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网友倡议“萍水”、“又一村”、“野笏”版主邀约网友集体外出观光,为欢迎众网友到著名的“中国银耳之乡”四川通江一游,对独特的通江银耳有一个更多的了解,“闲鹤”特将本人1984年在省委研究室、省委农研室、省委宣传部编辑,省社科院出版的《蜀乡状元谱》上刊登的一篇访问记发表于此。老掉牙的文章,各位见笑了!
春
到
银
耳
村
处处啄木声,家家无闲人。
要问忙啥子,春到银耳村。
——一位回乡知识青年的日记
清明初临,山上青杠还“枝头新绿未成荫”,我们来到通江县涪阳乡中码头村访问,就处处看到银耳生产的繁忙景象了
中码头村位于涪阳区的腹心地带,全村五十六户,二百六十人。田九十八亩,地五十亩,山林八百亩,其中,耳林五百亩。小通江河,通涪公路横贯而过,两岸青山叠翠,路旁梯田连片,恰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所
咏:“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不同的是,“茅”被“砖”、“瓦”淘汰了。不啻风景秀丽,且与全区一样,即便未入秋冬,也常常“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气候特殊,土壤养分丰富,青杠品质特异,给银耳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早在两百多年前,当地的老百姓就知道接受大自然的这个恩赐了。一九六四年,在这个乡的鄢家沟娃娃崖发掘出的龙飞光绪二十四年镌刻的一块石碑记载:“雾露溪橡树产耳”,“远望之如天之泻银,近望之间若雨金焉”。为了制止“此物以利人而不珍惜之听其盗伐”的现象,做到“产则分疆界以禁偷窃不产则建学馆以教蒙童”,由当地的四位“领袖”承头,四十六位“会首”参加,“每名出白耳一两建立了此碑,议定了十则乡规民约铭记其上,共同遵守。可见那个时侯人们就重视银耳生产了。
“中码头村的山真是金山银山啊!”在村民组长陈玉富家里,主人一阵寒暄之后,我们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确实是哟,不管那里来的人到中码头都这样说。”陈玉富很有些自豪地说。.
“你们这样好的条件,以前一定很富,现在治穷致富更能够走到前头去了。”我们说。
“哪里哪里,中码头过去穷得很哟!”陈玉富连忙声明。“过去,在‘左’的那一套束缚下,单一抓粮,开荒一百多亩,全村粮食总产量最多不过十万斤,人平口粮不足三百斤,年年都要吃一两万斤供应粮。银耳生产,一年只收入千把块钱;私人又不准搞,谁悄悄搞,还要罚款。搞得粮钱两空,穷得无脸见人。”
“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贫穷面貌的?”我们问。“那还用说,是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贯彻省委大山区生产方针、大搞银耳生产以后。”他说。我们要他谈谈这几年的变化情况。陈玉富当过多年的会计,大概是职业的习惯,很快,从抽屉里拿出了厚厚的一摞报表,边翻边谈起了中码头村这几年的变化。
首先是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近几年,他们按照省委提出的大山区生产方针,果断地将过去在陡坡上开垦过的一百多亩荒地全部停耕还林。固定耕地,科学种田,九十八亩田,粮食产量年年大增。一九八三年,全村包产地粮食总产十七万斤,比历史最好收成的一九八一年增产两万斤,家家有余粮。
解决了吃饭问题以后,从一九八二年起,他们把致富的主攻方向转移到了银耳生产上。这年春天,在贯彻中央一九八二年一号文件中,他们细算了全村的耳林资源帐以及银耳与粮食等收入的对比帐,全村耳林按正常采伐,每年可砍三十五万斤耳棒,能产银耳三千五百斤,收入五万元;而粮食按最高产量的一九八一年十五万斤算,仅一万九千多元。一九八一年,集体组织了一个银耳专业组,安排了十名劳动力,排耳棒八万斤,银耳收入一万二千多元,除去工分和其它成本,纯利六千三百六十元。通过算帐对比,使群众开阔了致富视野,看到了发挥山区优势的前景。于是,他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坚决纠正过去不准私人生产银耳的作法。二、集体的四百七十亩耳林,按人头划到各户,作为自留山,明确宣布长期不变,每年逐户下达采伐计划。三、干部、党、团员带头,培养示范户。从而打开了多年未敞开的“山上银行”的大门。去年,全村共排放银耳棒二十八万斤,银耳收入四万二千多元,是粮食产值的一点九倍,人平一百六十二元,户平银耳收入上千元的六户,八百元以上的十三户,五百元以上的三十户。全村农业总产值十万零五百元,是一九七八年的二点三倍,人平超过四百元。而今,人们一踏进中码头,到处都可以看到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我们访问了过去全村最穷的朱有明家。那天,正值他家耳棒发汗,外面帮工的男男女女有十多人,耳场上欢声笑语,整个农家小院热闹极了。朱有明激动地说:“我是个穷户,多年无客登门了,今天,县委的干部来我家,荣幸,荣幸!”取过烟,泡上茶,他毫不顾忌地谈起了他家的过去和现在:“以前,我有劲无处使,汉大力粗也照样受穷,年年人平分配口粮只两百来斤。我是石匠,多数时间在外面做手艺混嘴,大人细娃常常在家忍饥受饿。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年只杀了两头刚刚够称的年猪。穿的、睡的就更别提了,连续三、四年缝不上一件新衣服,全家六个人只有一架床。这两年,包产到了户,粮食年年有余,特别是大搞银耳生产,一年现金收入千多元,大变样哟!”他越说越激动。这时,在橱房炒菜的爱人爽朗的话声也随着香喷喷的腊肉味飘了出来:“不瞒两位同志,这两年我家靠党的政策发了银耳财,一不愁吃,二不焦穿,还买了一部收音机,一只手表,一部板车,新做了四架床,还有带穿衣镜的三门大衣柜、碗橱、桌椅等,大小家具十五、六件。”我们边谈边参观家庭陈设,发现在漆得.锃亮的土漆圆桌上摆着两个刚买不久的花瓶,插了两簇一尘不染的鲜花。这是他家致富的“报春花”啊!它寄托了山区农民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跨中码头公路,摆渡过河,便是曹家湾。在绿树掩映下的一套砖木结构的三合院里,我们见到了六十七岁的曹治光老汉,听说他去年的银耳收入也不少,想找他聊聊。“老大爷,去年你家银耳卖了多少钱?”“同志呃,是那些娃儿在当家,我现在很少管那些事了。”听口音,不大象通江人,我们问:“你老人家大概不是本地人吧?”于是,曹老汉摆起了他的家世:曹治光的父亲曹德太,原籍重庆九龙坡,早在一八九七年就到通江涪阳做银耳生意了。那时,通江银耳已进入国际市场,乃银耳市场之佼佼者。上海、汉口、重庆等地的外商云集,掮客穿梭,偏辟的涪阳小镇成了热闹异常的“小上海”,至今人们还这样叫。曹德太正是在这个时候看中了涪阳,不但做生意,而且一人先定居了下来,一九三三年后,将妻子和曹治光三弟兄迁到中码头落了户,产耳卖耳,繁衍后代,现已进入第四代人了。老人很高兴地说:“你们要好好宣传宣传通江银耳,通江银耳确实比其它地方的好,历来在银耳市场独占鳌头。传统名特产品不能丢,应该大发展。”一九八三年,他一家就排银耳棒八千四百斤,收入一千七百一十元;今年排棒一万一千斤,计划收入二千三百元。他的两个侄儿去年银耳收入都接近一千元,今年排棒也比去年多,生产银耳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
我们鼓励曹治光老汉:“生产发展了,就得大抓流通,你老汉可以重操旧业,做银耳生意嘛!”老汉正要开口,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进屋来了。她浓眉大眼,白皙的脸庞溢满了稚气,大概是搬运耳棒把手搬痛了,两只纤巧的手在相互地揉来揉去。入时的打扮,潇洒的神态,确实象个生长在大世面上的上海姑娘。我们问:“小女子,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曹祖福。”姑娘的回答很大方。我们因名思义,笑着说:“你硬是托祖宗的福才落到了通江银耳的福兜里,可别光享现成福哦!”姑娘高兴地频频点头。原来她是曹治光老汉的“掌上名珠”。曹老汉去冬回老家探亲,沿途看到现在市场那么活跃,早就打算今秋银耳收获后,带上她和她哥哥出门做银耳生意了,小女字正盼得心慌呢!
银耳村的风光格外恋人,不知不觉,一个星期过去了。正要离开的那天的早上,在这里进行银耳高产试验和原子辐射试验的助理农艺师,通江县银耳研究学会理事长,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屈全飘到这个村来了。我们要他谈谈通江银耳的发展前景。“通江银耳前途无量。”他说,“首先,通江银耳,历史悠久,从来就是采用不同于外地的传统方法生产,耳片为鸡冠型,素以朵大、色白、肉厚、质软、油润著称于世,这是国内外所公认的,市场竞争力强。何况,随着城乡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购买力大大提高了。同时,我县龙溪沟酒厂用特种工艺试俩感酿成功并正式生产的‘银耳大曲’,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健身、美容等多种功能,远销十多个省市。银耳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久负盛名的良药之一,可强精补肾、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活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据《本草诗解药性注》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良品’。中码头有两个妇女害了二十多年的虚痨病,长期吃药没有医好,这两年靠吃银耳就医好了。近代医学研究证明,银耳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九种氨基酸、酸性异多糖及钙、磷、铁等有
机化合物。其中的多糖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且能兴奋骨髓的造血功能。银耳尤其是通江银耳的特殊功效,是许多食品和药物所无法比拟的,还要继续大发展,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屈全瓢同志的技术指导下,今年中码头村共排银耳棒三十三万六千斤,比一九八三年增加了五万六千斤,计划银耳收入五万二千元,人平达到两百元。
春日融融,春雨淅淅,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如春日,胜春雨,愿中码头的耳农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雨露滋润下,培育出更加璀灿的勤劳致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