起了“梗顶”或“抵顶”作用的就是“en3”,因此它可表指与人身体无关事物。比如例句:“事情在他那里en3起了,通不过”;“大石头下有块小石头en3在那里,让大石头落不下坑里”。前面“en3”指不愿让事情通过,抵抗,顶住。后面“en3”指作梗,抵顶。巴蜀人的“en3”可用“梗顶”或“抵顶”表达,与“en3”大致相同意的“硌”是否可“梗顶”或“抵顶”表达?
六:“拽”
《新华字典》“拽”义:拉、扔;同曳。词条“拽文”解释是:方言。掉文。卖弄口才辞藻。 笔者认为“拽”该“跩”。为什么该“跩”? 因为“拽”虽同“曳”,“曳”有“飘摇”义,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曳”的“飘摇”义能演绎的,要表现“卖弄”、“得意”只有“跩”才能做到。《新华字典》“跩”释义: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据此我们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于“跩”的“摇摆”,生活中用指各种“晃摇”。例句:你今天哪里去跩来;这坛子没放好,有点跩;这人跳舞跩圆了。自满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开八字步,一摇一摆,因此,人们借用“跩”的摇摆,以“跩”指生活中自满傲世者。例句:这人有钱的样子,跩得很。由于“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态,生活中也以“跩” 指与人对接的自恃、傲慢、晃摇(故意偏移、不投对)。例句:跩价钱;东西不愁卖好跩。巴蜀方言词条“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达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种坚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样子”。歪:不正、错开。“跩”既是“晃摇”,并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说:广东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骄傲张扬的样子叫做“拽”。这“拽”明显错,该“跩”。
——以上困惑只不过是查阅了极少部份《新华字典》字条结果,如是全部呢?
(不难看出,以上受困字,多有与巴蜀方言相应字作类比。受困字的推出,是笔者巴蜀方言探索中觉其与自己理解不合。(笔者之前帖:《“兮”当?“稀”当?——“兮”用字置疑》、《“告化子”、“龙门阵”称呼由来之我见》、《“造孽”指谓“可怜”成因之我见》也与巴蜀方言有关。)由于不认可巴蜀方言专著许多词条表字(比如省外许多人都知道的“巴适”、“相因”),社会诸多难解释难表字词条不见有人收录,笔者花数年时间对它们作了力所能及收集探索。自认为有突破,想出书无能力,寻求能帮助出书者。如有人关心,具体情况见笔者另帖:《求帮助出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