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88|评论: 6

临邛旧事之五:照相与摄影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7-2 10:26 | |阅读模式
                           照相与摄影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中国文字是很讲究名副其实,也是很准确的。以前,人们把摄影叫做照相,相者,像也,面相,人像也,那时,主要是照人像的,后来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皆被照,它们跟人不是一类,不能称为相,它们不能叫花相,鸟相,山相。。。但都有影,所以统称为摄影了,但很怪,照相的同胞兄弟电影,很早以前就把拍电影叫做摄影,现在这两弟兄的称谓开始溶合,在正规场合,都叫做摄影了。后来,又把主要在电视上播放,采用非胶片记录的过程叫做录像,或叫摄像,以有别于摄影。但,我们现在的摄影,不也是非胶片记录,不也是在电脑上观看么?为什么就不叫摄像呢?中国的名分之称,愈整愈糊涂了。我怀疑,总有一天,它们将统一叫做摄影。
   虽然现在把照相馆叫影楼,照相师傅叫摄影大师,照相人打堆叫摄影协会,但我仍然习惯把摄影叫做照相,每次提起相机外出,我总是跟当家人说,我出去照相了。但我在电脑上写文字时,总是打摄影二字,如我外出摄影云云。有些洋盘味道。于是,同一事件,我把它分裂为文字和口头的不同称呼。
   我小时候,照相是很金贵的事。一般要选在春节,要全家人到齐,照全家福。几天前,大人就跟我们打招呼,初三,照相,你娃娃不要跑远了。时候到了,一家人穿上新衣裳,上面还沾有线节节,折痕还鼓盯暴眼,女人们也赶紧梳妆打扮,那时的化妆品少,有女人就往头发上抹清油,虽然很有一些味道,但头发油光光的,也很惹眼。收拾完了,大家邀邀约约向照相馆走去,那时,城里有三家照相馆,北街一家,好像是私人开的,叫留真,东街一家,上面有国营二字,名字记不清了,新公园,现在的瓮亭公园有一家,叫崃山照相馆。我家离照相馆较远,要走几条街,大人们边走边摆龙门阵,娃娃们一路打玩,也还好耍。
   到了照相馆,照例是照相师傅安排人员位置。由于人多,够他忙一阵,但即使这样,还有时与客人扯皮。那时,照相座次是很讲究的,原则是以辈分高低为序,辈分高的,坐中间前面,辈分低的坐后面旁边,我的一个幺房长辈,年纪小,个子矮,师傅安排跟我们站在一排,奶奶厉声说,不行,这不是乱了规矩?!师傅只好抬了一根板凳,让他站上面,与同辈分的站在一排。家国同礼,官场中的照相排座次,可能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不过是以官价大小为序罢了。大致安排完,师傅走到照相机后面,用一块好大的遮光布将自己和照相机一齐盖起来,我当时好羡慕那块遮光布,红色平绒的面子,泛着光泽,深黑色里子,布四周打上金黄色的吊穗。师傅翘起屁股在那里继续指挥调整我们的姿态。然后说,就这样,不要动了。车身回里屋拿来底片装上,他钻出遮光布站在机器旁边,右手捏快门气球,左手竖二指向我们喊道,看到我这里,好,笑。他右手使劲一捏气球,说,完了,一个星期来取照片。
   十几分钟的折藤,僵直不动,呆若木鸡,咋个笑得起来。所以以前的照片里的人物,个个看起来,正襟危坐,如泥塑木雕,目光呆痴。哪里象现在照相,说茄子,扭s,抛媚眼,举v字,甚至亲嘴拥抱,更有甚者,他们干脆脱光了照。
   我曾想找点那时的照片,发到网上,可惜一张也没有找到。很多照片记忆都淡漠了。有一张照片我却终身难忘。那时,我大慨刚读小学,也是过年,大人们要我们全院子的三十多个娃娃合张影,我当时小,站第一排,一个星期后,照片取回来了,一看,整个院子笑翻了天,照片中,我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十分扯眼,最要命的是,我的右手伸在裤裆处,不晓得在抠啥子。娃娃们拿着照片取笑我,好久,大人们摆起我,都在说,那个娃娃不揽事,照相连裤子都没有扎周正,那张照片让我沮丧好几年。
   中学后,很难照相了。68年下乡当知青前,心情郁闷,我和两位朋友破天荒在新公园的拱桥那里照了一张相,我记的是120照的,几个朋友愁眉苦脸,穿着臃肿的棉衣,那时,流行在照片题字,大部分为摄于某年某月某日,也有永远忠于毛路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我在那张照片上,题的是,岁寒三友。
   然后是下乡,再后读书。对照相,印象不深了。只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人民画报之类的彩照。人民画报曾经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解放军战士持枪站在礁石上的剪影,背景满天的彩霞,海面波光粼粼,跳金耀银,画面很美,很长一段时间,各家报刊杂志对它进行了赞美,什么摄影艺术的最高峰,为工农兵服务的楷模和典范,溢美之词,使人瞠目,还有一篇文章说,这张照片体现了摄影者对解放军的关心和爱护,那是一个打屁和说话都与政治挂钩的年代,我感到这张照片来头不小,有人悄悄告诉我,那是毛夫人江青拍的,她喜好摄影,画报上落得是化名,相当于今天的网名。后来她遭逮了,又有人说,从这张照片看出,她不择手段,把黑手伸向军队,妄图控制军队。
  彩照,总感到彩色胶卷是特供的,平头老百姓无权享用, 彩照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记不清了,我第一次在老百姓手里看到彩照,是在一个亲戚家里。她说,她出差到一个旅游点,见两老外拍照,听说是彩照,她问能不能跟她照一张,老外欣然同意,后来如约把照片跟她寄来了。我这位亲戚视这张乞求来的照片为宝贝,凡有人到她家,她总有这项节目,非让来客看这张彩照不可。这也不怪她,大家都是黑白照,而她是彩照,鹤立鸡群的感觉咋不油然而生呢。
   慢慢地,彩照开始在平民之中流行,但在这座古城,拍了照,还要跑到成都加洗和放大,邛崃第一家彩扩好象是张三彩扩,张三者,张希尧之子也,张希尧者,宣传部专职摄影师也。张三开照相馆,当老板,也算是子承父业吧。邛崃当时有名的摄影师有三,宣传部的张西尧,文化馆的黄老师,天车坡电站的王大汉儿,也就是现在德高望重的王主席,如今,张西尧已经作古,三足鼎立只余二老。前些年,我因为工作原因,办公室就在张的隔壁,与其接触较多,
   张西尧摄影十分敬业,县委的各种活动,他必须到场,他在场上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取好镜头,他还要跪在地下拍,有一年南河发大水面,玉带街中段成水经,我和他一道去现场,玉带街波浪翻滚,造纸厂的草垛和房架顺流而下,场面很是吓人,为了取好镜头,他脱鞋挽裤,走到河中拍摄。他除了作为县委的御用摄影师,为宣传伟正光服务以外,也拍了不少邛崃旧城,民风民俗的资料性照片,他给我看过,还说,这些照片将来就珍贵了,我不知那些照片,现在何处,档案馆?宣传部?还是张三手里?他豪爽喜饮,每次到成都,中午他都要醉二两,我只能饭陪。呜呼,斯人不在,照片存否?
   现在相机太普及了,连手机也能照相,人们用两只眼睛观察你,还要用第三只玻璃眼睛来纪录你,就如一网友所言,你能做到不留名,但不留影是不可能的,而且照相已不只是纪录这个社会,而且在影响和干预这个社会,虎照和艳照门,使这个社会风风雨雨好久,最后,影星潜隐,官员下台。
   当我想到陈冠西的光屁股照片和我的父母辈的泥菩萨照片,我不晓得摄影正在崇高还是堕落,但我哑然失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7-2 10:59 |
照相这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对庶民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很奢侈的时尚。: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1:14 |
野道士 发表于 2013-7-2 1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照相这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对庶民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很奢侈的时尚。
...

你1好像对摄影很有研究

发表于 2013-7-2 11:28 |
大石 发表于 2013-7-2 1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1好像对摄影很有研究

一个刚开始接触相机的初学者。

大石老师好:handshake

发表于 2013-7-4 10:53 |
一个照相让大石老师整出那么多的典故,你知道的还有那些呢?说出来我们分享一下,好吗?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7-4 15:30 |
大石老师,向你学习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9:38 |
照片来源于网络 193825su8duunun8cios17.jpg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