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路上发现在G312边上突然出现了一些楼房,而且其建筑风格从60年代至90年代不等。

并伴随着大型医院和社区配套设施出现。在这样闭塞的山沟中,出现这样的住宅区,原因也只有一个。

这家公司从60年代中旬就在此地开始建设,并以生产大型机械和尖端非民用备件为(90年代转为民用市场为主),具体细节不便透露,不过笔者曾几何时与其配套供应商有过几次交流。这次也是近距离接触到这家企业了。

其实在甘肃这样的内陆省份,大山绵延交通闭塞,可以为大三线建设和战略部队机动隐蔽待机最好的保护措施。

饥肠辘辘返回市区准备晚饭,因为还要夜游市区滨河路(黄河沿岸)就随意的吃些街头烧烤了。

兰州本体特色的烧烤,可以烤羊肉烤牛肉,肥腰板筋,各种蔬菜等。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在这里的烧烤和新疆的不太一样,烧烤驴子没有高出炭火的槽帮,完全靠手工翻烤。

带肉串五分熟后撒上椒盐等调料继续回炉翻烤。

这样的烧烤已经不是单纯的饮食加工范畴了,而是对火和碳以及食材的综合应用达到了巅峰。

在等待烤串出炉的同事去隔壁小超市买了兰州特色甘草杏。

S6的导航系统很精准,但是,,兰州在修路修桥,嫩娘的明明是左转但是路口设置了障碍需要绕行。

就这样绕啊绕啊的。

在兰州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的设施。如果这里用到了那么北京估计也就用不到了。

房价还是很便宜的。

街头胡同里卖浆水的小摊贩,至今还是不太理解其作用。

胡同里的住宅普遍用木材作为燃料烹饪食物。

不算豪华的区政府办公大楼。

街头快速公交线路是去年设立的。路面没有加宽的前提,在非机动车道划出一条机动车道来应急。

双向单车道的快速公交专用道,只有中间设立了站牌,因此在快速公交车两侧都加装了车门。

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从德国水运至天津然后路陆运至兰州,地道的德国制造历时三年完成。解放战争时期被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

全副武装的骑游在中山桥上乞讨,你信吗?

在青海湖废掉的24-85镜头已换成了24-120,但是悲催的发现,还是有问题机身通讯故障。。。。

年纪越活越大,胆儿却越来越小了。

白云观的道长在学习。

沿滨河路向西走看到的。

毫不犹豫的就进去了。

在黄河里人为的古建筑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后期返修的。这座水车的车轴和减速系统都被现代的轴承和齿轮所替代。在主轴处使用不太涂抹润滑油以减少磨损。但油封破损乳化油润滑油渗透到了地面。

用羊皮制成的皮筏。

从颜色深浅来看,淡色的羊皮筏子是后补充的。

有心没胆的笔者,对此只能远观不可近玩了。

沿着黄河继续前行,看到了这样摆事实讲道理说实话的标牌。

市民在锻炼身体。

。。。。

黄河边儿上父与子。

黄河母亲像,绝对的地标。

夜了回酒店。明天的又将开始新的旅程。下一站武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