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峨眉山市符溪镇的峨眉山市仓储物流加工园区,香港金威利鞋业有限公司的项目进展顺利,项目一期工程预计12月底全部竣工。 “在优化布局中着力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在严格准入中强力推动工业集群发展;在着力提升中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努力改造中碰硬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峨眉山市思路明晰: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
面积2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四大产业园呈“K”字形分布,目标指向: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相匹配,发展集群化、集约化的高、新、轻、净的新型工业。
并非炒作概念,峨眉山市见解独到:不是简单地框定区域,而是要真正在整合资源、发展集群、形成产业带上下功夫。“一区四园”,产业上有分工,功能上有配套,协调上有互动,优化峨眉山市的总体经济布局。
峨眉山市在变:有形的变化是提速的“硬件”,无形的变化是升级的“软件”。
以集中区为平台,打造产业集群,实现聚集发展
轰隆隆的引擎声震耳欲聋、坚硬笔直的钢筋破土而出,现代化的厂房框架初成。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步伐坚定。
建立发展平台,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引擎”,作为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工业集中区建设演绎的“峨眉山速度”,已经成为该市新一轮发展的“经典之作”:投资2700万元,加快水、电、气、路、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签约项目21个,协议投资18.8亿元,6个项目动工建设。
工业集中区建设伊始,便贴上鲜明的标签,产业定位十分明晰——着力打造生产关联、企业聚集的特色园区,形成了工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建材、电子和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制鞋四大产业集群的构架,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峨嵋半导体材料厂500吨多晶硅生产线、仙芝竹尖茶叶产业化项目、金威利鞋业制鞋生产线等重点项目……集中区建设催生了产业的聚集效应。城区的华润啤酒公司计划投资3.6亿元,将企业整体搬迁到工业集中区。
“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为契机,优化峨眉山市的产业布局,按照‘按产业抓项目,以项目立产业’的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重点在横向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储备、推出和实施项目,避免工业项目布局混乱、遍地开花、浪费资源的现象,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推进工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峨眉山市委书记陈忠义如此界定工业集中区的意义。
鼓励自主创新,锻造峨眉山新型工业的强大“引擎”
今年9月,峨眉山市的驰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天然有机茶业公司、健康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列入《四川省2007年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自主创新的平台。”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峨眉山市党政一班人认识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为此,峨眉山市增加投入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每建成1个专业研发机构,给予企业一定奖励;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按该成果年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奖励研发机构和企业。由政府提供培训经费,每年对现有中小企业家、企业管理团队、各类技能型人才进行培训。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表彰的优秀企业家、拔尖人才、先进个人,对新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以上名牌、商标、技术创新、专利、质量免检、标准认证等荣誉的,给予重奖。
与此同时,该市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产业升级换代。2007年,该市投入6.8亿元技改资金,对电力、水泥、铁合金等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品结构进行更新改造。全市74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40多户实现电子信息管理。依托峨嵋半导体材料厂、金顶集团、川投峨铁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目前,该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5户,每年研发新产品及延伸产品10个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
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推进节能减排
10月31日,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爆破拆除了3条工艺落后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与此同时,正在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不仅工艺先进,而且能耗低排放少。这是峨眉山市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
“对于峨眉山市传统的产业结构而言,节能减排的突破口在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峨眉山市把节能减排作为打造新型工业的刚性指标。
对3户国家、7户省级重点监控企业,26户年消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定点跟踪监控,一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硬仗打响:
——川投峨铁、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等累计投入技改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了“节能电炉变压器”、机立窑内保温层改造、燃烧器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
——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金顶集团等3户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7%。省“百户企业节能行动”的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等入5户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8%。
——峨嵋半导体材料厂通过应用还原炉热油热能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每年可增创经济效益约300万元。
——峨眉山水泥有限公司、金顶集团、市磷肥厂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后,年可消化电石渣、铁合金渣等废弃物约80万吨。
1至10月,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13亿元,同比增长21.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6.78吨标煤,同比下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