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网络理政新风
来源: 瞭望 时间: 2013-10-17 09:53 新华广东快讯微博
噪音扰民、停车收费、油烟污染、个人社保……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不平事,绵阳人都可以给市里“最大的官”直接写信。
2012年的9月,四川省绵阳市15岁的胡柳,似乎走到了绝境:哥哥胡敬因打工时的一次意外,落下了终身残疾。虽然法院判决施工方赔偿,但一拖就是两年。家中积蓄全部花完,还欠下十余万元外债,一家三口只能挤在十来平方米的银行门卫室栖身,母亲敬晓春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
那时,绵阳市网络理政平台刚上线2个月,绝望中的胡柳通过平台向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发出了一封求助信。让胡柳没想到的是,网络另一端的罗强立即作出了回应。
胡柳所在的涪城区为他们解决了49平方米的廉租房,三人被纳入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相关部门还为胡敬解决了司法、医疗救助20万元左右,在家中设置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和康复设备。
通过键盘和鼠标,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揭开了生活新篇章。这件事很快在绵阳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反映自己和身边的民生诉求。噪音扰民、停车收费、油烟污染、个人社保……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不平事,绵阳人都可以给市里“最大的官”直接写信。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绵阳网络理政平台建立15个月以来,仅“书记市长信箱”一个栏目点击率就超过36万次,平均每天收信40余封,办结率97.3%,其中市委书记亲自签批超过1500件,占书记信箱总量的17.1%。
罗强说,按照传统方式,群众为解决一个问题,有时需要辗转许多部门,效率低成本高。互联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沟通、交流的时间、空间成本。我们开展网络理政,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社情民意的快速通道,许多问题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深受群众欢迎。
“接地气”:挖掘键盘上的民生诉求
2012年8月,一位网友在网络理政平台的“书记市长信箱”上“吐槽”:绵阳公交车破破烂烂,根本不像四川第二大城市。让这位网友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牢骚帖引发了绵阳公共出行的升级换代。
罗强带队调研发现,公共交通建设已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绵阳不仅存在网友反映的车辆老化、拥挤严重等现象,公交线路、城市绿道等公共资源也十分欠缺。
绵阳迅速展开了一场公共交通升级的攻坚战,增加公交专用车道14.4公里,600多辆崭新的公交车投入使用;新建城市绿道16公里,900多辆公共租赁自行车投入使用,在全市倡导“绿色出行”。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牢骚背后有矛盾,键盘上面有诉求。”罗强说,对待网络,基层党委政府不能还停留在“救火”的被动应对思维。绵阳550万人口中,网民数量已达280万,如果充分掌握、梳理出网民中带有共性的意见,党委政府就能把握工作主动,这是信息时代最大的“接地气”。
在“主动出击、举一反三”的理念下,绵阳市游仙区网民反映农村道路问题不仅得到解决,“治理断头路”还被纳入全区“十二五”重大民生工程,农村道路网络得到完善。
亮“黄牌”:让权力真正放下身段
“基本满意1票,不满意4票,满意票数没有过半,申诉综合判定为不满意。”这是今年8月9日,在绵阳网络理政平台“第三方评价”会议上发生的一幕。评价小组对一个信访案例举起了“黄牌”,引发了相关单位极大震动,随即展开整改。
面对群众诉求,公权力是否能真正放下身段?群众不满意怎么办?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今年3月,绵阳市创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由群众代表、信访、司法和律师等组成评价小组,对群众不满意的回复案例实行第三方评价。
到目前为止,评价小组已对绵阳投资公司、江油市两起案例亮出了黄牌。不仅如此,绵阳每月还向社会公布网络理政信息,列出一份办结情况的“倒数排名榜单”,接受公众监督。
还有网民质疑,网络理政只是“官员走秀”,书记、市长不可能亲自处理网民的来信和留言。为了打消疑虑,绵阳市在网上随机征集了8名网友,并邀请媒体,对网络理政展开了体验。在管理后台,细心的网友发现,书记、市长的许多回信时间都是在深夜甚至周末。
“现在不管每天工作多忙,哪怕是在外出差,都要坚持上网查收和处理群众来信。”罗强说,“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每天不看就感觉少了什么。”
为了将网络理政理念制度化,绵阳出台了《网络理政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一封群众来信从接收、阅批、办理、回复到完结的一系列权限、流程和时限。其中,干部失职渎职、违纪违法、重大突发性事件等10类信件,必须由书记、市长亲自批转办理。所有政府部门对网络理政平台的诉求处理情况,都将纳入考核体系。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员。”罗强说,“这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放下身段,贴近网民,将网络作为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绵阳的网络理政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江毅 胡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