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有六弟儿,他是老二。他当过的官最大,又是搞教育工作的,影响最大,所以呢最出名。我们小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叫《为学》,硬是写得有点巴适哦,这就是他写的。彭端淑的老家在我们高桥的桂香阁,据说他小的时候很聪明,学习还很用功,他那个时候跟他的兄弟些在紫云寺读书,五六年都没有下过山,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举人,三十四岁的时候跟他双胞胎弟弟彭肇洙两块一起中了进士。然后就进入朝庭做了官,还步步高升,给皇帝两块摆过龙门阵,硬是下不了台。后来又调去广东当了六七年的官,这段时间他硬是顺风顺水的哦,官当得好,老百姓还喜欢,可以说是他最得意的时候。有一回,他押运粮草在南海上行船,半夜起来屙尿,不小心滚到海里头去了,等船上的人些把他捞起来的时候,他已经遭瓮得咽滩寡气的了。他硬是有点迷信哦,等到他醒转来一想,吔,不对头哦,这江湖险恶,官场凶险,我这回没遭,恐怕没得下回了,还想些啥子哦,还是扯一块把子回老家去算求了。彭端淑没有回得来,走拢成都,一起当过官的一个人把他留到,在锦江书院,也就是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教书。那是当时四川的最高学府了,学生也就两百来块人,还吃住全包。他这一搞就是二十年,还教出了些象李调元这样的优秀人才哦。彭端淑一边教书,一边当校长,还一边的写些文章,诗词。据说是他以前写八股文很有一手,简直是天下第一,人家评价他是不世之才。但到他五十岁以后突然文风大变,去专攻古文去了,写出了一些有水平的文章,这就包括我们学过的《为学》。我也看过他老人家的几首诗,给我的感觉是的不押韵,意境不深远,所以呢不喜欢,个人观点哈。彭端淑隐居在成都南郊的白鹤堂,最后八十岁的时候死在那儿,他又说他是彭祖的子孙,要认祖归宗,要埋在彭山,然后就埋在了彭山公义乡罗家山的哪个水库的尾巴上了。可能是他几弟儿啊还是有哪些人哦尽都埋在了这块坡坡上,各人一层,共埋了七个梯步,好像因此叫七台坟啊还是二法的哦,现在没得坟茔了,尽栽了些竹子,据说是破四旧的时候遭挖了,脑壳遭拿来踢起耍,方子板板遭用来搭桥桥儿,看牛娃儿还各人提一把头发到处跑,最后不晓得丢到哪儿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