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15|评论: 2

高考后去逛逛阆中古考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
的临近,有关“考试”的话题再一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其实,和恢复了仅仅三十余年的高考相比,中国特有的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同样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趁着高考完毕和成绩公布之间的这段“空当”,广大考生不妨到国内“千年考场”去走走逛逛,在感受古代科举制度与考场文化的同时,也“借花献佛”,期盼自己的明天也能够“金榜题名时”,何乐而不为呢? 阆中清代四川贡院


  年代:清


  主要特色:中国现在仅存的两所古代贡院之一


  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通过贡院考试金榜题名,是当时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正途”。由于我国废止科举已百年有余,明清两朝修建的贡院几乎全都拆毁。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四川贡院,是我国现在仅存的两所贡院(另一所为江苏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之一。


  明清时,阆中为保宁府、阆中县治所,县试、府试均在这里举行。顺治初年,“全川未靖”,清军先攻下阆中,四川巡抚李国英驻节于此,阆中成为四川临时省会。从顺治八年(1651)至顺治十七年(1660),阆中曾举行过4次乡试。原有的考棚不够用,就不断扩充改建。顺治十七年以后,省会迁成都,阆中贡院又作为县试、府试考场。嘉庆二十二年(1817),考棚年久倾倒,川北道道台黎学锦又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培建,“另为改造高朗,东西托地数丈,座号悉易石脚而铺宽厚板片,前后门堂厅廨,焕然一新。”房舍比四周民房高而整齐。


  现存的清代四川贡院,位于阆中古城内学道街中部,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两重四合院,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


  小贴士:贡院的科举考试表演在周末上午和下午会举办二场。参观贡院的游客,还可以乔装参与科举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披红戴花,作弊者则会被“羁押”甚至“判刑”。


  交通路线:距离成都和重庆都有三个半小时的路程,交通比较方便。 自贡永和大学堂


  年代: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


  主要特色:古代科举制度的“活化石”


  永和大学堂初创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东晋永和年间,诗人曹茂之应王羲之之邀,于会稽兰亭雅集后,辗转入蜀,落脚自贡大山铺镇,闲时教习句读,求知者日众,渐渐声名远播,在镇上一个名叫“点灯山”的地方留下了永和泮馆。到隋唐,因盐业的发展与北方豪族的迁入,四川成为全国富庶的地方。永和泮馆的生源不断增加,先后建成敏才楼、敏智楼,吸引了当时诸多名家学者前来交流。设科举制度后,永和泮馆作为教育机构的功能日趋完善,专设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培养体系,将初级、中级和高级教育结合在一起,渐渐形成综合性学校的雏形。南宋时,永和泮馆进入鼎盛时期。建雅贤斋,随即受到朝廷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为官学,并改名为永和书院,开始系统培养各阶段学子。清末,顺应近代教育新政,永和书院改为永和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齐名。据《自贡地方志》、《富顺县志》记载,永和大学堂曾名家荟萃,李白、陆游、陈子昂、黄庭坚、王守仁、吴玉章等均来此讲过学。当地至今还留有李白滩、陆游山等地名。


  走进永和大学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拜师堂,里面有孔子的塑像,游客们虔诚地拜谒孔子,寄寓着对至圣先师的无限敬仰崇拜之情。拜师堂的东面就是省习轩,在这里,经常要举办各种重要的国学讲座,你可以听到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派来的教授开设的各种国学讲座,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举业、怯弱、愚昧、死扣程朱甚至反动教条迂腐可笑的悲惨世界。“藏书楼”是整个永和大学堂的制高点,楼上你可以登高望远,长啸临风,四周美景尽收眼底,既感受古代书院书房的气息,又尽览永和大学堂四周的湖光山色。


  小贴士:永和大学堂的住宿分为宾馆酒店类和古居民客栈两类。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