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90|评论: 52

[原创]在那年轻的时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十月,同学们约好回到已离别三十多年的下乡之地;也算我们的第二故乡;无

法忘怀的小凉山----峨边。在这里我们生活了两年多,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里的淳朴的民风,这里的生活状况与艰辛劳作使我们这群少不更事的城市小青年初识了

“不当家不知油盐材米贵”的深奥,也初识了“事到头来不自由”的古训,更给“在家靠

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谚语赋予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落户两年多,大家先后回城[个别人在此留滞六七年]。其间因落户异地,生活环

境的改变,彻底击破学生时代幼稚单纯不着实际的荒唐理念。独立人生遭受重大考验,既

是命运作弄,更是重新认识人生的不可多得的机会。尽管各人经历不同,结果各异,无不

同尝艰辛,屡经磨难终殊途同归最后返城而为幸事!人生有此遭遇不悲而喜!于第二生地

有丝缕之情,或喜或忧----第二生地已是铭刻于心而不可忘怀了......

[记于下乡三十九周年来临之际]

写于2007年10月5日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借了两辆车,到了离成都200多公里峨边的地界,熟悉的彝族文字[虽不认识],

然倍感亲切,给大家拍了一张,留此存照。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当年红军的壮举而闻名于世的大渡河穿峨边县境而过,大渡河水势湍急暗流

汹涌,每年没于河中死难者不少,当年我的两个同学就曾不揣冒昧横渡而过,

从下水处被江水冲到下游三公里方成功,两岸山民无不为之捏汗![上图前排

中间两位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萦深涧藏

地老起洪荒

满目苍翠叶

凉山山不凉          [峨边地属小凉山]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河也称桐河,可能因当地出产桐子[一种工业原料]而来。

水凉桐河汹涌急,

卅年相会始有期。

续梦秋水潇潇意,

曾经沧海岂点滴!


发表于 2007-12-1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聚会前往故地——感慨万千啊……

凉山山不凉

清泉流水漾

满山尽苍翠

故地思情长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渡河上的“马嘶溪”大桥,当年知青来去要经过这里,记得有一次与同学

坐火车无票被车站扣下[当时知青有机会就逃票,也是无奈之举哦],盘问半天

后放行,就在这里。

无票乘火车,

强词有道理!

身无多余财,

量你干着急!   [自觉理亏,用黑字]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边的老井哦,

如今咋这般摸样?!

你那汨汨的甘泉,

解了我们多少的乡愁,

给了我们多少的慰籍,

我们还记得你:

用清冽无私的胸怀,

曾经给我们的希望!

留下这张图片;

也留下了你;

更留下了你光荣的梦想!

每次逢集赶场,必然经过这口老井,那时环境状况可谓“五星级”,四面八

方来赶场的彝汉群众散坐老井四周休息,聊天,就甘泉解渴,吃干粮多是主

粮玉米饼。当时四周老远也无任何建筑,保护水泉是一种不用约定就成俗的

本能。水质照现在的标准:特优也不为过。如今成了这般摸样,遗憾哦.......

发表于 2007-12-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诗、好图,顶!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峨边是个彝族汉族杂居的地方,解放前彝族处于奴隶社会,汉族处于封建社会,

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免矛盾重重,再加上当时反动政府的大汉族主义对彝

族的歧视压迫,所以此地经常发生武装戒斗。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

平等和睦亲如一家,这座碉楼就成了历史的见证。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楼下旁边当时也住有一户知青,这次没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路,

你!

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那是在多年以前------

急促的脚步!

年轻的心,

轻松的跳动,

不懂啥叫疲倦;

懵懂而自负!

路边的小草,

你见证了凉山的风,凉山的寒;

但------

没听见你的哭!

人,

游历于世间,

总是这样:

该经受的必得经受,

其实这是一种福!

[走完这段小路,到家了]

发表于 2007-12-1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岁月蹉跎,故事犹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落户生产队后面的山地,当时满目创痍,荒山一座,据当地社员讲原来

古木参天,毁于“大跃进”炼钢时期[可见错误路线危害之烈]。这次回来面目

大变,不敢认了,满山青翠,皆因分田到户,造林护林之功!![天气不好,图

片质量欠佳]

绿水青山如此多,

似曾相识我奈何!

千村分田全务实,

老知回乡唱赞歌!     [不是知青了,也不是知老,就叫老知吧。]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萍水在2007-12-17 16:40:00的发言:

   同学聚会前往故地——感慨万千啊……

凉山山不凉

清泉流水漾

满山尽苍翠

故地思情长

    这次本以为有几个不太活跃的同学可能不去,结果都想去,硬是“故地思情长”哦!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是山太陡,还是难抑心情的激动,几十年的宿愿,年轻时代的一段

情结,回忆,高兴,急切,我们的心在剧烈的跳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原生产队长[去世了]的家,开放过后也修起了气派的小楼,这在以前

是不可想象的。旁边的老屋是当地的传统样式,他家劳力比较强,以当时

的标准衡量经济也还过得去;那时国家对林木管理限制不严,公社就有批

准砍伐的的权利。以农村的习惯那家有事,全村相帮,如婚丧嫁娶包括建

房等等,农闲时招呼一声,全村壮劳力就带上锯子砍刀干粮裹上绑腿,根

据所需木料大小轻重组合人员,凌晨[现在想来可能两三点钟吧]出发。原始

森林在离这里三十多华里深山里,坡陡山高,就着星光,或是火把,浩浩荡

荡沿途引得狗吠,睡不着的人知道:进山了!

主人除了管这些帮工酒肉饭外,不用付费。建房请的木工匠人因专业原因则

需付出工钱。

队长姓何,何桂章。老党员,为人正直,公事处处带头,私事热心助人,不

善言谈,为人实在,不知弄虚作假为何物。那时刚下乡,他多次给我们送来菜,

油,还有一些吃用的东西,想起他对我们的关心,现在心里道一声“谢谢”。

记得有一次在他家出肥料,[自家养猪的农家肥,记下所挑的数量作为对生产队

的投资在年底分配结算],他家的肥料保质保量,而另一家的肥料几近清水,大

家都知道他家离水源近。何队长经常的一句话: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想起再

也见不到这个淳朴的人了,照片也没有一张,不免有些伤感,看着现在他那两

间有些老旧的木屋[那年下乡时,刚修不久],睹物思人,叹!昔人已乘黄鹤而去,

阴阳两隔,渺渺如斯!在此也为他留下一传。


发表于 2007-12-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村先生帖,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啊……

回首当年,我们也曾年轻过!

发表于 2007-12-1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村”版主是逆境成大才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7-12-18 16:57:00的发言:
“又一村”版主是逆境成大才啊!

     谢谢!全然不是这样的,与我相同经历的人为数不少,真正的“才”大有人在,

    我算不上。大家来到这里,交流就是最大的意义。有提高就是收获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萍水在2007-12-18 18:46:00的发言:

看一村先生帖,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啊……

回首当年,我们也曾年轻过!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失,心态应该保持年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